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主流媒体聚焦:2名老山英魂的守护人

  【麻栗坡烈士陵园简介】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城北郊4公里处,安葬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960位烈士。陵园建成后,先后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云南省干部现场教育培训基地”。近些年,到陵园凭吊烈士、接受教育的官兵、师生、干部、群众等逐年增加,去年逾28.8万人次。

21年的守候:退伍老兵将960位烈士当成自己的哥哥

解放军报融媒体

  21年的守候,让他早将长眠于此的960位烈士当成自己的哥哥。每天清晨,他都会把烈士的“家”擦拭干净,陪在老哥哥身旁,聊聊天,讲讲当下的美好生活。

  当年退伍时,亲人对他选择到烈士陵园工作十分不理解,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便让亲人们低头不语了:“烈士为国牺牲了,他们用生命保护我们,我要守护好他们!”这不仅是一句心里话,更是一句承诺。

  他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每天在烈士陵园也做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但他乐此不疲,还为此忽略了家庭、忽视了亲人,用他妻子的话说:别人上班的时候他上班,别人不上班的时候他还在上班,越是节假日越是忙。

  他,就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的退伍老兵张子培。

  初春的滇南边陲,还有些许寒意。

  清晨,张子培如期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逐一巡查每座烈士墓,擦墓碑、清理杂物,这些规定动作,张子培做了21年了,风雨无阻。

记者在陵园管理所办公室看到,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军人的知心人,人民的好公仆”“殷悠难语皆尽情,敬业守职护英烈”“尽心尽职永铭记,热情接待胜似亲”……望着锦旗上的这些话,张子培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烈士用生命保护我们,我要守护好他们!”

  细小的柏树叶在扫帚的清扫下,慢慢被汇集到了一起。水泥台阶上,扫累了的张子培放下扫帚,从兜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两根熟练地噙在嘴里点燃,烟雾从张子培的嘴巴里喷出来,他把一支烟放在了身边最近的云南籍烈士王建川的墓碑前。“吸烟了,老兵!”他低声说道。

  那年,刚满23岁的张子培从陆军第13集团军某旅退伍回乡。退役安置时,不少人选择了党政机关,唯有张子培报名到烈士陵园当管理员。亲人对此非常不理解,质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烈士为国牺牲了,他们用生命保护我们,我要守护好他们!”对自己退伍后的择岗,张子培坚定执著。

  上班第二天,张子培背着铺盖,住进了烈士陵园的一间小屋。打扫陵园卫生、擦洗墓碑、描摹碑文、绿化陵园、服务凭吊人员,从此做起了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

  “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顶得住烦扰。”张子培说,陵园建在城郊,他刚到陵园工作时交通条件较差,平时来凭吊烈士的人非常少,每天陪伴他的只有960个烈士的坟茔。

  每逢清明节,是张子培最繁忙的时候。那段时间,烈士亲属和参战老兵纷纷赶来凭吊烈士,麻栗坡县的驻军官兵、学校师生、党政干部和群众等都要到陵园扫墓。每到此时,张子培总会提前准备好香、纸、冥币等祭祀用品。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要与他联系,他都热情接待,主动提供音响、开水、药品等。他还把自己在陵园的厨房提供出来,供凭吊人员加工祭祀的食物。

“我要是走了,谁陪他们唠嗑啊”

  寄托着哀思的纸钱化作袅袅青烟,弥漫在麻栗坡烈士陵园……

  “作为陵园管理员,为烈士扫墓是必须的。”张子培说,每年的大年三十、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这3个日子,他都会自己或者带着妻子李海芳祭奠陵园的每位烈士,祈福英烈在天之灵,祈福烈属和参战老兵平安健康。

  提及张子培,妻子李海芳曾对他埋怨不已。“周末和节假日,别人都是一家人在一起过得甜甜蜜蜜,他却整天呆在烈士陵园。”李海芳说,许多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到陵园凭吊烈士。结果,别人上班,张子培上班,别人休息,张子培还上班。

  李海芳是一名教师,一直辗转在多个乡村小学教书,无暇照顾家里的老小。而张子培每天早晨5点就要出门,晚上9点多才回家,儿子张碧瑞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会了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

