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树森《劾钦差大臣胜保疏》【1】
题记:《劾钦差大臣胜保疏》是严公树森为官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篇文章,严公忠君无私,敢于直言,为官操守好,在文中可见一斑。据《严树森传》载:“(同治元年九月)是月,以星变,疏列侍郎胜保罪状,略言:七月有众星流向西南,复有彗星见西北。上天垂象,变不虚生。……先是光禄寺卿潘祖荫,顺天府府丞卞宝第,御史华祝三、丁绍周等,先后劾胜保拥兵纵寇。山西巡抚英桂、将军德兴阿等亦劾其剋扣军响。至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查明胜保欺冒贪污各款,与树森劾奏合,有旨逮问论如律。”。钱保塘在《广西巡抚新繁严公墓志铭》说:“……穆宗登极,星变求言。公上言劾统师大帅,不能御贼,转放贼入豫入秦,饰败为胜,攘功入奏,敢为欺罔,徒招降苗沛霖、宋景诗等,致为国患。”。严公在致军机处执事朱学勤的书信(《严树森致朱学勤手札2》)中说:“克斋(胜保字)误国,罪状昭然,一时朝士莫不口诛笔伐,鄙人之弹劾毫无私意于其间,迨国法既伸,已在陈事不说之列。知我罪我,听之公评”。
窃读邸抄【2】,本年八月钦奉上谕:七月十五日夜,忽见环星流向西南甚多;二十五夜间,復有彗星见于西方。上苍垂象,变不虚生。兹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天人交儆,必政令有阙所致。即诸臣陈奏事件亦有忌讳,不敢尽言指陈利弊;未能切实之处,用特申谕大小臣工,务各齐心研虑,于政治得失之大且要者,悉矢忠赤谠言【3】无隐等因。钦此。”
仰见两宫皇太后、皇上,遇灾修省、勤求直言,不以天道难知,稍弛寅畏【4】,凡为臣子者,何敢隐情惜己,自同寒蝉。臣维古帝王用人行政,顾上承天意,下洽民情。民情不得上达,始出灾异以谴告之。古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欲求用人行政之得失,亦视诸天下好公公恶而已。钦维两宫皇太后、皇上亲政以来,刑赏黜陟,一秉大公,以故朝政清明,南方军务亦渐起色,惟以西北重地、军务之要委之胜保【5】一人,则是用人之一失也。
查:胜保自上年冬,间膺办皖豫军务之命,其时河南、陕西、湖北三省并无一发逆扰窜,乃曾国藩【6】、李续宜【7】、多隆阿【8】等力剿于南,皖豫渐就肃清。胜保办两省军务,身居皖豫之中,不能运筹堵截而放贼入豫入皖,扰乱完善之地,致回匪乘釁而起,糜烂至今。而发逆纵横于楚豫秦之边境者,虽经楚师叠次痛击而忽此勿彼,到处沸腾,不特增西北之忧,抑且掣东南之肘,不知胜保督办皖豫之名何在?犹不知耻,竟以解颍围、擒狗逆,攘为己功,铺张入告。朝廷亦受其欺,不暇问豫秦之发逆从何而入,不知颍围之解,乃贼震于庐州之捷与楚师之至也;狗逆之擒,乃苗沛霖【9】先与勾结以为羽翼,既而值多隆阿、李续宜等帅师进剿,始缚献以图功也。不然楚师未至之先,颍围何以不解?狗逆何以不擒?而庐州、颍州之发逆何以不窜西南而窜西北?则胜保之疏可见矣。即能保残破之区,而放贼入平安之地,亦属功不掩罪。此事皖民皆知其欺,且行军之地悉受其害,特以威权赫耀,敢为大言,上淆圣听,下惑左右大臣,故无敢为皇上直陈者。发逆入豫后颍围早解,胜保既有豫事之责,并不回军堵击;迨发逆入秦,又不遵旨即赴洛河截贼归路;及闻楚师入秦,始復取巧自请剿办回逆,致多隆阿援秦之师进退无据。今胜保既膺督办陕西军务之命矣。
查:胜保入关,其兵勇多虚滥之数,其将弁多叛降之徒,临潼之战并未获胜,又铺张其词,以欺皇上。英棨【10】抚使陕西两年,职为乱阶,生灵塗炭,徒与胜保并为欺蒙。臣接陕西亲友来函,皆言胜保之兵,日以纵酒宣淫为乐,有“目不忍见,耳不忍闻”等语。舆论如此,则天怒人怨极矣。臣窃恐胜保办陕西军务,又放回逆以入畿辅,贼愈入愈深,而胜保之兵权愈不可解。臣思胜保与僧格林沁【11】、曾国藩同为钦差大臣,诸臣廓清数省,所荐将才多有明效;胜保督办皖匪数年,不过招降苗沛霖等耳,剿办东匪,不过招降宋景诗【12】等耳,虽饰成一己之功,隐留国家之患。臣恐天下事诸臣合力成之而不足,胜保一人坏之而有馀,何者?人臣事主,惟恃一诚。胜保则始终用欺,其所引用多奸伪之人,结为党援,使即真能平贼,而祸种贻留不知有几,况乎不能也!皇上或以元真之言,以为可当大任,不知此乃胜保乘间抵隙,善以要结君上之知,皇太后、皇上及左右大臣或尚堕其术中。使彼果有忠诚,何以一切禀报肆为欺罔?此天下所共闻,非臣一人之私言也。臣查胜保自请入关之时,正两次星变之时又见西方,或者天心眷顾,民情不得上达,特垂象以示儆与?
