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之十:关于集句、化用、借句和抄袭
文:清溪先生
这篇文章算是新瓶旧酒,我原来就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为什么要翻出来再弄一次,是因为最近“才思枯竭,无文可写”。不过,这些天受到一位波波教授的启发,突然之间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诗还可以这么写,文章也可以这样弄。
一、什么是集句
集句诗是诗人之间的一种游戏,我个人认为不能算做是一种诗歌的创作形式。而只是文人之间玩的游戏,与行酒令或飞花令无异。
集,集合的意思。句,即古诗句、文句。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古人依照博闻强记,今人可以依照大数据可以集句成诗。
集句玩的是融汇贯通,讲究的是无斧凿之痕。集句与化用、借句不同。
一、集句整首诗都是集他人的句子,可以集多人的句,也可以集一个人的句。如果多人玩的集句诗,最好是一个诗人的同一首诗只用一次,反复使用便落了下乘。
二、集句不能改里边的任何东西。
三、集句要注明原作者,最好也注明原作品名。
牡丹亭:惊梦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闲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从一断肠(韦庄)。
集句在元曲里应用得比较多,我个人认为把集句诗写进书里或剧本里是一种创作上的偷懒。
二、什么是化用
'化用',也称作'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
化用有度,借用需巧。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说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这句话本身只是一个假设性的论点,也不是什么真理。但就是有人当作真理,更有人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抄袭的盾牌。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出自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
这个来处主要指杜甫好用典,诗中明典,暗典很多。而不是指杜甫诗中化用他人的诗句,更不是借用古人的原句。杜甫作诗确实比唐朝同时代的诗人严谨多了,李白有一首打趣杜甫的诗为证。
戏赠杜甫(唐·李白)七绝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但是,老杜作诗真的无一字无来处吗?有些是,有些不是。例如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确实句句有出处。但是,不代表杜诗中其它诗作都是如此 ,许多所谓的出处也不过是后人强加上去的。作为原创诗人,我们有些时候真没想那么多,有时候有些句子就是凭空跳出来的。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说别的,我拿杜甫这两首诗作为例子,谁能帮我找几个出处来看看。
清溪还认为作诗化用有风险,借句须谨慎。一首七绝寥寥二十八字,化用一句便去了25%,化用两句就去了50%。如果我们前前后后都化用、借用,你说读者为什么还要看你的诗,我们不如去读唐诗三百首,去读原作者的诗?为什么还要捏着鼻子去闻什么笺尺素,赏音稀,这是造什么孽哦?
所以清溪一直说,化用借用不要超过一首诗的30%,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大都数原创诗人遵循和认同这个说法。但是,有些人却还死犟。你前两句东拼西凑,后两句直接借用,那还要创作做什么?我们创作格律诗,个个都练这种化功大法,格律诗哪里还会有明天?
感怀:第八十七首|雨夜
蛙声四起夜低沉,待到风来雨脚深。
连澍不能闲半刻,拥书尤胜得千金。
高楼层叠壶中景,灯火阑珊画外音。
久陷红尘非我意,白头只为一人心。
我这首雨夜的最后一句“白头只为一人心”,是化用了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将诗中的白头前转,一人心后置,这样的化用,基本上已经脱离原句,但表达的意思还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