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根细而味极辛
细辛,又叫独叶草、玉香丝、金盆草绿须姜。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都可以加工炮制成“细辛”。
“细”指的是它根茎的状态,“辛”指的是它的味道。宋代苏颂在其所著《本草图经》言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细辛。《本草蒙筌》陈嘉谟也言:“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即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已以“细辛”作为正名收载。其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总的来说,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它能够解表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
①风寒表证,配伍麻黄、附子,即麻黄细辛附子汤。
②鼻炎属寒者,配伍麻黄、辛夷等;属热者,配伍石膏等。
③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
④肺寒咳嗽,配伍干姜、五味子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最早见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
“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的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
陈承的《本草别说》的观点,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天的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
“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
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