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37:辛弃疾的智慧

一、成语积累

121、笑容满面(很和悦):形容脸上流露出快乐、和悦的样子,多用于表一般性的喜悦。

春风满面(很得意):形容满脸流露着愉快、得意的样子,侧重于得意心情。
  122、心满意足(很满足):感到心里非常满足。

如愿以偿(顺心愿):按照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123、言不由衷(多应付):话不是由内心发出的,形容虚伪敷衍,不说真心话。

口是心非(真欺骗):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形容心口不一。
  124、扬长避短(避己短):发扬自己之长,避开自己之短。

取长补短(补不足):可以指取此物之长,补他物之短,也可以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前者重在“避”,后者重在“补”。
  125、养痈遗患(留灾祸):长了痈疽,但怕痛不割除,终于留下大祸,多用来比喻由于无原则的宽容而留下灾祸。

姑息养奸(助坏人):无原则的宽容,助长了坏人坏事。

126、咬文嚼字(缺理解):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

字斟句酌(赞推敲):指对字句反复推敲琢磨,多半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

二、古韵寻音

齐天乐·蟋蟀

            (南宋)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译文】

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杼,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赏析】

这是一首以歌咏蟋蟀而著名的词篇。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被幽囚的皇帝和捉蟋蟀的儿童等等,巧妙地组织到这一字数有限的篇幅中来,层次鲜明地展示出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不仅有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观实。“离宫吊月”等句所寄寓的家国兴亡之叹是比较明显的。

词的写法很有特色。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富有音乐性,二是富有层次性和节奏感。所谓富有音乐性,就是说,读者在读过这首词以后,除了通过文字进入词的意境以外,同时,又象是听了一首美妙的乐曲一般,获得了音乐上的美感享受。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是从蟋蟀的哀鸣声中获得灵感,并且从音乐这一角度展开联想,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织机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悲叹声、儿女们的欢笑声以及哀苦的琴声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在这首短小的词里,几乎可以使读者听到或联想到夜里所能听到的一切声响。当然,词中出现的种种音响,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或机械的再现,而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感受,即感情反映,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而创造出的一种音乐形象。从音响和音乐这一角度来进行艺术构思,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序中说得比较清楚:“闻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功父先成,辞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

由于夜间只闻蟋蟀之声而不见其身形,从“声”这一角度构思不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新颖的。还有,词的最后两句写道:“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所谓“写入琴丝”,也就是把词中所写到的各种音响形象全都谱成乐曲,由琴弦弹奏出来。这说明,词中所写到的一切声响,都已经过作者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姜夔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于谱曲,至今还保留他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板眼符号,所以虽然有人经过努力已经译成简谱,却仍不能恢复宋时歌唱的真相。

但是,我们却从这首词里听到了他用文字捕捉到的种种音响,以及用文字谱写成的优美旋律。这首《齐天乐》,实际上就是一曲由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总悲吟的交响乐。

所谓富有层次性(或节奏感),就是说,这首词从音乐这一特性来讲,作为发展音乐主题的全曲结构是层次清楚而又谨严的。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词是一个变奏曲的结构,除引子(或称呈示部)和尾声(或称尾曲)以外,中间共有四段变奏,这四段变奏,还可分为变化部(前两段)和再现部(后两段)。

下面,我们就按这一结构层次逐一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首词的引子实际只有两句:“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前一句写的是诗人的吟诵声,意即通过诗词来表现人间的愁苦。后一句写的是蛩音,即蟋蟀的哀鸣。吟赋,已愁苦难堪,更何况又加之以凄厉的蛩音?从“先自”到“更闻”是感情的层进,是人蛩杂写,二者相互烘托、融合,奠定全词的基调,构成全词的主题。

从“露湿铜铺”到“都是曾听伊处”是第一乐句(或第一段),是蛩者的变奏。在吊有铜环的门边,在布满苍苔的井口,总之到处都是一片蟋蟀的鸣声。从“正思妇无眠”到“甚情绪”是第二乐句,是人声的变奏。写的是孤栖独处的思妇,听到蟋蟀的哀曲,想起远征在外的丈夫,赶快起身寻找织布的机梭,以便为丈夫织一身御寒的衣服。“曲曲屏山”二句暗写“壁间蟋蟀有声”,并与思妇的“独自夜凉”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实际上把人声与蛩声这两个不同的乐思交织在一起,汇合成人声、机声、蛩声三者难以区别的和弦,使乐曲出现了阶段性的高潮,并以“甚情绪”这样抒情性旋律作短暂的休止,使主题得以初步发展,变化部到此完成。过片,从“西窗又吹晴雨”到“相和砧杵”是第三乐句,作人声与整音汇合的变奏。写的是在人声、机杼声、蛩声之外,突然又增添了风声、雨声、砧杵声。在这一系列声响的间歇,可以听到断续的蟋蟀声,似乎是在为那特别响亮的捣衣的砧杵声作伴奏。