  “说实话,为了儿子我也犹豫过,是否应该辞职。”张子培向记者坦言。是走,还是留?当他的内心举棋不定时,一个电话让他的心安定了下来。“小张,你还在陵园工作吗?”“我还在。”“那太好了,这样还有人能陪我儿子说说话!”这是一位烈士的妈妈,电话里她忍不住哭出了声。

  “是啊,我要是走了,谁陪他们唠嗑啊!”挂了电话,张子培心里默默叨念着。第二天清晨,他又走进了陵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烈士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

  在陵园呆久了,张子培把烈士的亲人也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去看望烈士的亲人。

  有一年,张子培到外地出差,路过贵阳时拜访了贵州籍烈士韩跃奎的母亲。当韩妈妈看到张子培时激动地哭了,她拉着张子培的手颤抖地说:“子培,妈把你当作我的幺儿啦!妈老了,以后不能去看你哥了,拜托你每年给你哥的坟上添几把土,上几炷香。”“妈,你放心,我还知道跃奎哥喜欢吃炒猪肝,我每次去看他时都会带上一份,我还特意多放了辣椒,让他解解馋!”说完,两人相拥而泣。

  “我每次来,都是他主动接待。”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记者遇到了安吉昌烈士的父亲安保才。他说,1999年清明,他来麻栗坡扫墓,是张子培骑着摩托车到县客运站接的他。此后每隔3年,他就来陵园扫墓,每次都是张子培接送。

  这么多年来,安保才与许多烈士亲属、参战老兵一样,亲眼见证和切身感受到了张子培的善良和热情,也见证了张子培“坐骑”的变迁。1998年,张子培买了第一辆摩托车,这成了接送烈士亲属、参战老兵的专车。后来张子培骑坏了3辆摩托车,最后一咬牙,贷款5万元,把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从县城车站接到4公里外的陵园,从陵园送到城区宾馆或车站,张子培的小汽车像个小陀螺似的,不停的运转着。

  在整理陵园接待记录中,张子培发现少部分烈士亲属因家庭困难和路程远,未能来陵园为烈士扫墓。于是,他通过向文山州、麻栗坡县民政局汇报、寻求各界爱心人士资助等,想方设法帮助这些烈士亲属来到陵园。

  2012年4月12日,青海籍烈士谢生海的母亲在社会各界资助下,来陵园看望儿子。年近9旬的老人伏在墓碑上,撕心裂肺地哭着。她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不停地用头撞击墓碑。那一刻,老人的心碎了,张子培的心也痛了,他将自己的双手紧贴在墓碑上,让老人的头撞在他手上。

  张子培的深情守墓,感动了无数群众。2016年3月,张子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荣誉称号;2016年7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2017年3月27日第03版,原标题《老哥哥,我来陪你们唠嗑》)

朱效悯——南疆英魂守护人

整理|田戈  编辑|戈文

  但凡到过麻栗坡的参战老兵,大都知道一位叫朱效悯的照相馆老板。这还得从一张照片说起。2004年清明节,年近七旬的老人赵斗兰参战老兵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凑齐路费,终于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她唯一的儿子——赵占英烈士。思念了20年,腰身不再挺拔的老人用枯树般皴裂的手轻抚着冰冷的墓碑,号啕大哭……

  这一幕,被偶然经过的朱效悯记录下来并上传网上。之后,这张照片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一位叫作“云淡水暖”的网友配了一首名为《妈妈,我等了您20年》的诗,感动了无数人——

书记赞他是《英雄守护者》

  麻栗坡县委副书记芶开波在得知个体户朱效悯几十年如一日,守护麻栗坡烈士陵园、为来自全国各在的参战老兵提供提所能及的服务的事迹后,于当晚专门为朱效悯写下了《英雄守护者 --朱效悯》这首诗。

