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四十岁写下这首诗,十分消极,其中两句尤其值得大家深思细读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时刻,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名的诗词大家,诗歌中题材颇多,写景、写人、写情比比皆是。古人写景,总能将感情藏在其中,留下许许多多千古名句,当然,他们也有单纯为了排遣愁闷、宽慰自己而写诗词,这一类便是“自遣”题材。
不同的人在写“自遣”题材的时候,心境差距巨大,比如:寇准所作《自遣》,写于他位极人臣、意气风发之时,作品中难以掩盖他的自负,“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独擅无双美……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罗隐所作《自遣》,是在他经历了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对晚唐社会极度不满的情况下所作,自然要进行一番自我安慰,故而我们能读到诗歌中浓浓的解愁之味,“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与罗隐同处晚唐,但是比之年长三十岁的杜牧曾经也写下过一首《自遣》,相比于罗隐积极进行自我安慰与排解忧愁,杜牧则是在诗词中表现出浓浓的消极情绪,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深牢骚。
咱们先来读一读杜牧写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时年40岁)的这首《自遣》: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
杜牧出生名门,其祖父曾担任宰相,少年的他便格外关注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做过最大的官是五品。在唐朝,很多人是宁愿做京官的,但是杜牧不一样,杜牧的生活压力很大,不仅要照顾自己一家人,还要接济失明的弟弟、寡居的妹妹,外放对他而言,可以钱多一点。
唐武宗会昌二年春,杜牧因为受到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自遣》便是写于此时。当时天下比较乱,很多地方都是由武官出任,武官不在意百姓的生活,杜牧初到黄州之时,所面临的其实就是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他也清楚这样的现实和皇帝的昏庸是分不开的,他心中充满愤懑,自己有才能,有抱负,还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家学,却没有施展的机会,《自遣》中便是密布这样的情绪。
如今已经四十岁,却不能一展心中所学,为国尽忠,为家分忧,“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然而时运不济,被贬黄州,满腹经纶却只能放下手扳(即笏板,玉板或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以诗歌消遣,学阮籍,不笑蘧瑗,过上平淡的生活算了,“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既然被排挤出来,干脆不闻流言与朝中争斗,将黄州当作故乡来对待,遵从他们的习俗,遇到棘手的问题,自己坦然面对,遇到麻烦的时期要心胸开阔,“ 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杜牧说是这么说,其实他在黄州任上,所作之事可圈可点,要求属下官吏不能鱼肉百姓,并处理了不少人,收租时严禁额外加征,有人告状时尽量为他们伸冤,所以在最后,杜牧还是给了自己一个称职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对得起自己拿的朝廷俸禄,“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
整首诗我们可以细读之下感受到其中十分消极的情绪,而“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则是值得大家深思,这是当时杜牧所处情况之下不得不以之作为自己为人处世之道。
参考资料:《杜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