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动画片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低?说多了都是泪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5月去日本旅行,和正在日本做原画的朋友碰了个头,本身好友许久不见,应该是一个愉快的重逢,但饭桌上谈着谈着就变成了诉苦的倾听,感觉动画师这行真的是负能量满满,尤其是小工作室给人家做外包的,还得看着那些大公司的脸色行事。谈着谈着,就从他自己的环境,转到了整个业界,他也说了自己从业3年的心得。

制作委员会制度下,盈利保障高

制作委员会说简单一些,就是为一部动画出钱的人,由制作这部动画相关的企业参与,这个制度让制作动画的投资风险大幅降低,并且可以让不同的企业有资金余力同时参与多部动画的制作委员会,确保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那么制作委员会到底有多么赚钱?风险又有多低?按画师朋友的说法就是,投10部动画片,9部翻车,1部红,那投资人就稳赚。嗯,到这种地步。制作委员会亏钱的,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赚翻的,因此你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各色各样的作品被动画化,连《国王游戏》这种原作相当恶心人的作品都被动画化,原作质量的低劣,跟制作委员会的疯赚,还是有着一定关系的,他们不管原作的质量如何,只要能赚钱,有办法动画化,就一定会动画化。原因在下面。

动画化对原作的销量提升效果明显

原因就是“有利可图”。动画化一部漫画,或者轻小说原作的作品,对它的漫画或者轻小说的原作的广告作用是极大的,就拿最近热播的《盾之勇者成名录》来说,动画化后,《盾之勇者成名录》的轻改漫画销量提升了8.5倍(第一卷),《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的原作漫画,在动画播出后,销量提升4.1倍。我听不少人说,《盾之勇者成名录》没什么好看的,对,是一般般,但是有人喜欢这类作品,而还会有很多人因为喜欢这样的作品去买漫画,这对于投资这个IP的制作委员会来说,就足够了。即便动画片销量很惨,原作的销量提升了,制作委员会中负责原作出版的部分,就足够赚足。这也是有大量轻小说、漫画络绎不绝的被动画化的原因之一。

资本的进入,是建立在对画师的压榨之上的

那为什么要说笔者和画师的碰头是一次负能量满满的聚会,原因是,业界虽然兴荣,但为业界打工的画师却惨了。别说那些大的动画公司了,那些小的动画工作室,就是想尽办法压榨自己的画师。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工作室喜欢给那些大公司擦屁股,所谓“擦屁股”,就是接一些大公司的作品,又难画,要求又高,但又不赚钱。具体的作品和公司笔者就不点明了,总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和公司。发出的作品要求高,但每个镜头的钱还压得很低,而且公司还要额外捞走一部分费用,这些甚至都是不告诉画师的,是他从别的制作那里听到的,你辛辛苦苦画出来的画,钱本身就很少了,还要被公司捞走一笔,这确实很负能量;

最气人的是,这些小工作室还喜欢“肥水流给外人”,简单说就是真正赚大钱的单子,接下来了,还不给自己公司的画师画,而要包出去,给外面人赚,所谓“层层外包”。某部作品7倍于市场的价格,结果自己公司的画师一个都不给,全部转手给别的公司,看的自社的画师无言。

20年不变的薪酬,底层画师苦不堪言

根据画师的说法,20年前,也就是90年代的日本,原画师是一个赚钱的职业,因为那时候物价还没有这么高,靠画画赚钱发财买房买车的人大有人在;但现在,原画师却是一个很苦的行业,月薪15-20万日币,新人可能这点都拿不到,别说富余了,可能连温饱都刚满足。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这20年来,薪酬都没有发生变动,原画的费用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浮动,你想想赚着20年前的工资,花在现在的物价上,确实是苦不堪言的。

底层环境艰苦,人才难以培养,导致作品质量下降

当我问道,为什么现在的动画质量(单说作画部分)越来越差的时候,除了业界作品越来越多外,他认为,还有老一辈“画不动”的原因。他认为,动画制作,都需要“大佬”来带动的,像是《博人传》65话的神级作画,没有黄成希这样的“大佬”带,不行,况且黄成希带来的原画也都是大佬级别的人,其他作品也一样,都需要牛逼的画师参与,才能确保作品的(作画)质量的。说难听一些,给一群“菜鸡互啄”的画师很充裕的时间,也未必能画出很精美的作画。

而他认为日本的画师这一块,已经有一定的人才断层,同步进行制作的动画这么多,很多作品分不到“大佬”,再加之现在的制作现场进度非常的赶,没有时间修正的作品很多,因此总体的作画崩坏就变多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人才断层,刚才也说的很清楚了,底层的画师环境太过糟糕,赚的钱少,还需要靠生命去“肝”作品,肝不出没饭吃,还需要同时考虑自己的进步问题,环境恶劣,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行业,结果来说就是培养不出新的中坚人才,所以形成了所谓的“人才断层”,这是日本动画圈一个非常可悲的恶性循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