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遇三九灸,一阳生艾灸重中之重
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开启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此节气过后,气温往往会大幅下降,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从全年来看:
● 冬至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对我们所有艾友来说更是重中之重的日子!
● 一年24节气中最重要的4个节气: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
● 一年中最重要的2个艾灸时间节点:三伏灸(冬病夏治);三九灸(冬病冬调)。
● 冬至日是三九灸的第一天,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所谓“冬至灸”,是指在冬至这一节气,天气冷到极时,阳气开始上升,此时艾灸可补充阳气,增加人体免疫力,随自然界阳气的提升,天人合一,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
冬至艾灸,意味着“三九灸”的正式开始!
在冬至前后三天,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取不同穴位施行艾灸,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1、神阙穴
神阙就是人体元神的门户。
神阙,任脉腧穴。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穴当脐孔,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命蒂。名之神阙,是因胎儿赖此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遂使胎体逐渐发育,变化莫测,因名神阙。其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2、关元穴
关元,任脉腧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的募穴。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
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
3、命门穴
命门,督脉腧穴。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命门穴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
4、足三里穴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阴气盛极,一阳始生。冬至时节虽天寒地冻,却已有阳气逐渐萌发。在这个阴阳交替的时期,身体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让自己去顺应自然的节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自己阳气满满。
防寒保暖
冬至天气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4摄氏度,外出人群记得佩戴围巾、帽子,可以选择方便穿脱的开衫、马甲,以适应不同的室内外温度。
一般来说,保暖的重点老年人为头部及胸背部,女性则重点在小腹及下肢。但往往大多数年轻女性在冬季的穿着都是上身厚,下身薄。痛经、不孕、关节炎与这些不良习惯关系密切。没病的时候不以为然,但生病时我想你会后悔当初的不以为然。
通风换气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定时开窗换气,加大室内湿度,避免病菌和病毒侵袭身体内部。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在暖气片上放上湿毛巾,或在暖气旁边放一盆清水。
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时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护阳气,不过度耗散,因此充足的睡眠是十分关键的,建议每晚21:00~22:00卧床休息,早上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活动。
多晒太阳
晒太阳是最好的生阳方法了,不仅可以驱走寒气,还能预防骨质疏松,减少抑郁。晒太阳时,建议掌心张开朝向太阳,配合散步或深呼吸,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到一小时。
而气血的条畅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当我们的情志处于压抑、抑郁等状态下的时候,气血就容易运行缓慢,阳气也因此而运行不畅。当生发的时候,不能生发,当闭藏的时候不能闭藏。因此,良好的情绪管理也是保证阳气满满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