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缔结之后,他的称帝,又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澶渊之盟
前言
经过澶渊结盟之后,宋和辽之间的确过了几十年的安稳日子。但这种安稳的日子是短暂的,大宋的北方边境虽说太平了,但西北却在蠢蠢欲动,这上天是不想让苍生过上安稳的生活!
回想当年,宋真宗和辽圣宗在北边对战之时,西北部的夏州李氏处在宋辽之间,接受宋招抚的同时,又与辽和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但在世人看来,这何尝不是小人的做法呢?
等宋朝和辽停战之后,夏州李氏祖孙三代想尽办法壮大自己,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终于在1038年,李元昊挺直腰杆,要称帝了。这才拉开了新三国时代的序幕。
▲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1055)
辽兴宗的苦闷
从辽国的圣宗和宋朝缔结为兄弟之后,战争确实在不断减少,但对于国家来说,问题不只是中原的内部战争,边境的游牧民族也学会了这种不可告人之事。
辽国的兴宗同时也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
辽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在位的48年期间,与宋国结成澶渊之盟后,年仅15岁的皇太子耶律宗真即位,也就是后来的辽兴宗,辽圣宗的去世奠定了辽兴宗后世的辉煌基业。
因为兴宗的年龄较小,国家大事基本都由他的生母萧耨斤处理。
圣宗原来是想立萧菩萨哥(确认过后为女名)为皇太后的,兴宗的生母萧耨斤为太妃,但是萧耨斤这个女人非常强势,因母由子贵,强行将自己立为皇太后,还将兴宗的养育人萧菩萨哥迁到上京。
瞬间,萧耨斤成为辽国烜赫一时的人物,犹如第二个萧燕燕。
遗憾的是,萧耨斤不满足做“萧太后”的条件,明显没有萧燕燕的那种能力,把持朝政四年以来将圣宗的改革基本上都废除了,治理朝廷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因为母子关系相处的不是很好,萧耨斤非常担心兴宗成年亲政后来找自己的麻烦,甚至动起了想要废除皇帝的念头。这看起来就会有些麻烦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种事没有办法,
但是太后要更换皇帝这种事,皇帝还是可以想出些办法的。
当太后一党在背后搞阴谋活动的时候,“废帝”的关键人物就坐不住了。
不要忘了,废除皇帝绝不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个是行使废帝权力的人,一个是被废的皇帝,你还要另找一个皇帝才行。
▲萧耨斤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萧耨斤的另外一个亲生儿子,兴宗的亲弟弟——耶律重元。
很有趣的是他竟然将自己母亲要做的事告诉了他的哥哥,对于他老妈来说应该算是个叛徒吧。
出现叛徒的情况下一般计划都会失败,萧耨斤也不例外,最终也失败了。对于兴宗来说算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能够将萧耨斤太后一党一一铲除,囚禁了自己的生母,重新夺回执政的权力,也算不负他的这个计划了。
经过这么一闹,对于兴宗来说,还得他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太后临朝凡四年,兴宗方幽而复之,契丹已困矣。”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兴宗来动动脑子,他现在特别想找一个知己来倾吐一下他的烦恼。
▲宋仁宗赵祯(1010~1063)
机会:北宋在西北的落败
花开两朵,真是各表一枝。
辽国内部经常出现矛盾,大宋这边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问题。宋真宗在乾兴元年(1022)病逝后,宋仁宗赵祯即位。
虽然即位了,但是他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尽管自己国内的统治没有辽国那般混乱,但仁宗仍然开心不起来。因为有着外部的问题等着被处理。
从仁宗的爷爷那辈起就和夏州李氏有交往了,北宋在意的是能打就打,交道不交道的北宋不是很关心,但是夏州李氏的问题是越来越大,直到两方孙子辈打仗的时候,夏州已经变成了大夏国了(历史上称为西夏)。
这就让仁宗非常的不舒服了。
要知道,皇帝是别人惹不起的,这就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于是在宋、夏之间就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
▲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
李元昊称帝之后,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向北宋请求“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这使仁宗就很愤怒了。
我当然不同意了:“爷爷辈的时候暂且屈服于我大宋,到了孙子辈居然要和我平起平坐了”。
于是仁宗立刻采取了措施:诏削夺官爵、互市,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
李元昊这边当然也不服气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这边做皇帝的也是“民族自决”,凭什么你宋朝皇帝就不同意?要造反了!
要说李元昊称帝没做什么准备那是没人信的,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外交上,李元昊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宋国这边只要一有动作,他就会立刻采取防范措施。
▲宋、夏三川口之战
宋康定元年(1040)二月,西夏进攻延州;康定二年(1041),进攻怀远;庆历二年(1042)再攻泾原路。太嚣张了!这哪能忍?捶他!
西夏每次来攻打时,宋国皆倾举国之力应付,可惜的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好在西夏虽然说是胜利但也损失不小的兵力,没有兵力再继续作战,而宋朝也有言和之意,于是两国就在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解。
仁宗当然是不愿意接受了,但结果就在那里,不相信也没办法。这个中年人被生活一次次的打击,到后来知道了做皇帝是不简单的。
▲辽,宋,西夏,金并立
遣使:索要关南十县
在夏和宋打仗的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辽国了。
尽管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成语“趁火打劫”,但行使这种行为的人却早就有了,辽兴宗的国语老师也不知道是谁,但他将这个词运用的却很好。
对于辽国来说,兴宗即位初始——“以兴平公主下嫁李元昊,以元昊为驸马都尉”,
夏国和宋国该是翁婿之国;然圣宗和辽真宗也结了澶渊之盟,辽宋应属于“兄弟之国”,所以宋国和夏国之间的战争算是女婿和兄弟之间的打架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两个国家还有一点“叔表关系”。
按理说中间的辽国有点不好做,但是辽国实际做起事来并没有那么难做。
对于兴宗来说,这就是上天给的一个大好机会啊,辽国到兴宗的时候,经过萧耨斤的一番折腾之后,辽国国力就出现了颓废态势;然而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刚刚结束,兴宗就急切想要在大臣面前树立威严。
就在这个时候,宋国和夏国之间就爆发了冲突,那简直就是刚一打哈欠这边就掉枕头!
