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7个月,餐后血糖,从13.76,...

“纯中医7个月,餐后血糖,从13.76,到6.9,再到波动在6.0-7.0。”

这个糖尿病患者,已经有8年的病史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血糖高,就仅仅买了一些口服降糖药,每年的花费也不多,就五百到五千之间,医保还能报销一些。

但是到了后来,感觉口服降糖药不怎么管用了,患者的儿子真的很孝顺,就花钱让父亲用注射类降糖药,一年一般在两到三万,但是属于自费药,虽然孩子不在意,但是患者心疼啊,用了两年之后,患者坚决不用了,不管孩子怎么劝都不行。

患者不愿意让孩子这么花钱,就说,去看中医吧,毕竟像胡适、张学良都得过糖尿病,最后都是中医看好的。

患者的孩子不愿意,说现在的中医都是虚有其表,连简单的感冒都看不好,更别说糖尿病了,不过在老人的坚持下,最后还是看了中医。

看完老人的情况,开方:黄芪、山药、鸡内金、葛根、翻白草、苍术、乌梅、黄连、西洋参、熟附子、肉桂、干姜、炙甘草。

之所以这么开方,是因为老人除了餐后血糖13.76之外,还伴随着口渴喜饮,乏力,大便不成形,下肢畏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这不难辩证为上热下寒,所以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脾肾同治的思路,这个方子,一方面包含了益气养阴清热的玉液汤,一方面又在附子理中丸中,加入了肉桂、苍术,因为老人同时兼有,大便不成形、下肢畏寒,太阴虚寒的表现,所以需要如此来,温中健脾,祛湿散寒。

两个礼拜后复诊,老人餐后2h血糖:6.9mmol/L,乏力好转了,口渴减轻了,下肢畏寒略减,舌红,苔黄腻,脉滑。

于是,往里面加了白术、薏苡仁,这样调整目的很简单,仅仅就是为了增强健脾化湿之力。

然后,又过了两个礼拜,餐前血糖:6.2mmol/L,餐后血糖:5.3mmol/L,老人乏力明显好转了,但大便不成形还是经常出现,并且到了晚上两三点,咽部会有痰,舌红,苔薄黄腻,脉滑。

这时候,就需要稍微调整一下了,再继续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的同时,还需得加蜂房助化寒湿之邪;还得加浙贝母、黄芩,用来清肺化痰。又过了一周,咽部咯痰消失,自觉精神、体力充沛,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

然后就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守方调理了7个月,老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波动在6.0-7.0mmol/L。

在这七个月的时间里面,患者的孩子,有好几次都不愿意让老父亲继续看中医,总是认为中医速度慢,治不了病。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相比于终生降糖药,七个月时间的中药,时间已经很短了,从那以后,他们家大大小小的病,都看中医了。

其实,中医看病并不慢,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分析的透透彻彻的,然后开出一张适合病人的方子,而要做好这一点,和临床的时间长短,有关系,但是并不是必然联系,而是时刻在心中要记得“辨证论治”这四个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