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看了会落泪的真实故事!
费城大学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高等学府,然而这所占地近百亩的综合性大学最初营建时,仅仅付出了57美分的采购地皮价。
如今人们慕名前来费城大学参观时,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主楼的展览大厅,在那里悬挂着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女孩画像,而这个不知姓名、年龄和出生地的小女孩,居然被公认为是这所著名学府的始建者。
故事发生在1803年,那时候的美国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一位体弱多病的母亲牵着女儿的手来到了费城,但是她们找不到任何营生的活儿,被迫靠四处乞讨来打发困苦的日子。
初夏的一天午后,母女俩来到城郊一所学校大门外,蹲在墙根处晒太阳。
从墙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和钢琴的弹奏声深深吸引了母亲身旁的小女孩。
母亲愁苦地一笑,随后告诉女儿,那是一所贵族学校,是专门供有钱人家的小孩子读书和弹奏钢琴的地方。
从此,小女孩一有机会就跑到学校围墙外倾听里面传出的悦耳声音。
有一次学校礼堂内举行音乐会,小女孩实在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就恳求看门人放自己进去,却被看门人拒绝了。
小女孩疑惑地问那位老师:“既然富人和穷人家的小孩都喜欢这里,那么为何只接纳富人子弟而拒绝穷人家的孩子进入校园呢?”
老师也许是为了保护小女孩那颗脆弱的自尊心,用善意的谎言笑着答道:
“哦,因为这所学校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纳下富人家的孩子。如果等到学校扩建的时候,一定也会欢迎穷人家的孩子来读书的。”
小女孩此后一边憧憬着美好的读书梦,一边继续随母亲在城市里乞讨。
一个寒雪飘飞的冬日,有人在学校围墙外发现这个小女孩也被冻死了,于是通知了流浪者管理中心的收容人员。
收容人员赶来处理小女孩尸体时,意外地从其口袋里翻出57美分硬币和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条:
“为了能把这所学校扩建得更大,使所有的穷孩子都能进到里面读书,我已经忍饥挨饿足足攒了57美分啦……”
人们读过字条后,才晓得那些文字是小女孩母亲生前教给她的。小女孩为了实现心中渴盼已久的夙愿,整整乞讨了一年时间才攒下57美分。
但她不是把这些钱留给自己,而是想捐给学校用来扩建校舍以便全城穷人家的孩子都能被收纳进去。
小女孩和57美分的凄婉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人们无不为之动容落泪,同时纷纷把这种感动付诸行动。
一个房地产富商主动请求把近百亩土地出售给那所学校以扩建校舍,而且售价仅仅是57美分。
接着有木材商、砖石经销商等各个商贾巨头更是倾其全力捐献建材用品,继而有无数能工巧匠到学校报名,甘愿义务出工扩建校舍。
那所本来小得不能再小的贵族学校就这样逐渐扩大为占地近百亩的大型公立高等教育学校,并更名为费城大学。
费城大学从正式建校至今已二百余年,它与美国其他名牌高等学府迥然不同的是,对待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一直是减免费用和实行经济补贴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年那个不知姓名的小女孩,是她把天真的爱散落成心灵的花粉,并传播给更多心灵的花朵,因此酿造出人间最甘甜的花蜜。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全世界都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真正的教育,并非是走进学堂里读书写字,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这种灵魂的高贵与贫富无关,与文化程度无关,它是人格的底色,它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在这世上立足。
小女孩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伟大的善举,建造起了一座超越了贫富偏见的学府,被后人永远地铭记着。
近几年社会上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说法很现实,却也很偏颇,因为它只强调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却遗忘了教育真正的核心——对于人格的塑造。
出生在河北枣强县的寒门学子王心仪,以707分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她写的一篇《感谢贫穷》看哭了无数人。文章中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你让我和玩具、零食和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了更美好的世界。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
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
教育资源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心怀梦想,顽强拼搏都可以培养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强,成绩优异的好孩子。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孩子内心的丰盈。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把孩子变得现实市侩。
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分数、能力好,而且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