但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下的,毕竟多少有点关系,也不能表现得太明显了。于是辽国就持中立态度但又有点偏向西夏的意思。
▲金国与南宋和西夏形势地图
西夏算是自己的女婿,宋国这边也才算是干兄弟,毕竟“血浓于水”。
辽国的态度表现得已经让北宋相当难堪了:北宋看起来也有点尴尬,虽然是在和西夏打仗,但是你也不敢把所有兵力放在西北吧!
万一李元昊他岳丈爱女婿心切,发兵长驱直入河北,那一纸的合约就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了,于是李元昊得以——“外倚北敌,屡乘战胜”,最终北宋被迫议和。
待局势稍微明朗之后,辽国就开始小题大做了。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遣使使宋,辽史载——“上闻宋设关河,治壕堑,恐为边患,与南北枢密吴国王萧孝穆、赵国王萧贯宁谋取宋旧制关南十县地,遂遣萧英、刘六符使宋。”
需要讲明一下的是,关南十县是后周柴荣北伐的时候所获取的土地,属于陈芝麻烂谷子事了,但是兴宗还要派遣使者来索要,顺带谴责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自己的女婿。
当然了,派遣使者是远不够的,在边境当然还屯有大军作为使者的后盾。
▲富弼画像
协商:富弼的迫不得已
不要说是派遣使者来谈,谈判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尽管宋国派的是态度最坚定的富弼来回答辽国使臣,但在朝廷的内部包括宋仁宗都是倾向于和解。
富弼,当时是兼任知制诰,表面上看来是富弼去和辽国谈判,但其实是当时宰相吕夷简的一招借刀杀人,很显然,这是因为之前富弼得罪过吕夷简嘛。
不过也多亏了吕夷简的存有私心,才成就了富弼的不辱使命。
在谈判的过程中,就连辽国的使臣都要站在宋国立场上说话了,可见富弼的能力有多强了。
辽兴宗派了两位使臣,一个是萧英,一个是刘六符,就因为富弼的个人实力:弼开怀与语,英感悦,亦不复隐其情,遂密以其主所欲得者告曰:“可从,从之;不然,以一事塞之足矣。”
▲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
辽国主张的策略都告诉宋使臣了,由此可见,富弼确实挺有能力的。辽国的遣使过来了,宋国那边也要有人去回报,这来来去去的,去辽国的任务当然又落入了富弼手中了。
这古代出使是要冒风险的,不像现在在外交方面会受到很多国际法的保护,没有风险的话,吕夷简怎么会派自己的死对头去出使呢?
但是这个出使结果对于富弼来说还算是个好结果,将外交方法掌握的是得心应手。
最经典的莫过于是辽兴宗提到当年石晋把幽云献给我们的这件事,我想要拿回关南十县也不过是收复故土而已。
富弼则强硬的回到:说到故土,你辽国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宋国的土地吧!——“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
兴宗立刻惊住了。
虽然富弼在辽国费尽心思为国谋取福利,无可奈何的是朝廷内部大部分官员都想要妥协,富弼在敌国力排众议,但朝廷却显得能妥协则妥协,甚至还想要给辽国增加岁币。
宋辽的最终谈判结果是辽国没有收复关南地,但却获得了增加岁币的机会。
可惜即使富弼本事再大,也是无从施展罢了。
▲辽代钱币(重熙通宝)
谈和:三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宋朝妥协之后,辽兴宗也达成了他的目的,双方规定宋每年向辽增绢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不得在边境“添屯兵马”等,史称“重熙增币”。
在小打小闹之后,辽宋又开始了和平之路的发展。
此次谈判辽国不仅得到了大量的金帛,还让大宋国损失了颜面,可谓是大赢家。
但是不要忘了中间还有个大夏国呢。
经验告诉我们三个人的关系不好相处,但历史何尝不是,三个国家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辽国和宋国的关系是处理好了,但大夏国怎么办呢?
辽兴宗接受宋国的议和条件之后,也劝说夏国罢兵,但李元昊很显然是不同意的——
“七月,元昊上表请伐宋,不从。”
李元昊其实早就感到不满了,于是辽夏之间因为辽宋之间的外交滋生了隔阂。
辽重熙十四年(1044),辽国的党项部落叛逃进入了西夏,李元昊施以帮助,这就惹怒了辽国,这时候辽兴宗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一路南下,但却被李元昊打赢了,但李元昊也算聪明,赢了之后就讲和,缩小了矛盾的激化。
但两国的间隙是越来越大,先后于重熙十八年、十九年(1049、1050)爆发战争。
▲辽、北宋、西夏形势
而宋国和夏朝之间也没有完全的实现和平,宋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均与西夏有过大大小小的矛盾。可见三角形虽具有稳定性,但三角关系则不然。
但不得不说的是,“重熙增币”的这件事确实增进了三国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促成了三国鼎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丨《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
文丨历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