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文100篇㈥ | <两小儿辩日><曹冲称象><杨氏之子><破瓮救友><读 书>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①。一儿曰:“我以日始②出时去③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④,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⑤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⑥乎?”

字词解释

①故:原因。 ②始:刚开始。 ③去:离。 ④汤:热水。 ⑤决:判断。 ⑥知:通 “智”,聪明、智慧。

古文今译

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争辩,前去问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日出时太阳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太阳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则认为日出时太阳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日出时太阳像一个车盖,正午时像一个圆口器皿,这不是远的东西显得小而近的东西显得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子说:“日出时十分凉爽,正午时像把手伸进沸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的东西凉的道理吗?”孔子没有办法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见识广呢?”

27. 曹冲称象

(冲)少聪察岐嶷(yí),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②成人之智。时孙权尝③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④之群下,咸⑤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⑦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jiào)⑧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字词解释

①智:智慧。 ②若:比得上。 ③尝:曾经。 ④访:询问。 ⑤咸:都。⑥理:办法。 ⑦置:安放。 ⑧校:计算。

古文今译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大家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计算一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8.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①聪惠。孔君平诣②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③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④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⑤孔雀是夫子家禽。”

字词解释

①甚:很。 ②诣:拜见。 ③设:摆设。 ④示:给……看。 ⑤未闻:没有听说过。

古文今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9. 破瓮(wèng)①救友

光生七岁,凛(lǐn)然②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③。自是④手不释(shì)⑤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diē)没水中,众皆弃去⑥,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⑦,儿得活。

字词解释

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容器。 ②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③大指:大意,主要意思。 ④自是:从此。 ⑤释:放下。 ⑥弃去:舍去,离开。 ⑦迸:涌出。

古文今译

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爱不释手,以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涌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30. 读 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①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②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qín)兽何异③?

字词解释

①营:建造。 ②惟:只是。 ③异:不同。

古文今译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奇特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 ,所以一直比不上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