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墨江南——张华录山水画艺术品鉴
张华录,1950年出生,号西溪闲人。就读于中国美院,师承潘韵、孔仲起、周仑米、严幼俊等名师教授。受黄宾虹大师画理启示,追随清画家石溪笔意,承宋人遗风其画中更添老辣意味,作品擅长勾斫笔法,笔多顿挫,劲健而洒脱、追求骨法刚硬爽直,犹如其人,心直口快的个性。
职务:
中国国画院杭州分院副院长
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常务理事,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院客座教授
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画师
福建商会闽商书画院副院长
浙东画院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杭州分会会员,西湖区理事
杭州青年学院艺术中心副主任,兼职教授
杭州三塘书画院院长
获奖荣誉:
作品“富春扬帆”“荷花”被杭州图书馆收藏。“山村”有较强时代感,被杭州市团委礼堂收藏。“龙王山飞瀑”“三清山云烟”分别由杭州第17届、18届西湖博览会收藏。“江山千秋”获中国文化部书画展最佳创作奖。“保椒晨曦”入选全国首届美术教师书画大奖赛。“雁荡奇瀑”入选中国第九届美术展。
出版和参与出版“张华录教授中国山水画入门”,“书画名家张华录作品集”,“浙派山水画家张华录画集”,“杭州风情小镇”画集,“杭州大运河之旅”画集,“中国美术选集”和“中国国学十年”等画集。
举办过个人画展多次,其在杭州G20会议其间举行“西湖百景图”及“西湖百扇百景图”的展出西湖美景惊艳世界各国政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百景图中“三潭印月”作品在雅昌拍卖公司以八万五千元拍出。
近日,我们拜访了这位“笔下出意境”的作者,杭州市青年专修学院教授、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华录。
驻足在张华录的工作室中,处处洋溢着一种“胸有成竹,水到渠成”之感。在张华录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本质与其象征意境相互协调、完善得极为和谐,浑然天成。张华录作为浙派山水画实力画家,其山水画作品既有北派山水画的雄伟、浑厚的特点,又有南派山水画的细腻、秀丽的风格。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创作富有意境。用笔苍劲,层次分明,实虚相适;磐石山峰,稳重有势;瀑布溪水,飞流有声;光线云彩,漂移有影;楼房亭角,表现有生;花草树木,差错有趣。
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心得,张华录认为,所谓山水画,就是要将山水的意境,用传统的技法表达出来。“我画山水,很多时候是将自己头脑中的景色,心灵感受到的意境表达出来。”张华录透露,他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国各地采风,寄情于山水之间。可以说,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单单黄山这一处,他就去了14次之多。对于黄山的景物,他具有独特的感受,那些云雾笼罩的青松、茂林、清泉、激流,便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北史·祖莹传》中曾提到一句:“作文须出自机杼,成一家风骨。”如今,张华录把对这句话的理解,用在了山水的创作中。“我的画,没有什么流派,可以说,虽有规矩,没有定法。”张华录说,他在创作山水时,从不追求流派,“不会刻意去追求一些细节,我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掌握传统的技术很重要,但是有自己的思想更重要。”在张华录看来,将自己眼中的山水,经过艺术的加工取舍,化成胸中的丘壑,进而化为笔底的千岩万壑,就是作画的过程。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张华录的山水画作,正努力表达着山水之景和人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