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光荣弹、止血带、急救包——老山战场“三件套”
光荣弹、止血带、急救包——老山战场“三件套”
最近,看了网上一篇作家萨沙谈中越战争“光荣弹”的文章(以下简称“萨文”),勾起笔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看完之后感到其描写基本符合那时的情况,文采也不错,但也存有一些瑕疵。比如引用的图片不少是军工的,却不晓得“光荣弹”先是由军工用起来的,对手榴弹的性能讲得也不够准确。萨先生毕竟是研究历史的,军事知识尚有不足,情有可原。
1984年开始的云南老山自卫反击作战,绵延六年,因山高路险,地形复杂,老山一线阵地的后勤保障任务是由大量作战部队即“军工”承担的。我所在的一军一师二团作为首批老山轮战部队于1984年12月初进入老山左翼的船头地区,先是执行军工任务,后接替一团坚守部分前沿阵地。这支来自江南富庶之地的部队,瞬间由和平安宁的环境进入残酷撕杀的战场,二团年轻的战士们用脊梁和生命承接起老山战场的“生命线”。
快速通过敌封锁线的军工战士,炮击是军工伤亡的主要因素
老山作战期间,我军前沿阵地需要的大量弹药、食品、工事构件等作战物资,需要后送的伤员和烈士遗体,都是靠军工人力来运送,行程根据阵地位置不同单程一般在5—15华里。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军工在个人体力极限内会尽量多背负些物资,能运一趟就不跑两回。但也有没得选择的时候:一是运送烈士遗体。若是运送伤员,只要不是极重伤势或失去知觉的伤员,路途中多少都会以姿势调整来配合军工的抬送,而抬运烈士遗体明显比抬运伤员更加吃力,体力消耗也更大。二是运送野战工事构件。有一种专门支撑猫耳洞的钢盾,一人扛一个块已显吃力,且个大不规则难以背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军工执行运输任务时会把自身装备减至最少最轻,已经到了“两两”计较的地步,若是路途不远且天气凉爽水壶也可以不带,有些胆大的战士连钢盔也不戴……但以下几件装备是军工出任务时必须要带的:
一、“光荣弹”
我们在老山时,还并没有“光荣弹”这一说法,在前线的人自然已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但谁也不会成天把“光荣”、“牺牲”挂在嘴边,有些犯忌讳,但这里暂且延用这一叫法。作为我军老山参战人员,在战斗中为了不被敌人抓了俘虏,在万不得已时与敌玉石俱焚的英雄事例各部队有不少,如我团六连战士董德明、张长艳烈士,在被越军包围的最后关头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因战区视界不开阔,遮蔽物多,手榴弹的作用有时会超过冲锋枪
为什么说“光荣弹”是老山军工的“创意”,这是由战场环境和军工承担的任务决定的,也是我军将士视死如归战斗精神的自然体现,并不是刻意的。老山作战始于进攻作战,然后转入长期的阵地防御作战,间有拔点作战。我军弹药供应充足,狭小的防御阵地上随处都有成箱的手榴弹和各种武器,而进攻拔点作战时,战士们除了枪还要携带4枚甚至更多的手榴弹,这里哪枚才是“光荣弹”实在无法区分。作为军工为了多运送作战物资,一般是不带枪的,但每人必须随身携带一枚手榴弹,这就是最早的“光荣弹”。军工出任务一般是以班为单位,前往越军特工活动比较多的地域,军工也会带枪,但一个班只会携带一支冲锋枪,带枪的人自然要少背负些物资。由于军工数量庞大(与一线部队差不多),是随身携带“光荣弹”最多的群体。
关于“光荣弹”的性能曾有误传,其实就是普遍的手榴弹,并没有什么特制的短引信“光荣弹”是确定无疑的。军工常用的“光荣弹”主要是67式木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我军库存量很大。当时也有77-1式木柄手榴弹和82-1式卵型手榴弹,但并不多,都给了一线作战部队使用。77-1式杀伤威力大,适合阵地防御作战;82-1式体积小、重量轻,单兵携带量大,适用进攻拔点作战。“萨文”所配图片多次出现军工挂在脖子上的82-1式“光荣弹”,应该是在老山防御作战的中后期,无柄手榴弹的供应量加大了。
这位军工腰间插了一颗67式木柄手榴弹
“萨文”中认为“先进的无柄手榴弹各方面都强于木柄手榴弹,看来木柄手榴弹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有失偏颇了,木柄手榴弹并非一无是处,无柄手榴弹也有致命弱点。无柄卵型手榴弹投向目标时,触地后如是较平坦或下坡的地势会向前滚,而遇到较硬的物体或上坡的地势又会出现反弹,这样爆炸多少会影响杀伤效果。木柄手榴弹投掷落地时制动效果好,基本是落那就在那炸,杀伤的准确性更高,二战德军的手榴弹搞个大长把主要是为了这个,其次为扔得远。因此,木柄手榴弹更适合山地战、巷战。只是木柄手榴弹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体积大、重量大、开盖易受潮。
