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思 | 阳明心学:追求一种境界而非目标
跟王阳明学修心
阳明心学爱好者的集聚地
新的一天,新的修心。茫茫公众号,感谢您选择了“跟王阳明学修心”。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不想错过精彩分享,不妨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将我们置顶。如果这里的文字让您触动,请为它轻触文末的“分享”及“在看”,让更多人一起“跟王阳明学修心”!
阳明心学是国学里面一个比较热的分支,但是很遗憾,很多人学习阳明心学都只是功利心在作祟,希望学了之后能够成为一个道德境界很高的人,又或者能够更好地达成目的,甚至有些人追求形而上学的哲学谈资。
阳明心学不是速成之学,相反即便你领悟到阳明心学的要领,你也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修行。修行和修心是一体的,因为人说到底是环境的产物。
01
首先,阳明心学是践行儒家思想的精髓。
我们要明白一点,阳明心学属于儒家,阳明先生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都是实践儒家思想的精髓。
那我们来看下儒家注重的是什么?
有人说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不太对,儒家追求的是由内而外,同时又由外而内,也就是《大学》说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心身一体,实现自我,造福社会。
所以,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阳明先生为什么说要知行合一。
02
第二,阳明心学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做圣人。
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
也是引用儒家说法,“人皆可为尧舜”,说明人人都有希望,圣人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所以每个人都要在当时当下修行,犯错了也要修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我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是没有所谓的个人终极目标,因为圣人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但儒家有社会理想,那就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有点类似,也就是平天下的一种结果和情境。
所以,圣人有大圣人和小圣人之分,但王阳明的意思就是不用去区分,尧舜禹、周文王、孔子、颜回、管仲等都是圣人,含金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小不一样。
这其中就能够看出王阳明的观点,人不应该追求做“大事”,而应该追求做“大人”,大事是一种目标,是一种结果,而大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境界。
03
第三,做圣人的三句要诀。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我们一句一句分析:
心即理,心是什么?理又是什么?心就是良心,不是妄心,良心又是什么,其实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心有点相似,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就是说人做事要求个心安理得。
再深究一下,什么是良心?良心就是人心的本来面目,人心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就是没有受过信息和环境污染时候的样子,就是小孩的心。
这也与儒家信奉“性本善”是一个道理,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理又是什么呢?
理就是规则和规律。心即理也就是说人遵循一种人的本心就是一种自然和社会规则和规律。
知行合一又是什么呢?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是一体,只不过现在的人有两种弊病,盲目行动不知道知来引领,疯狂求知而不知道行动,所以说知行。
没有知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知,知是在行的过程中的体会,行是在知的过程中的一种操作,没有说知是起点,行是终点,而是每时每刻知行都在合一。
知行合一是方法论,是具体怎么践行儒家思想的关键。
阳明先生还是怕大家走歪了,比如你说知行合一,那我现在饿了,那我看到东西我就去吃,不管什么东西;我看到美女有反应了,我就去调戏或想方设法占有己有。
阳明先生说,这不叫知行合一,这叫做逐物,追求的物,并不是本心本来想要的。有人说不对啊,这就是我的本心,我就是爱美女。
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追求美是要讲规则的,你的内心也是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规则和过程,而不是流氓行为。
致良知是什么?
阳明先生怕大家误解知行合一,又提出致良知,更加强调“良”,即作为一个人,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和意识是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
“良”即没有被欲望和情绪过分干扰的平静,是一种中庸的境界,一种人的文明之美。
作者:上木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