人做一件好事容易

做一辈子好事难

他不是军人

却做了军人一辈子崇高的事业

他不是职业

却守护了英雄一辈子的忠诚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礼兵换了一批又一批

军装换了一新又一新

墓碑立了一次又一次 树长高了一年又一年

守护者依然是那位守护者

黑发已换成白发

单薄的身躯陈旧的像机

依然在记录着英雄牺牲后的故事

谁还会为英雄和英雄的故事而流泪

他依然陪着英雄亲人流淌着英雄泪

他守着中国魂

他守着英雄梦

为什么英雄常常被人遗忘

为什么英雄荣誉昙花一现

因为缺少对英雄行为的尊重

因为缺失对英雄价值的认可

他用坚守衡量着灵魂的价值

他用行动诠释对祖国的忠诚

他深深地爱着为国家奉献了全部的英雄

他不允许对英雄的丝毫不敬

他呵斥着那些丑恶的行为邪恶的思想

无论是现实生活

还是虚拟世界

他用生命维护着英雄的尊严

我敬仰英雄

我更敬重这样的人

人的高尚是因为懂得付出

然而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更高尚

付出了还要继续付出的人叫崇高

他顶起了中华民族道德的脊梁

他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模范

  作为一个手下管着几十万人口的县委副书记,缘何对一个本来十分普通的个体户这般关注?这还得从30年前那场战争发生在老山边境的战争说起。

  1984年的4月28日,是继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收复被越军占领的老山主峰的日子,这天也正好是效悯16岁的生日。听着前线的的枪炮声,想着战场上激战军人。他心里知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有牺牲就会在陵园添新坟,就会有更多痛失亲人的人的伤心和眼泪。

  就在收复老山战役后的一个星期天,老师们得知在落水洞野战医院堆放着大量的血衣没有清洗,于是就向上级请求帮助医院清洗血衣。当部队的血衣运到后,他们看见所有的军鞋都糊满了泥浆,鞋子不象鞋子,泥巴不象泥巴。一件件血衣弹孔累累,血迹斑斑,粘连成各种形状,散发着刺鼻的腥味,同学们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衣服和鞋子,都被粘有伤员血肉的衣服惊呆了。看着这一切,朱效悯心中就象看到了战士们在前沿浴血奋战,和军工们在本来没有路的大山艰难的爬行着背运弹药和给养物质……

  他与同学们一道,在老师的号召下含着眼泪将血衣抬到畴阳河边,数千件血衣放到河里清洗,一件件血衣资瞬间将静静的畴阳河染得通红,红色的河水就象烈士家属的眼泪滚滚的流向远方,亲人的眼泪和伤痛没有因为河水……此后在朱效悯的心理,当时那血红的河水似乎一直变清而变淡,而是深深地刻在他心里,一直流淌了几十年。

  从此以后,一有支前的机会,朱效悯和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和在前线参战的解放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时光在一年年的流逝,仗随后打了一场又一场,虽然我军将士伤亡惨重,可是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1988年7月,朱效悯高中毕业了,报名参军却因为他从小就体弱,体检没有过关,他和父母都很遗憾。兵没有当成,他想自己在支前的时候经常给战士们照相,能为他们留下生命中最精彩最感动的瞬间,那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了。于是,他深深的爱上了摄影。决定去学习摄影技术,他想也许将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烈士陵园、硝烟散去的阵地,就时常闪开出朱效悯那瘦弱的身影。

《妈妈,我等了你20年!》

  朱孝敏是开照相馆的个体户。2003年,他在网上了解到许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故事,知道了这些老兵仍十分牵挂麻栗坡的各族群众。出于对英雄的崇敬,朱孝敏边料理照相馆的生意,边背着相机翻山越岭到边远村寨,拍摄了大量反映麻栗坡县各村寨改革开放成果、群众生活状况等内容的照片。发在他的“老山之眸”博客上,使他的这个博客一下子成了外地参战老兵了解麻栗坡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4年4月清明节,他在烈士陵园拍摄到了一组在全国引起轰动的照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赵占英烈士母亲在儿子牺牲了20多年后,才在网友们的帮助下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儿子扫墓,网友“云淡水暖”为这组照片并配发了一首令人声泪俱下的诗《妈妈,我等了你20年!》,在网络上发表后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组照片被网友制作成配乐动画,这组照片和这首诗歌感动了亿万网友。

   随后一场捐助赵妈妈的爱心活动展开。许多网友自发捐款,一位云南籍年轻教师捐款800元,并把赵妈妈的故事刻录成光盘,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学生观看后潸然泪下。在网友不懈努力和帮助下,赵妈妈的生活状况改善了,她的晚年有了温暖和关爱。

  朱孝敏依靠“老山之眸”博客帮助了很多烈士家属和贫困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位好人,是个网络“爱心使者”。他通过网络汇聚网友力量,为陈昭录烈士的遗孤解决了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又通过多方联系,学校免去烈士长子陈瑞大学4年全部学费。联络深圳市蛇口小学两位老师和《深圳特区报》的4位记者,为麻栗坡县下金厂乡的田坝等3所小学81名贫困学生捐资6500元。随后,《深圳特区报》“深圳情、老山魂”系列报道又引来几位香港爱心人士出资38万元,在麻栗坡县援建了“泰强希望小学”。

   多年来,朱孝敏通过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近百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所,资助贫困学生100多人,帮助烈士家属20户、支前困难老民兵2人。朱孝敏的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妈妈,我等你等了二十年 】 

妈妈!