军工的“光荣弹”相对一线作战人员,除了是同归于尽的武器外,同时还是自卫防身的武器。军工出任务一般是在夜间,当遭遇越军特工时,黑乎乎看不清爽不要紧,一枚手榴弹扔过去,差不多就把他们吓跑了。因为越军特工渗透是以侦察袭扰为主,想抓我军俘虏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少与我军纠缠。而我军参加轮战的各侦察大队,每次渗透敌后行动,总能抓个把越军俘虏,这也可以看出中越两军各方面尤其是精神上的差距。
左边两位携带的是77-1式木柄手榴弹,弹重0.36公斤
二、止血带
军工“三件套”中,止血带最小最轻,就是一般的橡胶管,但关键时刻却能救命。军工出任务走的路线是由我军后方转运站(汽车道的最尽头)通往各个前沿阵地的羊肠小道,基本都在越军火炮控制的范围之内,个别路段还暴露在越军直瞄火器有效射程内(我军称之为“生死线”),还得提防无处不在的地雷。军工每天时常遭遇炮击和冷枪,伤亡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军工出任务是脱离营地和阵地的,救生器材就必须随身携带。在人员受伤后,先止血后包扎是必须的程序,尤其是对四肢开放伤,这止血带的作用太重要了。
这是“萨文”中引用的图片,军工身上“光荣弹”、止血带、急救包“三件套”齐全。“光荣弹”是82-1式卵型手榴弹,重0.26公斤,拉火装置与木柄手榴弹相同。
使用止血带的讲究老兵一般都知道,就是对四肢开放伤不能老扎着不松开,那样扎时间长了会造成肢体缺血而坏死,最后只能截肢。所以,要根据伤口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松开止血带,让血液流向肢端。由于经常运送伤员,路途中军工要随时照看伤员,军工的野战急救技能相对要好一些。
三、急救包
当时我们军工的营地设在麻栗坡县天保边境检查站武警的一个大型坑道里(老山主峰东侧),之前这里是中越边境口岸,著名的4号公路沿盘龙江蜿蜒通往越南。越南战争期间,我解放军抗美援越部队及大量援越物资曾从这里源源不断进入越南,这个坑道就是当时为了防备美军空袭而修建的永备工事,相当坚固,而今却有了新的用场。我们待在坑道里是绝对安全的,但出了坑道就可能遭遇炮击。边检站周边的地是国营天保农场的,农场大片的橡胶林让越军炮弹炸成光秃秃的树干,乳白色的胶汁挂在树干上格外醒目。
当年天保边境检查站的大门和两层办公楼,弹痕累累
在这种炮火纷飞的环境下,急救包是战场救护必不可少的救生器材,军工出任务时一般会携带1—2个急救包。军用急救包的包装封皮是防水密封的,常用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压缩绷带包,另一种是压缩三角巾包。绷带包一般都会使用,三角巾包的使用要多少培训一下,其主要用于对头部、肩部、胸部、腹股沟部和臀部等不易用绷带包扎的部位,大面积损伤的包扎,臂部、肩关节等处骨折固定。战场救护是分秒必争,抢救伤员最怕遇到内脏出血,身体外面怎么止血是止不住的,眼看着生命随时间流淌慢慢逝去而又回天无力,这种情景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军工面前。/原油/沥青/黄金白银/铜等投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本人共交流。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当时军工们为什么看重这“三件套”?自有它的道理。“光荣弹”是保气节的,中国文化从历史上就最讲究这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我军在长期战争中也形成一种理念,当俘虏是件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事,宁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能当俘虏。止血带、急救包是保命的,尽管战场上枪炮无眼,就是野战医院在身边也保不了任何人的命,可随身带着它,毕竟就有了一种心理安慰,心里踏实。参战一场,抱定马革裹尸之心,气节不丢,再能捡回条命,也算幸运有加。
后记:最近看了老山战友整理的“一军老山作战397名烈士简介”,感触颇深。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青春的岁月。还有那些负伤和致残的战友,身体的不便和痛楚要陪伴他们一生。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为共和国献出热血和生命的军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光荣弹感动亿万国人!
光荣弹,是指老山前线前沿阵地上战士们临上阵地时,为了在战斗中特别情况下不当俘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性措施。“光荣弹”与正常战斗中用的手榴弹相比,它的体积小,临爆时间更短,基本上是拉线就爆炸(手榴弹的临爆时间通常为3.5秒;光荣弹的临爆时间通常为1秒)。(来源:凤凰网历史)图为一名把光荣弹挂在枪上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