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诗刊】谈诗论道(第4期)
《古诗指瑕》连载之五
《意外设景》
作者:陈如江
诗的构成不外情景二端。正如谢榛所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然而,情与景合并非像加法那样简单地叠加在一起,二者必须糅合,即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此,这便要求诗人在创作中,写情时,景自在;写景时,情并到。意外设景之病,就出在诗人不能融情入景或寄情于景,因而情与景全不相关。如寒夜以板为被,赤身而挂铁甲。试看许浑的《凌歊台诗》:
宋祖凌高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生绿苔。
国画·作者:于喜军
凌歊台为南朝宋刘裕所造,位于现在的安徽太平。诗人写道:刘裕造起了凌敵台,供养三千歌舞女子住在上面;如今台殿早已荒废,唯剩长满了野荠的基址,刘裕的坟园也任野棠自在地开着;当年刘裕曾立碑以垂久远,现在连古碑上都长了绿苔。诗的中间二联都是写景,后一联结合了吊古的题意,情景浃洽,读之令人感叹。而前一联我们却咀嚼不出味来,其原因就在景中无意,有如强凑。所以王夫之批评说:“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再看李约的《从军行三首》之二:
栅嫌三面斗,箭尽举烽频。
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
点尽金河卒,年年添塞尘。
这首诗反映边塞战争。首联写边战之危急,三联言边战之惨酷,末联是对边塞战争的控诉,这些描写都与主题极其契合,独第二联之设景与题意无关。五言律的通例是,前起后结,中间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或许此诗就是按照这个体例写成的,但诗人显然未能意识到,这景乃是情之景,这情乃是景之情,不可截分两橛,故而导致了中间二联一景一情,有如山家村筵席,一荤一素。
国画·作者:常英杰
如果说情是主、景是宾的话,那么为诗之道就在立主以御宾。意外之景,便是无主之宾,故再精妙,仍是费疣。试再看李嘉祐的《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号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诗中“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一联是传世名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赞之为“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二句却是意外之景。诗的首联点明王牧将出游及时序,次联补出王牧的年龄及家世,尾联则是希望他的叔父不要挽留他多住,因为他的父母在等他回家。这些都是结合题旨展开的。而在第三联中,我们就找不出其与题意的关系来。
对此,纪昀也发出疑问说:“十字横亘其中,竞作何解?”(《唐人试律说》)
国画·作者:刘淑芳
【读后感】
意外设景,我对此的理解是,在一首诗词作品中,有那么一个句子、或是一副对子等,其描写的景象,游离于作品整体思想之外,不但没能给整个作品添彩,反而成了作品之中的累赘。这样的作品,在我审稿时就遇到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
【七律】题图
丹青笔下意思深,晓月含情仿古心。
应有雾天如雪薄,岂无春梦似光阴。
牵情笨手教成语,滴水精冰练配音。
冬夜静幽求悟透,将来风雨可追寻。
这是一首题图之作,前四句,应当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对图画上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此画作的一种“感受”。我们暂不论前四句是否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境,也暂不论是否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境,毕竟还是围绕着画作展开的。但第三联上句写了“教成语”;下句写了“练配音”,就完全“跳到”了另外一种“事物”之中,与本诗之题以及前面的描写,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国画·作者:刘文生
我们再来看另一首作品:
这首诗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在“西山”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向“滨城”中的人们讲授传统的诗词文化这一个画面。诗中第二句写滨城人喜爱诗词,三句写出在“西山”这个地方讲授、研讨诗词,四句写了我们不但应该知道当代的韵律,也应该知道古代的韵律。这三句一脉相承,但独独把第一句抛到了全诗的外面。这个问题的原因,出在了第二句上,按照“启、承、转、合”来分析,首句写景,虽然是“虚景”,第二句应当承接首句,使这个“景”更进一步,但作者却发出了“滨城儿女爱诗词”这样一句“感慨”,使得整首作品活生生地被割裂成互不说话的两组意象,致使首句游离于全外,也就犯了“意外设景”的毛病。
因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这儿。关于诗词创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我还会接着与大家唠!
洪林
2021.04.18
国画·作者:李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