那一定是你,

我听到了,

那手工的绣花布鞋,

踏在地上的声音。

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

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当我在军营的梦乡中醒来,

仿佛有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床前,

准备给我盖上裸露的手臂,

当我在猫耳洞里感到饥渴,

我就闭上眼睛,

仿佛又听到你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跟前.

准备端给我一碗甜甜的汤圆。

妈妈,20年前的那一天早晨,

当我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倒在前沿,

我多么想你亲手为我合上双眼,

用你温柔的手,

再摸我的脸颊一遍,

让我在冥冥中,

再次接触你手上粗硬的老茧。

妈妈,我多想对你说,

我倒下的时候,

我的枪刺,

指向敌人阵地的那边,

妈妈,我多想向你证明,

我,作为一个军人,

没有给你丢脸。

妈妈,20年来,

我和我忠实的弟兄们,

默默地站在这昔日的前线,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来过,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他们给我们倾诉衷肠,

他们把泪水洒在这墓前,

鲜花、美酒、醇烟,

还有他们的后代那红红的嫩脸。

可是,

没有妈妈那替代不了的抚摸,

我心中的寂寞,

永远无法排遣。

妈妈,20年,

你走了好远,好远,

妈妈,20年,

我知道你好难,好难,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你空手来的,

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我明白,

你还没有吃饭,

可惜我不能为你尽孝,

只能望着你无言。

妈妈,

你的哭声是那样辛酸,

我明白你嫌自己来得太晚,

妈妈, 你在我头上的拍打是那样的无奈,

我明白你在追问为什么要20年。

妈妈,

为了千万个另外的妈妈,

我和你都作出了无悔的奉献。

妈妈,

在你的身后,

是飞速发展的喧闹,

是灯红酒绿的金宵,

是耸入云端的豪华,

但是,

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个清明,

我的妈妈,

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

因为我的妈妈,

再也没有多少个20年!

一个老将军的军礼

  朱效悯由于诚实守信,为人热情,当地的机关、学校、部队都纷纷前来找他照相,他的苦心经营有了一定的回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麻栗坡县城先后涌现出几家用电脑彩扩打印照片快照快取的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己的摄影店能够兴旺起来,朱效悯贷款13万元购买了电脑、数码相机、摄影机等系列业务所需器材。为全面了解国内外行情,他学会了上网。在网上,他知道了很多曾参加过上世纪在麻栗坡守土卫国、自卫还击作战老兵的故事,许多老兵虽已各奔东西,但是都很牵挂麻栗坡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

  朱效悯除了用他的“老山之眸”博客在互联网上募捐救助贫困生和烈士遗孤的义举传开后,国家和省、州、县等媒体的记者纷纷采访报道。他的事迹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凤凰卫视中文台》、《云南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相继作了报道,特别是凤凰卫视对他个人做的专访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使许多人自愿加入到了他的爱心接力队伍中来。  

  因为老山,因为麻栗坡烈士陵园,朱效悯结识了很多曾到麻栗坡参战过的老兵,知道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那960多座墓碑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那个小小的照相馆也成了许多老兵来麻栗坡必到的驿站,对每一个找到他的老兵,他都要热心接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心办好每一件烈士亲属托办的事,几年来,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出现在老山、八里河东山主峰,每一个阵地的编号每一个阵地上所发生的战斗,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因此,尽管他没有当过一天兵,但参战老兵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战友”。 

  在一个清明节,曾在老山前线参战过的一位部队首长,前来看望他永远留在麻栗坡的战友,在战友吉兴林烈士墓前,老将军向身边随行人员问起了吉兴林遗属的家庭情况,因为他知道吉兴林烈士有一个身患重疾的女儿,是他父亲牺牲的第二天出生的,随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烈士的家属现状,在一旁的朱效悯马上走上前,向老将军详细介绍了吉兴林烈士家属现在的现状,老将军听后激动地拉起朱效悯的手说:“没想到,过了20 多年,在麻栗坡还有人能这样祥细地了解我战友的情况,时刻关注着我们烈士的亲属。”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说完话放开他的手立正,十分认真地给从未当过兵的朱效悯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本文原刊于《映象文山》杂志,有删节)

