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迄今为止,人类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可分为科学、艺术、哲学这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下面这则关于“露珠”的寓言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露珠”是什么?诗人与科学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诗人说:“‘露珠’是星星告别大地时留下的眼泪。”多么浪漫的回答!充满了美感。
科学家说:“你在胡说什么!‘露珠’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回答的千真万确!但淡而无味。
诗人与科学家争执不下,问站在傍边静观的哲学家,哲学家淡然一笑,没有回答。哲学家也许觉得争论没有意义,也许认为两人的回答合起来就是“露珠”的答案。
科学的核心是“真”,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事实的认识和应用,“真”有三个层次,规律、本质、联系。
艺术的核心是“美”,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感觉的表达和沟通,“美”也有三个层次,愉悦、震撼、惊奇。
哲学的核心是“善”,哲学是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的确立和处理,善也有三个层次,即适合、协调、和谐。
科学、艺术、哲学都是人类企图从零乱的世界中整理出秩序,三者的起点都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在于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和认识,从而发现真、善、美。艺术偏重于直觉与情感,而科学与哲学则偏重于理性。
通俗来讲,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在于证实。哲学是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它是越过狭隘的普通常识从一个更广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处理事物的方法。科学之所以具有伟力,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哲学这种批判的风骨和气质。
亚里斯多德曾断言,物体下落时,其快慢程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著名实验,敲响了直觉思维的丧钟。之后,牛顿建立了以数学方法处理物理学问题的理论典范,也为科学制定了学科规则使其区别于以往的玄思与独断猜想。
量子力学的创立更是对直觉观点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直觉告诉我们蜡烛或太阳总是发出稳定的光芒,但普朗克发现,辐射能量也是由一个个能量粒子构成的,能量的释放和获得也是不连续的。相对论也是如此,每一项科学的划时代突破,几乎都是和直觉观点和日常感觉经验背道而驰的。
而艺术则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真正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血和泪来写诗的,每句诗都是肺腑之言。
所谓艺术气质,其实包括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诗人的气质,往往是忧郁型的;另一种是演员气质,往往是奔放型的。欣赏艺术作品是享受,和艺术家一起生活,或许是苦难。艺术家的爱情大多以不幸而告终,这是他的不幸,而是艺术之大幸。
如果把科学、艺术、哲学看成是人类建造的一座知识金字塔,就像汉字的“鑫”字,那么科学、艺术应该位于金字塔的底部,是“鑫”字下面的两个“金”;而哲学则位于金字塔的顶部,是“鑫”字上面的那个“金”。
科学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具有哲学的味道。现代德国物理学家玻恩钦佩广义相对论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因为“它是哲学领悟、直觉和数学技巧最惊人的结合”。爱因斯坦这位科学巨匠本人就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他的理论更显露出很深的哲学思想。
诗不是哲学,但是可以含蓄哲理。毫无诗意的哲人未免失之枯燥与严峻;反之,耽于个人经验而不能提升为普遍真理的诗人,也恐怕难成大家。康德“头上的星空和胸中的道德律”充满诗意,朱熹的观书有感充满哲理,朱熹乃哲学家善写诗者。卞之琳的《断章》是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
当今的文化有庸俗化、“向下看齐”的趋势,诗人的“消亡”源自于商业取向、民主性格、媒体传播。科学也有可能将人类推向深渊,核武器、生化武器日益扩散,使人类一步一步接近危险,资源的过度消耗把人类推到了生态毁灭的边缘。
人类需要对所处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探究,需要新的哲学思想的指引,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性发展。
坚持原创不容易! 阅读后 敬请 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或转发到朋友圈(点击右上角的(···))给与鼓励, 欢迎在底部(写留言)评论和指正,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