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伯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0)

相关推荐

  • 此人与苏轼惺惺相惜,准确预言北宋灭亡,却被列入《奸臣传》

    常言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查阅史书的时候,不可囫囵吞枣,要保持质疑的心态,尽信书不如无书.纵观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奸臣几乎从未断绝,每个朝代都有奸臣出现,有些是如假包换的奸臣,但有些是被冤枉的, ...

  • 东坡故事33: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推官,心里想的还是天下大事

    推官主管刑狱,每天琐事繁多,千头万绪,王安石让苏轼担任此职,目的就是想让苏轼脱不开身,也顺便惹点事,免得他话太多. 没想到苏轼在这个职位上不仅本职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爱管闲事的习惯也一点都没变. 宋朝时 ...

  • 观点 | 邓小南:从宋史的角度解读苏轼

    今天我们来谈谈历史上的苏轼.我不是苏轼研究的专家,只能从北宋历史的角度提供一点个人的观察. 我们与苏轼之间,相隔近千年,但好像有一座"精神之桥",让我们能够心灵互通.他的精神世界, ...

  • 我们为什么热爱苏轼

    作者:徐晋如 苏轼与历史上因为自身性格弱点而郁郁不得志的才人完全不同,他的性情极真淳,为人极谦和,全无恃才傲物之气.其著<贾谊论>,感慨"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 ...

  • 苏轼为什么离开徐州

    苏轼为什么离开徐州

  • 东坡故事36:诬告苏轼不成,王安石反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公元1070年的五月,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降生,这也是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苏轼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次子又刚刚出生,苏轼自然也就消停了不少.每天下班后,也不与同僚们聊天喝酒了 ...

  •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241...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 241.忠信虽有过,尚足用也. 王安石<尚书都官员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铭> 242.内有以明于己,外有以行于妻子,则其言行必不孤立于天 ...

  • 他本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却因干了一件事,令天下人不齿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错误和缺点.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

  • 《范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翻译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 ...

  • 经典文言文《留侯论·苏轼》原文、译文及赏析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 ...

  • 经典文言文《贾谊论·苏轼》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谊论 [宋]苏轼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 ...

  •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译文解析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 ...

  • 《尉缭子》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尉缭子>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1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 ...

  •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 ...

  • 《苏轼诗词集》原文及译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

  • 经典文言文《屈原列传》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屈原列传 [西汉]司马迁 [题 解]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

  • 经典文言文《滑稽列传(节选)》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滑稽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题 解]<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了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