张子培,十八年风雨守护老山英魂

林启会  田 跃   熊 峻/文图

  十八年风雨,十八度春秋,在6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张子培这位和平时期的退伍军人始终坚守那份“用心守好陵园,贴心为民服务”的信念,凭着自己对革命烈士、对老山英雄真诚的情感,无怨无悔守护着960位在守土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英魂。

  十八年来,他接待服务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悼念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烈士家属和参战老兵等共计上百万人次。他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执着与汗水诠释了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贴心服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他把守墓当工作选择

  老山——战事之山、悲壮之山、英雄之山。他是代表着祖国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一处地标,他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爱国主义的一座丰碑。上个世纪80年代初,麻栗坡县因老山而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地区。

  在麻栗坡县城北4公里的苍松翠柏中,有一座占地70余亩的烈士陵园,陵园内共安葬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种民族960名烈士,他们,就是在当年那场守土卫国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忠骨。

  1996年,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3年的张子培退伍回到家乡麻栗坡县,当年全县符合安置工作的退伍军人20多名,在安置岗位中,有党政机关,县级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张子培却选择了工作单调、辛苦、没人肯干,在城郊的陵园管理工作岗位。从此他与陵园、与烈士家属、参战老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烈士陵园工作18年来,县民政局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在烈士陵园工作的人员一批批离开又一批进来,不管领导如何更迭,他却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陵园管理这个岗位上,矢志不渝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在祖国南疆这块英雄辈出的圣地。

他把烈士陵园当作家

  播下奋斗之种,方能结出希望之果。张子培选择了当一名守陵人,他深知陵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和退伍军人的优良传统来珍惜所从事的事业,坚定地走上了守护陵园的道路,走得义无反顾,走得坚韧执着。

  张子培在分配工作的第二天,就搬进了烈士陵园里的一间小居住,24小时的陪伴,365天的逡巡,18年如一日的坚守。打扫陵园内的卫生,给烈士擦擦墓碑,为烈士添添土,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士家属、亲人、参战老兵以及社会各界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的服务,这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除此之外,在当时烈士陵园还没有专职讲解员的情况之下,他还义务担当起编外讲解员,凡是前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的人员,聆听了张子培声情并茂的讲解,几乎都感动的流泪。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痴心不改,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妻子生小孩坐月子,他护理假未满就去上班,岳母有事回老家,反而坐月子的妻子伺候他一日三餐。妻子产假满了,带着三个半月的儿子到一百多里远的山村小学教书,半夜孩子病了,妻子一人背着孩子走山路去敲开赤脚医生家的门。有一次,他去乡下看妻子,晚上孩子生病一夜没睡,第二天天刚亮,他带着歉意对妻子说:“老婆,清明节要到了,我得先赶回麻栗坡。”长年两地分居,妻子对他有说不完的怨言。

  在儿子眼中,他也不是个称职的好爸爸,孩子学校开家长会,他几乎没有去过,甚至连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都不认识。每年的节假日,孩子放假,他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陪孩子出去旅游过,因为那段时间单位正在迎接假期里来瞻仰烈士的单位和个人,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很多工作都少不了他。于是他对儿子说:“你想出去玩爸爸知道,可是单位的事情更重要,许多叔叔都在等着爸爸,爸爸不能陪你一起去玩了。但是,爸爸的心始终和你在一起,等以后不忙了,爸爸一定带你出去旅游。”但他对孩子的承诺到现在都没有兑现过。儿子张碧瑞今年已经15岁了,最远只到过文山一次,还是2014年州庆放假与同学一起去玩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子培也有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但在心灵的天平上,陵园管理工作的砝码永远重于小家庭的利益,他的感情就是对烈士家属、亲人的服务与关爱,这就是张子培的青春能在那平凡岗位上闪光的源泉。

他把烈士家属当亲人

  经过打造,麻栗坡烈士陵园已成为人们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圣地,每年到这里扫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仅今年1至4月,就多达15万人次。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要走进烈士陵园,他总是热情接待,用心服务,为他们提供音响、开水、药品等便利。