从张炎开始,历代词人都同声赞赏这换头一句“曲之意不断”,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作慢词最是过变不要断了曲意”。从乐曲这一个角度讲,当然也应如此。音乐的主题不仅于此应再度出现,并且还要有所变更。人的哀叹与蟋蟀的悲鸣,到此形成强烈对比与互相排斥,同时还要为矛盾的解决做好准备。从“候馆迎秋”到“别有伤心无数”是第四乐句,是人世愁苦哀叹声的大变奏,写的是客馆离人的长吁,被幽囚的皇帝的悲叹,把乐曲推到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思想高度,形成全曲的高潮,结束了再现部。

“豳诗漫与”到终篇是尾曲,在完美结束之前,乐曲又出现了新的不安与不协;“世间儿女”捉蟋蟀的灯笼之光与欢乐之声,同“离宫吊月”的悲叹形成“对抗力量”,形成极强的对照。就思想讲,这几句构成了对南宋苟且偷安,不图进取,而只顾寻欢逐乐这一可悲观实的批判。这种批判,从侧面衬托并深化了主题。

下面,紧接着是旋律的直线下降:“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这一旋律,是在情绪高度激发之后,形成情绪的转折,它通过抒情性很强的琴声,弹出了词人难以抑止的悲愤,终于以深沉悲苦的音调,结束全篇。

三、热点时评

每临大事有静气

               徐愚《求是网》

“每临大事有静气。”中国千百年来的这一古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大事要有这样的“静气”,应对危机同样要有这样的“静气”。我们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越是到了这种紧要关头,越是要沉心静气;越是到了吃劲费力的时候,越是要凝心聚力。物资缺了,可以调配;人员少了,可以支援;但人心不要慌,秩序不要乱,守持“静气”,去坚定战斗就是!

这场疫情突如其来、传播迅猛,一时间,武汉、湖北等地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承载快速上涨的感染人群,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生活物资也一度出现巨大缺口。这也是对人心的考验时刻。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了,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全国上下心系战“疫”、众志成城。

也有极少数人“静气”不在,一些争论令人难辨真假,个别居心叵测者借机散布谣言、扰乱视听,唯恐民心不慌、天下不乱。面对病魔、面对生死,有些慌张无可厚非;面对压力、面对管控,有点牢骚可以理解。但是,盲听盲从、一味抱怨,就会害人害己。

不少时候,“显而易见”的答案往往并非事实真相,“立竿见影”的评价也难免片面和偏颇。在自己看不清、拿不准的时候,保持“静气”,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才是靠谱的做法。否则,慌里慌张,失去“静气”,就会进一步失去理智,更加想不清事情;糊里糊涂,怎么会有良好的应对之策?

参考点评: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的圣贤,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周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谈笑之间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谢安面对苻坚百万雄师,沉着弈棋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而项羽面对韩信的十面埋伏,心灰意冷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静气”,其实就来自信心和信任,对战胜病魔的信心,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对科学的信任。“静气”也来自于我们的责任。

四、美文品读

辛弃疾的智慧

清风慕竹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灾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奸商囤积居奇,有粮不卖,想趁机哄抬价格。饥民们忍无可忍,暗地里酝酿抢粮,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在此危急关头,辛弃疾走马上任了,头衔是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然,落在他脑袋上最重大的政治责任,就是维稳。

  在我们的印象中,辛弃疾“文武双全”,他的词在武将里是最好的,在文人中也堪称超一流;他的武功同样出神入化,曾经独闯金人占领下的济州,生摛知州张安国。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只有一样,辛弃疾搞政治不行,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因官场失意,无处挥洒。不过凡事没有绝对,南宋朝廷此次所以对辛弃疾委以大任,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成功的维稳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安徽滁州在经过几次战火洗礼之后,城郭早成废墟,居民们住在瓦砾上搭起的茅棚里,大风一吹,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虽然几任滁州的地方官都曾做过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百姓们十分不满,私下议论说,与其这样冻饿而死,还不如投降金人的好。消息传来,朝廷大为不安,急令官员维稳。

  面对深深的民怨,辛弃疾上任后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他的办法是“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就是降低赋税,放水养鱼,招募流民,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教给他们开荒种地。恰逢那一年滁州风调雨顺,夏粮大获丰收,温饱难题迎刃而解。这还不算,辛弃疾又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税收优惠,凡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赋税按原来的十分之三征收;二是投资拉动,大搞城市建设,兴建宾馆酒楼,商品交易市场,改善基础设施;三是启动内需,从财政资金中拿出钱来,无偿贷给城市居民,让他们翻旧房,盖新房,盘活房地产市场。短短几个月,滁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史料记载:“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流亡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商人旅客也云集于此,人们精神愉快,上下和谐,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百姓因此富裕起来,辛弃疾的维稳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

  不过眼前江西的维稳形势异常严峻,危机像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比之滁州要危险、急迫得多,辛弃疾又将如何出招呢?

