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附葶汤”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20例(经验交流)

作者:应爱兰

单位:321300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990217 1994年9月~1998年5月,用自拟“参芪附葶汤”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20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住院难治性心衰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5~86岁,平均63.6岁。原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心功能 (NYHA分级)Ⅳ级11例,Ⅲ级9例。均符合难治性心衰诊断标准〔1〕:①有心脏病晚期临床表现和心衰难控制的诱因;②常规抗心衰治疗(休息、限钠、吸氧、扩血管、利尿、强心等)2周无明显效果,且临床有心悸、气急不能平卧、乏力、尿少、唇绀、水肿、颈静脉怒张、舌质暗紫、苔白或薄腻、脉涩或结代等表现。

1.2 治疗方法:患者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应用扩血管、利尿、强心等西药后心衰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加用中药“参芪附葶汤”治疗。组方:炮附子6~9 g(先煎30分钟),红参6~9 g,生黄芪40~100 g,葶苈子15~30 g,丹参15~30 g,赤芍15 g,茯苓、白术各12 g,桑白皮30 g。加减:阴虚者去红参,加西洋参6~10 g,麦门冬30 g,五味子10 g;咳嗽,痰黄者加鱼腥草(后下)20 g,黄芩12 g,贝母12 g,栝蒌皮15 g;咳痰色白如沫者加法半夏12 g,橘红10 g;有腹水者加大腹皮15~30 g;纳呆加鸡内金10 g,薏苡仁20 g。服药7剂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提高2级或2级以上者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为有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最短1日见效,最长5日见效。服1~2个疗程后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衰为老年常见病。长期心衰引起肺瘀血及肺水肿,降低通气功能和增加肺循环阻力;缺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粘度增高使心肌血供不足,进一步降低心收缩力;肾循环血流量的减少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应用扩血管、利尿、强心等西药每可获效。但有洋地黄的不良反应和电解质紊乱等弊端,加大了治疗难度。此时合用中药可减少或避免某些弊端,且能提高疗效。

心衰属祖国医学之“心悸”、“怔忡”、“喘证”、“水肿”、“肺胀”等范畴,乃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是心肾阳虚,瘀阻水停,凌心射肺。治疗当标本兼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方中人参补气扶正,黄芪用量宜大,能补气升阳、温煦气血、利水消肿,熟附子温补心肾,振奋阳气。3药合用,共奏益气强心之功。研究表明,人参主要与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及抑制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有关,附子是β受体部分激活剂,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功能,改善心肌代谢,且能扩张血管〔2〕。葶苈子、桑白皮、茯苓、白术消肿平喘利水。研究证实,葶苈子有强心、减慢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和降低肺静脉压的作用,故能强心泻肺定喘,恢复心肺功能〔3〕。桑白皮亦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利尿作用。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综观全方,益气温阳为主,活血化瘀、泻肺利水为辅,标本兼顾,有效控制心衰。

作者简介:应爱兰,女,29岁,医师。

4 参考文献

1 元柏民主编.心血管病诊断标准.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526

2 李仪奎,姜明瑛.中药药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84

3 颜正华.临床实用中药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4

(收稿:199807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