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改革改什么?

在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中,

中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

按照官方说法,

这是为了配合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

以期更好地平衡国民经济。

今年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再次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

两次中央重要会议都强调了“需求侧”,

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从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到今年的“需求侧改革”,中央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又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左手做“减法”,右手做“加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被首次提出,并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政策主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亦传递出鲜明信号:扩大内部需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以“减法”为主,减少无效低端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果,亏损累累的钢铁、煤炭行业走出低谷,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当前我国需求侧仍有一定的结构性问题,而在今年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中央再次高屋建瓴,提出“需求侧管理”,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2月16日-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会议还强调,“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

由此可见,接下来中国经济的重心正向需求侧转移,而“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在于“坚持扩大内需”。新的政策重点在于做“加法”,其与5月公布的“双循环”经济战略一脉相承。根据该战略,中国将寻求更多地依靠内需和本土创新来应对外部环境中不断增加的挑战。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供给侧改革”,也要“需求侧管理”。两者同为经济两翼,必须同时考虑,才能避免结构性偏差,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环境复杂加剧,

需要加大内循环

“需求侧管理”的提出引发舆论关注,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已成为改革的具体目标,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制度供给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那么,中央在此时又提出“供需侧管理”,其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依然不平衡。今年以来核心CPI不断回落及PPI持续为负,尤其是11月CPI创11年来的新低。CPI新低虽然有猪肉的结构性原因,但也反映总需求依然萎靡且逐步下滑趋势(人口决定)并未改变。我国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两边都需要调整,过去侧重用供给侧改革,如今,需求侧也需要进行改革,这也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

其次,国内外需求端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35%。疫情等因素影响,海外需求波动对国内影响依然较大,为了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的内需要迎头赶上并抵消海外需求回落的影响。对海外的需求适度留在国内是结构调整之一。

第三,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紧迫。我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芯片方面还存在短板,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受制于人,这成为我们产业安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约性因素。这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和科技革命来实现,降低对境外垄断厂商的依赖,只有产业链升级才能创造出新的广大的更高等级的需求。

此外,国际国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国内的大循环因此显得更为重要。

需求侧到底要怎么改?

只有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实现消费分层基础上的消费格局转变,才能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国内大市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减负”刚性支出提高支付能力。

当前,住房、医疗、教育是国内居民最主要的三大刚性支出,不同程度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刚性支出需要“减负”。

在住房方面,一方面要控制好房价,坚持“住房不炒”,避免房价过快上涨对居民消费潜力形成挤压;另一方面,要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医养方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养老金的覆盖率和水平。在基本养老之上,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等制度。

在教育方面,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城乡教师收入和教育的质量及均等化发展,打破户籍制度限制,解除普通民众,特别是城市外来民众对就学等方面的顾虑。

二是引导居民需求升级。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构成。这个层次本质上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产品到服务的消费升级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当前,总体来看,国内居民的精神需求仍处在初级阶段。“需求侧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引导居民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如,刺激“娱教康养”等需求,从而使居民从网络游戏、扑克麻将等需求中解放出来。

而相对于传统的消费方式,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的服务消费迅速增长。

三是根据新的社会发展理念调整消费结构。

要围绕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引导需求侧改革。

以创新为例,当前,国内的供给结构并未及时调整到位,导致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就需要把需求侧改革与完善核心科技产业链以及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中高端需求的产生与扩大,会促使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倒逼供给侧结构优化与供给升级。

当然,注重需求侧管理,绝不是不要供给侧,而是对紧紧扭住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的完善之举。两手都要抓,两者打好配合,方能寻求内循环的平衡发展。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