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之前,先来恶补下冬至“冷”知识!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唐 · 杜甫《小至》
冬至被作为“节日”,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一个。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以土圭法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岁首,冬至日自此成为新一年的开始。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
从字意上看,“冬至”是指冬季走到了“极点”。不过这个“极点”指的不是季节的终结,也不是气温的变化,而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如果按照“二分二至”的划分来解释,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道,“冬至”为冬季的开始。所以,冬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
“冬至不过不寒”。
随着冬至的到来,我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正式进入数九寒天。冬至过后,气温继续走低。虽然太阳逐渐北移,但由于地面得到的热量少,而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多,气温还会继续下降。
不过,冬至只是“一九”的开始,还没有进入最寒冷的“三九、四九冰上走”时段,并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走完冬至的18天后,我们才迈进“三九”的门槛。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小寒、大寒节气,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根据1971~200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显示,一年之中12月是全国各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少的月份,1月次之。降雨降雪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南北部之间。雨雪过后,北方寒风刺骨,南方湿冷透心,虽冷得各有特色,但终究逃不出一个“寒”字。此时的过程降温、大雪或冻雨带给人们的影响较大,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冬至大如年”。
冬至自古就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受重视的节气之一。在古代,冬至的前一天被称之为“冬除”,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除夕”。“节令分冬一醉休”,古人将冬至前夜的饮酒被称为“分冬酒”,有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守“冬除”夜的习俗。
到了汉代,冬至被称为「冬节」。唐宋时仍旧将冬至视为“岁首”,春节与新年并重,于是便有了冬至“过小年”的说法。到了现代,“小年”已并非专指一个节日,人们通常把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之为“小年”。
提起“九九消寒图”,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燕京岁时记》中就有“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记载。
更有韵致的是,古代女子还会在冬至之后晓妆染梅,每天以胭脂画图一圈,画完八十一圈后,就变成了杏花。由梅而杏,由冬而春,节气的变幻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融为一体,正如古诗中所言,“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如果你问一个打工人:“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在哪一条回归线上?”他可能会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但如果你换个问题:“今天你吃啥?”他可能就会乐呵呵地跟你讨论饺子馄饨糯米饭,面条汤圆桂花酒了。正如英国人谈论天气一样,吃,永远是我们最安全的话题。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北方民间流传最广的冬至习俗就是吃饺子,老北京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人民则对糯米有着特殊的偏爱,有些地区会在冬至吃糯米团,有些地区则是在冬至这天与家人相聚共吃赤豆糯米饭。还有江浙的麻糍,合肥的冬至面,嘉兴的桂圆烧蛋,宁波的番薯汤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爱吃的。冬至这顿饭,真是集中华美食之大成。
养生要点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养生专家认为,冬至时节是四季中阳气潜藏至深之时,起居适宜早卧晚起,去寒就温。饮食上,要滋补有度,多食用行气、消滞、健脾、理气的食物,避免因为蛮补而伤害脾胃。
推荐食材
羊肉、当归、马蹄、竹蔗等
推荐药膳
鸭血豆腐 蚝油白萝卜 当归生姜羊肉汤
鸭血豆腐
推荐理由
补脾益胃 增强免疫力
食材
北豆腐1块、鸭血1小块、小白菜3棵、食盐、香油等适量
做法
1、北豆腐冲洗干净,切正方形小块;鸭血冲洗后,切正方形小块;小白菜洗净后放开水中焯一下捞出,切碎备用。
2、另换水,焯鸭血块去腥。
3、再换水,把北豆腐焯一下。
4、砂锅中放适量水,倒入北豆腐和鸭血至完全熟透,放入切碎的小白菜。
5、放入盐、香油各适量调味,盛出即可。
蚝油白萝卜
推荐理由
益胃消食 下气宽中
食材
白萝卜1个,葱花少许,植物油,蚝油适量
做法
1、白萝卜洗净削皮,切滚刀块备用。
2、起锅冷油,放入葱花炒出香味后,加入白萝卜块翻炒片刻。
3、放入蚝油炒匀,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炖。
4、炖至萝卜熟透,加适量水淀粉勾芡,起锅盛出撒上葱花即可。
当归生姜羊肉汤
推荐理由
温补脾胃 活血养血
食材
羊肉300-400克,当归30克,党参15克,生姜3片,胡椒、食盐适量。
做法
1、羊肉斩块,洗净焯水。
2、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煮1小时,至羊肉熟烂,调味即可。
本期的《节气物语》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