中国四大高教洼地:山西崛起最明显,两河次之,江西最需努力
中国有四大知名“高教洼地”,分别是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并称“两河两西”。
在这四个地方,自有高层次大学数量少,外省名校招生名额较低,加上高考生数量众多,导致一本上线率垫底、高考分数线奇高,长期以来,遭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无情吐槽。
在“双一流”建设中,河北、山西、江西均无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各自仅有一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并且河北的双一流高校河北工业大学的主校区还位在天津。
相比之下,河南稍微好一丢丢,郑州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河南大学也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要是对应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河南的高层次大学仍是非常缺乏的。
为了改变这种“高教洼地”的格局,自“双一流”战略启动后,“两河两西”都在努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山西的崛起是最明显的,而江西却是最需要努力的。
为促进本省高等教育振兴崛起,山西专门实施了“1331工程”。更令人称赞的是,除了传统上的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外,更在于领导高规格的重视以及战略人才的引进。
2020年教师节,山西“一把手”前往山西大学,调研指导其双一流建设工作。
一个月后,“一把手”又亲自带队,千里赴京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点推介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为其寻找合作机会。
再一个月后,又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创建“双一流”大学情况汇报。省级主要领导高姿态、集中发力“双一流”建设工作,那在全国范围内都少见。
对于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来说,换帅的意义或许更加明显。
2018年,山西大学获得北京大学的对口帮扶。同年9月,时任北大校办产业管理办主任的黄桂田,“连升两级”被破格提拔为山西大学校长。两年后的2020年7月,时任北大副校长的王仰麟又来到山西大学,担任“一把手”。
而太原理工大学也在2020年4月,迎来原浙大副书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担任“一把手”。
除书记、校长外,上述两校还从北大、清华、浙大等顶尖名校引进人才,担任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等。
2021年1月,山西大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成为仅有入选的四所“双非”高校之一。这一成果,为其圆梦双一流又添了一份力。
相比山西,我觉得“两河地区”和江西,在高教发展上的力度和成果都要略低一个档次,尤其是江西,无论是财力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显得力量薄弱。
举例来说,江西“十三五”时期安排40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但这笔钱是十来个高校一起“享用”的,而河南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高校的资金就达到40亿左右,郑州从2017年开始,每年也支持2亿元给郑州大学进行“双一流”建设。河北则选择突出重点,单独发文支持燕山大学冲击“双一流”。
2020年11月,教育部在答复一份人大建议时指出,建议江西省加强对省属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对“双一流”建设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这句话其实挺值得玩味的。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说,江西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还不够,对省属高校的支持还不够嘛。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大学综合排名,还是ESI学科排名,或是国家三大奖的获得,江西高校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且与山西、河南的差距有拉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超常规的支持和发力,短时间内江西的“高教洼地”帽子将很难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