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论

1 正邪相参而成立

正气与邪气是两个对立而存在的因素,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确立的概念,如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有正气,必有邪淫,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正与邪,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邪气是致病的因素,正气是抗病的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会同时存在,又因相互间的虚实盛衰而导致治疗过程中的病程长短与变化。

“无正则邪不显”(清·尤在径《医学读书记·卷下》)正好说明邪正的斗争中,如没正气遇到邪气而产生的防御,捍卫能力就难以彰显出邪气的致病性质、特征和所在部位出来。以热证为例,热证是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在抗争的互动过程中出现热的证候表现,据此热候而反推所感之邪气为热邪,此热邪实际已含正气的应答性反应。

因此,倘若邪气未引起正气即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发生应答性的反应变化,则不能显示出邪气的性质和特征来。

然问题并未因此而结束,若“无正则邪不显”成立,我们是否也可以反推,不同的邪气显现时,实际亦指向正气是处在不同的反应状态,正气有不同的反应状态,则隐然指向正气并不仅有强弱之分,应该也有性质之别,唯不同性质或状态下的正气,对邪气的应答不同,才可能有多种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等不同的邪气显现。同时,邪气显现之处,亦应是正气所趋、正邪相争之处。

再进一步思考,虽说“无正则邪不显”邪显与正气的应答反应有关,但也应看到,正气所应答的邪气本身应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盛夏多暑热之邪、隆冬多寒邪、长夏多湿邪等。因此,不同的致病邪气,当会引起人体正气发生不同的应答性反应,或不同的性质的正气与之应答。

因此,正气与邪气的内涵不应界限过于清晰、黑白过于分明,而应是相互应答、相互参照、相互彰显的。关于正气的不同性质与状态问题,是一个隐有新意的话题,我们将在以下的章节中予以进一步的探讨,这也正是正气学说需要充实与细化的内容。

2 正虚感邪而发病

人体感受外邪致病,多由于六淫或时行病毒侵袭所致,而发病与否,主要视乎人体的正气强弱,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相反,如“正不存内”邪气乘虚而入,正邪相争,因正气不足,邪胜而正负,疾病从之而起,吴又可之《温疫论》曰:“本气充实,邪不能入”,《锦囊秘录》曰:“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愈。”都在说明正气虚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如卫表不固之人,肌肤腠理不密,稍一不慎,偶遇风吹,当即感邪而发病。

我们可进一步上承上段正邪相参的内容而知:不同的正虚,易感不同的邪气,如阳虚之体易感寒邪,阴虚之体易感热邪、燥邪,脾虚则易感湿邪;亦可反过来说,不同的邪气,易袭性质不同的正虚者,易感寒邪者,若为虚,则多为阳虚;易感热邪、燥邪者,若为虚,则多为阴虚;易感湿邪者,若为虚,则多为脾虚。这里,再次说明了正气的相参互显,也显示出目前正气学说只提正气强弱,不分正气性质在解释临床现象时的局限性。

3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之邪是指内生之邪,如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而正虚则指脏腑、阴阳、气血诸虚等。《医学真传》曰:“人体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湿而至水、湿、痰、饮。“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不畅顺而致血瘀,这就是正气虚弱而生邪。

同样,若正气分性质,解释将更加到位。如水、湿、痰、饮、瘀血等内生之邪多见于正虚中的阳气虚而较少见于阴血虚,究其竟,是因阳气主司气化与运行,而水、湿、痰、饮、瘀血均是气化失司与运行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4 正气不虚感邪而病

正气是保卫机体、防御疾病的原来,正气不虚在一些的条件下仍可发病,其条件可概括于下:

(1)邪气异常亢盛

疫病有着强烈的致病性,若适逢流行疫病感染,虽正气虚者易感,但素体强盛者亦见得之,可见其时发病的主要矛盾为致病力强大的病邪,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病毒,染病之人正气未必虚,奈何疫毒太强,正气不足以抵抗而致病。

(2)久居邪地

某方水土多有偏气,如北方偏寒燥,南方偏湿热,本来无虚的人,久居有邪气的地方,时迁日久,感受邪气渐重可渐进性的改变体质或正气状态而得病,正如香港这海岛常年气候湿热,感受湿热之邪的病人特别多,如周身关节痛,肢体重着等。很多病人表示只要移居北方就会不药而愈。

(3)同气相求

实证的病机多是基于“同气相求”。这里,“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称为实证。这里说明实证的病机就邪正的关系而言,是邪盛而正不虚。若再进一步考究,此不虚之正气,多是与邪气同气同质的,如素体阳偏盛者,遇盛暑天时在烈日下曝晒或过食燥热辛辣之品则容易感受阳邪引发热症。同气相求同样反映出正气分性质在解释上的必要性。

“邪之所凑”有因“其气必虚”者,此为常态,病多属虚;若其气不虚,“而邪之所凑”致病者,此多邪盛,“邪气盛则实”多为实证,这才分为虚实之证,这进一步证明邪凑未必皆虚的正确性,故此,不应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释为人体致病因素的唯一总则,其还应有“其气不虚”而得病的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