臣与胜保同年举人,并无仇怨。然臣子挟仇报怨而颠倒贤奸者,是欺也;避嫌远谤而隐忍固位者,亦欺也。况臣六月疏陈陕西军情,恭奉上谕:“以后如有续接信函,係陕西省确实情形者,随时具奏。钦此。”臣何敢不遵旨直陈,如有不实,愿以臣疏明示中外,臣甘受欺罔之罪。夫应天以实,不以文;求言者,文也;用言者,实也。臣上年八月曾疏陈胜保养痈贻患,其后应诏条陈十二事【13】,有“慎简大僚,以重屏藩”一节,即言陕抚须得其人,盖深惧有今日之祸,而知英棨不足恃也。奉旨存留军机处,未见施行,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再渎。然耿耿愚忠不能已也。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东南寇乱十余年,赖诸臣勠力同心,始补救于万一,竟以西北重地任胜保一人败坏也。如谓多隆阿已遵旨出关,陕省事接替无人,臣查固原【14】提督雷正绾【15】、甘肃提督马德昭【16】,保全陕省,深为民人悦服。如以军务交此二人,与以重权,所需粮饷责成抚臣筹办,自必不负委任。星变皆见于西北,自当慎用西北将帅、大臣,庶民气和而天庥渐至矣。再,臣接据探报:陕省回匪,渭南仓渡一股,省东北沙河一股,三原咸阳一股,高陵泾阳永乐店一股,凤翔各属一股;甘省河州新来一股。约二、三十万人,首逆有云南各省之回。声言:先取陕省以为根本,与云、贵、甘省之回连为一气;然后东下河洛,则有建瓴之势;北逼畿辅,则有剥肤之灾。冬冷水涸,踏冰渡河,晋省首受其害。北西骚然,则东南凋之区残,更易扰乱。
查:胜保之军皆游勇乞丐杂凑而成,不扎营垒,估住民房,非但不能剿贼,转激成内变。所部宋景诗等,反复无常,恐将勾结省回以为贼应,而胜保声言欲调苗沛霖之兵入陕,是不能退虎更进一狼,其祸益烈。陕抚所有标兵,其戈什哈【17】半係回民,把持英棨之长短,一动一静通知与賊,并有英棨号令阻撤省城民团之事。胜保漠然不知,则省城堪虞;省城有变,则全局瓦解矣。务祈皇上,立奋乾断,黜陟得宜,虽不能弭患于未萌,尚可迴澜于既倒,方今时势危迫已极,臣不敢不据实沥陈。谨奏。
广西巡抚新繁严公树森第六世裔孙严训朝恭录
二〇二一年七月七日
向录注此文时提供帮助的马大哥和山后人老师致谢
注:
【1】严树森(1814—1876):初名严澍森,字渭春,四川成都新繁人,祖籍陕西渭南,道光二十年举人。 历任内阁中书、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咸丰十年(1860)十月,擢河南巡抚兼提督衔;十一年(1861),调湖北巡抚;同治三年(1864),为官文劾,降为道员;同治十一年(1872),署广西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四月,授广西布政使,十一月擢巡抚;二年(1876),卒于广西巡抚任。
【2】 邸抄:即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志方面的内容。清代称为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也沿用“邸报”或“邸抄”一词。
【3】谠言:正直的言论。
【4】寅畏:小心谨慎。
【5】胜保(?—1863):瓜尔佳.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州镶白旗人。道光 二十年举人,历顺天府教授、赞善、国子监祭酒、翰林;咸丰三年(1853),任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授钦差大臣后,久攻高塘不下而被革职,遣戍新疆;六年(1856),复授副都统,帮办河南军务;八年(1858),招降苗沛霖;十年(1860),抗英法联军;十一年(1861),升兵部侍郎,赴山东收编宋景诗部;同治二年(1863),授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遭众大臣弹劾,十二月初四,两宫密诏多隆阿将其押送回京,以“讳败为胜,捏报战功,挟制朝廷”等多条罪状,于三年(1864)七月赐令自尽。
【6】曾国藩(1811—1872):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派名传豫。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入翰林院,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奉命办理团练,创立和组建了湘军;四年(1854),署湖北巡抚;五年(1855),授兵部右侍郎;十年(1860),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十一年(1861),加太子少保衔,奉旨督办四省军务;同治元年(1862),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三年(1864),加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六年(1867),补授体仁阁大学士;七年(1868),改授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九年,(1870),回任两江总督;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卒,追赠太傅,谥文正。