  第二天,在隆兴府及其辖下的县镇大街上,官吏兵丁们在忙着贴一张告示,这个告示很简单,只有八个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凡是囤积居奇,不肯出售粮食的商人一律流放;凡是强行购买、抢劫粮食的人一律处斩。八字告示一经张贴,那些四处涌动的暗流似乎一下子凝固下来。

  接下来,辛弃疾召开了由官吏、商人、读书人和市民等各阶层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议题就一个,推荐精明强干、有经商头脑的人。等到这些人聚齐了,辛弃疾拿出官府中的铜钱、银器等公家财物,对他们说:“现在粮食短缺,价格很高,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我把这些公家的东西借给你们作本金,不收你们的利息,但只有一条,你们必须一个月之内把粮食买回来,而且只能在隆兴府内出售。”这些人一听,政府作保,白给钱使,立刻争先恐后地申请报名。

  没过多长时间,一船船大米接踵而至,粮食一下子供给有余,粮价因此也应声而落。百姓度过了饥荒,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消除,隆兴府的社会秩序回归了正常。

  大学问家朱熹对辛弃疾八字维稳方针十分赞赏,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此八字若做两榜,便乱道。”意思说,辛弃疾把八个字写在一张告示上,各打五十大板,显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如果分开写在两张告示上,那就乱了道理。道理在哪儿呢?维护稳定,在面对两方的矛盾冲突时,只有不偏不倚,公正客观,说话才有威信,否则只能引火烧身,越维越乱。

  当然,维护稳定不能仅仅依靠强制,维持表面的平和安定,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问题。这正是辛弃疾的高明之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光要用政治手段,更要运用经济方法,利用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从根源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看似拐了个弯儿,绕了个远儿,实质上是治本之道,是最快捷的途径。可见,治国理政,不仅要学好政治学,还要懂经济学。维稳是块试金石,既需要才气、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0)

相关推荐

  • 八字之中的“羊刃”之争

    引言 "羊刃"是什么?羊刃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一把利剑,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必然无往不利,富贵不轻: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变成了小人,就是刀刃向内,对我们会造成威胁. 正文 "羊 ...

  • 词中王者辛弃疾。

    辛弃疾书法 江南游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 ...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 ...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赏析||姚红满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 ...

  • 高考阅读理解不认识单词怎么办?这8个猜词义小技巧你一定要掌握!

    做阅读理解,最怕遇到生词,不仅影响文章的理解,也会拖慢阅读速度,而在阅读理解当中,生词又是不可避免的,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巧猜词义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掌握哦~ 1类属法 即通过类属来推测词义.如: ...

  • 高考阅读《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的标准答案

    诡异的光是什么梗?近日全国高考正在进行,浙江高考语文的一篇阅读理解火了,文章结尾"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当考生也一头雾水时,最后一题恰巧问的也是"诡异的光指 ...

  • 2021高考新增37个专业,近5成从没听说!大半学生不敢报

    2021高考新增37个专业,近5成从没听说!大半学生不敢报

  • 面对高考:选择理性与智慧

     一.面对高考莫紧张:做到三个相信 1.相信孩子:知识视野,考试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相信老师:敬业精神,业务水平,教学策略,管理艺术. 3.相信学校:日常管理,生活保障,专家指导,高考研究 ...

  • 读过这套书的考生表示2021高考阅读题无压力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除去60分的作文,唱主角的就是阅读题了,阅读题在2021年传统的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里都占到了64分.可以说,高考语文从进入答题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篇阅读文章接着一篇阅读文章,一道阅读 ...

  • 《红楼梦》高考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 ...

  • 八省联考释放2021高考阅读新讯号

    关键词:2021 高考阅读理解 通篇阅读力 元月23-25日,首批实行新高考的八个省份(辽宁.河北.江苏.湖北.湖南.重庆.福建和广东)均参加了由教育部参与部分命题(语数英)的大联考.本次大联考因其中 ...

  • 高考阅读1:天才与汗水

    高中拓展悦读1 天才与汗水 一.思维探索 培养批判性思维需避免的24条常见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 ...

  • 高考阅读2:素以为绚

    高中拓展悦读2 素以为绚 一.思维探索 培养批判性思维需避免的24条常见逻辑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