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坚持活下去,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电影:《钢琴家》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马斯·克莱舒曼,艾米丽雅·福克斯
上映时间:2002年9月25日(法国)
奖项: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奖等
在纳粹的天罗地网之下被抓、被杀是个大概率事件,斯皮尔曼在其他朋友帮助下不断转移躲藏,后来朋友们相继离开,他只得在城市废墟里四处流浪。深夜里斯皮尔曼在空房子里找吃的,被一个德国上校发现了,上校得知他是一个钢琴家,要求弹奏一曲,而没有当场杀死他,这个场景颇有讽刺意味,很多人说是钢琴曲感动了德国军官。
其实不是。不管斯皮尔曼在这自认为的“人生最后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倾注了多少感慨,也不能直接决定德国上校的想法。光天化日之下的集体杀戮使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杀戮的刺激感消退后,有些人会冷静下来,试图做一些无关集体意志的事情,给自己的内心战争做一个选择。其实,这位德国军官叫霍森菲尔德,在战争时期帮助了近50个犹太人,自己却死在了战俘营里,直到2009年才被追授“国际义人”。
无独有偶,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详细介绍了集中营的经历和创立“意义治疗法”的过程,帮助人们找出活下去的意义,被称之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尽管看完之后,略微有一点失望,也许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但电影后劲很足,战争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斯皮尔曼每天都会看到很多人死于战争冲突,尤其是犹太人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侮辱,死于各种各样的状况。影片用了大量无台词表演的方式来表现斯皮尔曼一个人偷生的状态,演员本人提前减重30磅以适应角色长期挨饿、营养不良的状态。
战争结束后,波兰人回到了自己的故土。片尾斯皮尔曼沐浴在阳光下肆意挥洒着音符,像是诉说着一段劫后余生的心事,珍惜和平安稳的生活吧,不要等失去它时才后悔。
生命遭遇绝境之际,人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现实也许没有故事本身那么幸运,但是坚持活下去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电影·读书·走走看看
请关注公众号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