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朱泉利:【关家桥——外公回忆录之十二】(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编辑:裴 雄 文
总编:鱼儿姐姐
关家桥
——外公回忆录之十二
文/朱泉利
澄城县最北端的关家桥村,是李春耀在黄龙山垦区工作的第一站。到达关家桥后,在李象九主任的领导下,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垦民安置工作中。
第一批到达的难民约250人,他们来自山西、河南、山东、河北,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日军的铁蹄击碎,经过长期地逃亡生活已经疲惫不堪。李春耀协助更早到达的垦区管理人员收取他们从西安、潼关难民总站领取的难民证,重新进行身份登记、造册,再发给垦民证,并每人发放5到8元安家费,限期10天到黄龙山垦区指定位置垦荒。每个壮丁分川地10亩至15亩,塬地20亩至25亩;壮妇分给川地3亩至5亩,塬地5亩至10亩;同时,对于老弱及男女儿童相关规定,分给川地1亩至3亩,塬地3亩至5亩(见黄龙山垦区安置难民卷9-5-301,陕西省档案馆)。他们将分配到黄龙山垦区的五个垦荒区。
关家桥南端是一排深宅大院,高达的门头刻有“利贞居”、“爱吾庐”、“五福临门”、“耕读传家”等砖刻,四周镶嵌有砖刻花边,应该是当地富户的住所。院墙高大,有四米左右,如有土匪攻击,可起到防御作用,院内宽大,足有三亩之多,这是当地土财主居家生活的地方。
村北有几孔破窑洞,已经残破不堪,这是李象九的黄龙垦区筹备处的临时难民接待站。
关家桥过去是一个渭北高原的粮食集市。正月里,富户们会组织在此唱大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相对比较富裕,所以李象九选择这个地方作为难民接待站。
但这里离潼关、西安有三、五百里之遥,在寒冬腊月,这些难民也不知道是怎样找到这个偏僻的渭北村落的?
仔细查阅了良心作家高建群的小说《大平原》,主人翁高老汉是推着独轮车进入黄龙山垦区的,想在这里给家人寻一条活路,但他面对的更多的是死亡。
如今的关家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门户紧闭、铁将军把门,估计已迁出本村,在外谋生。与少有的几家人家聊天,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已经不知道这里曾经接待过难民。与一位在门前采摘黄花菜的老妪说起黄龙山垦区,老妪略作回忆后道:听老人讲过,这里接待过抗战时期的难民。
也许李春耀曾在这里埋锅熬粥(包谷糁),接待那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难民,也许仅仅是也许,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早一步到达的有文化的难民。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朱泉利:尝过各种文化快餐之后,才知道文字是一种值得品味、咀嚼的载体,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抵御遗忘。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朱泉利:【外公回忆录十:北关难民招待所】(散文)
副主编:长青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