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我的父亲(四)
陈老学术思想及生活片段的回忆
1. 求学之路
陈老生于1929年正月初三,1948年考入四川宜宾师范学校,由于学校课程较少,便开始研读医书,因而常受到同学嘲弄。
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面向四川各地招生,陈老以各科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且因其曾就读于师范,语言组织能力及文学功底好,被留校任教。
2. 临床诊病
20世纪60-70年代,生活条件艰苦,设施相对缺乏,因而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医书,并经常带学生去医院实习。
在此期间,积累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病例资料,也正是在这20-30年期间,为陈老后来《中医治法与方剂》的补充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70-80年代,陈老便已盛名广传于外。四川省委要求成都中医学院推荐一名临床疗效较好的教授每周到四川省疗养院为离休干部看病,在众多的中医老师中,父亲被推选出去了。
80年代四川省委某领导因患癌症于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省卫生厅组织了专家会诊,中医学院、省中医院、华西医院、四川省中医研究院共派出专家8人一同会诊。
要求每位专家提出一份自己的治疗方案,最终商讨后,决定采用陈老的治疗方案。经过保守治疗,该领导继续生活2年,后转至北京某医院治疗,一月后去世。
3.家人团聚--孩子命运的转折点
1979年,陈老50岁之时,上级发文称中级职称以上职员可携带家属于成都生活。为了孩子可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陈老决定将孩子带至成都,并写一对联表达其心情:吾年半百转瞬六旬仍然七零八乱,离桑梓迁蓉城非我本愿勉强从之。
80年代,陈老提出“五脏宜通”“膜腠三焦”等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经临床大量病案验证后,此学术观点终于在其书籍中得以呈现。
陈老晚年一边在门诊诊病,一边带教,言传身教,坚持以论明理,以案立论,力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做到论实理透,学生皆受益颇深。
编辑|王贺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