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蓄水及水气病

1.五苓散—太阳蓄水

①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枝(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稻米汤,便于吞咽)和服方寸匕(边长为1寸的正方形平的药勺,取出来晃一晃,约3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膀胱是水寒之气,所以太阳病里寒水证较多。“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说明太阳是本寒标热之经。胃燥较重补水不能解决问题,要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膀胱停水,则津液不行,不能敷布,就会出现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少。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

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均有烦躁、口渴,辨证要点为小便不利,病位在膀胱。组方与小青龙汤有共性,小青龙汤是外散表寒,内散寒饮。

如果没有表证,只有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以用。五苓散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就是“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就是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水气的意思。“手少阳三焦经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实际上就是利三焦,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临床主要由三个作用:1、利水行津液,治太阳蓄水;2、利湿邪,茵陈五苓散治湿重于热的太阳蓄水证;3、治风湿疫气,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下雨,天气热,地气向上蒸郁,湿气太盛,使人发病。

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③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蓄水以致水逆。病因非痰、火、食、郁、寒,而是水邪上逆,不吐食。必见小便不利。水遏于下而气化不利,上迫于胃而胃气不降,故见吐水。

水邪上逆,不但可以形成水逆,若影响肺气不降,也可见胸闷而喘;影响头目清阳之气不利,还可见眩晕。对于阳虚水泛型的癫痫病,还可用真武汤,或以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使用。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下后脾胃之气升降不利,与生姜泻心汤或半夏泻心汤。口渴、舌燥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不化两个问题,如果小便不利,这个口渴就不是津液干燥,而是水蓄津液不化。

3.茯苓甘草汤—胃虚水停

①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依赖于肾阳的温煦功能、脾阳的运化功能和心阳的镇摄功能,功能失调为水气病。

若汗后胃阳被伤,水停中焦,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以温胃化饮,安心下悸。临床可听到振水音。茯苓健脾利水,生姜助胃阳。

比苓桂术甘汤少白术。茯苓甘草汤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为心脾两虚,水气上冲,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胃脘停水不易速消,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

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胃阳和水邪相搏致心下悸。上腹部有振水声。水阻中阳,阳不外达引起厥逆。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4.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邪内停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论汗下后水邪内停的证治。前医认为头项强痛,发热为桂枝汤证,可以发汗。或者认为心下满,微痛为可下证。但经过汗下后仍然存在,其实本证要点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水邪内留导致太阳腑气不利,气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经脉不利,可出现头项强痛和发热,似表证而非表证;导致里气不和,可出现心下满、微痛,似里实而非里实。

五苓散证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脉浮,用发汗利水的方法使外窍得通,则里窍自利,是为表里两解之法。本方仅仅利水而已,里窍通,水邪去,则经脉自和。唐容川说“五苓散是太阳之气不外达,故用桂枝,以宣太阳之气,气外达则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无汗者,必微汗而愈。然则五苓散重在桂枝以发汗,发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

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茯苓白术为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以方测证为脾虚水停,太阳经腑被水邪所遏。去掉桂枝为了不使药走表。芍药可助疏泄以治心下满,苓术健脾利水,姜枣健脾和中,调和营卫。

5.苓桂枣甘汤—心阳不足,欲做奔豚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烂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心阳不足,镇摄无权,欲做奔豚的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其气所过之处,会出现许多症状,如胃脘胀满,胸闷心悸,憋闷窒息,有时上冲头部出现眩晕。一旦气下去了,诸证尽消。病因多为上、中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豚为水畜)。

脐下悸为发作的前兆,故云欲作奔豚。水与气相搏于脐下,欲上冲而未冲之证。正常情况下,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太阳,坐镇于上,使下焦水寒之气安伏不动。脾为中土,运化水湿,象堤坝居中,可保护心阳不被下焦水寒之气所犯。如果过汗损伤心脾之阳,或素体心脾阳虚,就会出现此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方。茯苓健脾气,利水邪,行津液,养心神。大枣健脾补中,使中焦气实。

脐下悸者不用白术,因白术补气、升。胸满不用芍药。桂枝加桂为寒气上冲。甘澜水也叫劳水。

6.苓桂术甘汤—水气上冲,头眩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水气上冲的证治。症状持续存在,非奔豚发作性。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眩晕的原因有二:1、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能上养清窍;2、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蒙蔽。脉沉紧是沉弦,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为水气为患的脉象。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的代表,擅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临床加减:痰湿特盛者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

水邪多与夹肝气上逆有关。桂枝辛温芳香,即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没有上冲之证则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苓桂术甘汤减药味时通常去白术,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入冬前服用,可以预防老慢支或心功能差。还可治疗无脐下悸动的水气上冲的奔豚发作。

(0)

相关推荐

  •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31日课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31日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继续进行伤寒论课程的学习. 我们去看第67条的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五苓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与五苓散如何区别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翕翕发热"与小便不利与71条之"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两证似同实异,不得混为一谈.第71条五 ...

  • 【《伤寒论》五苓散裁化】精

    五苓散更是一劑減肥降脂的良方 <伤寒论>太阳病篇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 ...

  •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 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的专方,有散寒化饮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1.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2.咳喘气逆,甚则倚息(即不 ...

  • 一起学经方之:真武汤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

    一起学经方之:真武汤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以精神 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出自<伤寒论> [使用标准]颜面晦暗,四肢沉重,头晕目眩,全身或四肢浮 ...

  • 郭生白纵论停饮和水气病的理法方药----化裁五方包揽积液病三胡堂中医故事会(第63集)

    郭生白纵论停饮和水气病的理法方药 ----化裁五方包揽积液病 三胡堂中医故事会(第63集) 本文梳理了郭老有关水气病和停饮病的论述. 郭老说,"水气即积液,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鞘膜积液. ...

  •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26讲---水气病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26讲---水气病

  • 湿病、痰饮病、水气病的区别

    湿病的病邪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证.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治疗上在微微发汗的同时注意固护阳气.方剂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 ...

  • 『金匮要略』(十三)水气病方→枳术汤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作饭醋调尝: 行气消痞效果佳,气滞水停心下良. 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行气消痞. 主治:气滞水停.症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或胃脘疼痛,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腻,脉沉. 临床 ...

  • 『金匮要略』(十三)水气病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温阳桂枝汤去芍,却入麻辛附同熬: 通利气机散饮痞,诸痛肢逆痞坚消. 组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细辛.制附子.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 主治:阳虚饮结寒凝证.症见头痛身痛,恶寒无 ...

  • 『金匮要略』(十三)水气病方→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中加黄芪,调和营卫逐湿急: 发热胫冷身肿重,黄汗脉浮莫迟疑. 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黄芪. 功效:调和营卫,逐湿走表,助阳散邪. 主治:(1)寒湿黄汗证.症见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 ...

  • 『金匮要略』(十三)水气病方→黄芪芍桂苦酒汤

    发热口渴脉无力,调和营卫散水良.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功效: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主治:湿热黄汗证.症见身体肿重,发热,汗出黄色粘衣,口渴,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