【7】李续宜(1823—1863):字克让,号希庵,湖南湘乡(今湖南涟源)人,以文童从军,积功擢同知、知府、道员、按察使,赐花翎、赐二品顶戴、加布政使衔;咸丰十一年(1861),擢安徽巡抚,赐黄马褂;胡林翼病殁,招授湖北巡抚,后调安徽巡抚。 同治元年(1862),袁甲三以病请去以后,受命代钦差大臣,督办安 徽全省军务;旋丁母忧,允假回籍,病咯血。二年(1863)十一月,卒于家,年仅四十岁,诏加恩依总督军营病故赐恤,谥勇毅。
【8】多隆阿(1817—1864):字礼堂,呼尔拉特氏,生于齐齐哈尔,达斡尔族,清隶属满州正白旗。多隆阿十六岁披甲当兵,被选入前锋营;从咸丰二年(1852)起,历任骁骑校、翼长、副都统,至咸丰十一年(1861—)迭升至正红旗蒙古都统和荆州将军。同治二年(1863),任西安将军;三年(1864),与李、蓝义军战于盩臣(今陕西周至),头部中枪,伤重不治身亡,赠太子太保,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勇。
【9】苗沛霖(1798—1863):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县学生员,初以塾师为业,曾投捻军,分道后,于咸丰六年(1856)办团练,接受胜保招抚,累功授记名道员;十年(1860),于蒙城自称“河北天顺王”,为太平天国封为“奏王”;同治元年(1862),倒戈诱捕陈玉成献于胜保帐下,二年(1863),再度反清,被僧格林沁部击败,死于乱军中。
【10】英棨(?—1878):即瑛棨,号兰坡居士,原姓郑,名瑛桂,汉军正白旗人,荫生。道光、咸丰年间由内务府笔帖士累擢长芦盐运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同治二年(1863)被革职,光绪二年(1876)復任山西按察使。
【11】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人,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人,蒙古族。道光五年(1825),入为御前行走;十四年(1834),授御前大臣,迁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州都统;咸丰五年(1855),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九年(1859),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击败英法联军,重伤英海军司令阿伯;同治四年(1865),出击捻军时中伏遇害,时年五十五岁,谥号“忠”。
【12】宋景诗(1842—?):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山东堂邑(今聊城冠县甘官屯乡)人。咸丰十年(1860),参加鲁西抗粮;十一年(1861),参加白莲教起义,其领导的部队为黑旗军;被胜保收编入陕后不久,即返山东再举义旗;同治二年(1863),败僧格林沁;四年(1865),配合捻军于曹州击毙僧格林沁;十年(1871),被安徽巡抚英翰俘杀。一说不知所终。
【13】应诏条陈十二事: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时(同治)穆宗毅皇帝下诏求言。十一月,树森条上十二事:'……一慎简大僚,以重屏藩……’”。
【14】固原:属今宁夏的地级市。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位于宁夏南部,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的中心。
【15】雷正绾(?—1897):字伟堂,四川中江人。初任把总,积功至游击,随多隆阿转战安徽,擢升副将。咸丰十一年(1861),授陕安镇总兵;同治元年(1862)后,擢陕西提督,驻防西安;同治三年(1864),任西安将军兼陕甘总督,屡败于义军而被革职留任;光绪二十三年(1897),再被革职,后卒于家。
【16】马德昭(?—1824):号自明,四川阆中江南镇奎星村马家公馆人。咸丰初年调处江南军务,在湘鄂及江南一带立功,荐升直隶大名总镇。其时,回人欲与捻军张总愚联合抗清,被授于陕安总兵,以镇摄秦中,旋再补甘肃固原提督。同治七年(1868),助李鸿章征讨捻军成功后,驻防潼关数年,军事平定,十二年,上书乞告还乡,终老于家。
【17】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职官皆得自行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