  从1996年至今,他在烈士陵园居住使用的厨房随时向烈士家属、亲人敞开,免费为他们提供场所加工食物去祭拜。从2008年以来,每年的大年三十、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这三个日子,张子培都会自己叫妻子做上一些菜饭,带上烟、酒、香、钱纸等到陵园里祭奠960位烈士,祈福英烈们在天堂里安息,祈福活着的人们平安健康。

  陵园管理工作每做一件事,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对此,张子培总结出8字诀:“工作要细,感情要深。”2000年,他在整理陵园值班记录统计中,发现少部分烈士家属近20年没有到过烈士墓地扫墓。便寻求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先后使文山红甸王树林烈士父亲王儒林等6户贫困烈士家属得到了资助,他考虑到烈士的父母年老体弱多病,主动送去爱心人士对困难烈士家属的捐赠款。

  十八年中,张子培与烈士亲人有了很深的感情,战斗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是位很慈祥的老人,因老人多次到陵园,韩妈妈早就把张子培当作自己的儿子,2007年张子培到外地出差,路过贵阳,顺便看望了韩妈妈,当韩妈妈看到张子培时就哭了,因为他不敢相信这个“儿子”会去看她,她说:“小张,我就把你当作我的幺儿啦,妈妈老了,有可能几年后不能去看你哥了,你一定每年为你哥坟上多添几把土,多上几柱香,儿啊,有你在麻栗坡,我就放心了。”

  远在外省的烈士家属,不可能每年都能来到烈士墓地悼念自己的亲人,有时家属的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要求他代为亲人扫墓,他总是有求必应,严格按照家属的要求帮助祭扫墓地,并请人拍照,及时的把照片寄到家属们的手中,使他们的思念之情得到安慰。

  每年从全国各地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烈士的父母大都是七、八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思儿心切,都是大包小包的从老家带着祭品到陵园,每当这时,张子培主动搀扶老人将他们带到墓地,忙前忙后,陪伴老人扫墓,直到送走。2008年清明节这天,陈文陆烈士的母亲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张子培扶着年老体弱的烈士母亲到了烈士的墓前,放上从老家带来的香、纸盒土特产品,老人伏在墓碑上,痛哭得撕心裂肺,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还不停地用头去撞击墓碑,在一旁张子培不管怎么安慰,怎么扶拉,对于悲痛之中的老人已是无济于事,此时此景,老人的心碎了,张子培的心也痛了,他只好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紧贴在烈士的墓碑上,让老人的头撞击在他的双手上,哪怕是减轻一点点烈士妈妈撞击的伤痛,张子培在内心感到了一丝丝安慰。

他把私车当公车使用

  有人把公车私用当作一种习惯,而张子培却把私车公用作为他为烈士家属亲人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是骑着摩托车,后是驾着小汽车,用自家的私车从县城车站接到距4公里远陵园,又从陵园送到城区宾馆或车站的烈士家属、亲人、参战老兵等,接送的人次,行驶的里程,他已是数不清,记不完。他牢记的是,凡是前来陵园祭奠的人员,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日子,每天24小时开着手机的他,只要有需要,就是他满腔热情服务的对象。

  从1998年张子培花了4000多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起,11年他先后已骑烂了3辆摩托车。到2009年,一直居住在陵园内的张子培一家,有了3万多元的积蓄,他与妻子商量再到银行贷上一笔款,打算准备在县城买一套商品房。随着接送烈士家属、亲人的逐年增多和频繁,为了安全和快捷,张子培一家最终放弃了买房,却贷了5万元钱,于2009年8月花了8万元买了一辆北京现代小轿车,目的是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更好地为烈士家属排忧解难。

  安吉昌烈士的父亲今年已87岁高龄,自1999年清明节期间张子培骑着摩托车在麻栗坡第一次接送他起,他老人家每3年和女儿来一回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每次都是张子培去接送。10多年来,这位烈士的父亲亲自见证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者的风范。2014年清明节,安吉昌烈士的父亲又不远千里来到麻栗坡,当张子培再次准时出现在车站接他时,老人家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紧紧地拉着张子培的手,反复激动地唸着“谢谢了!麻烦了!麻烦了!谢谢了!”

  18年始终如一地默默奉献,无论寒冬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不计得失,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告慰了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书写了自己不凡的人生。几年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评为全省“三生教育”优秀人物,多次被评为州、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原刊登于《映象文山》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