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五)

第六节《教材》所论的不是中医学哲学,而是西医学哲学

一、中西哲学思维之区别:

1、中西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从内向外,从下向上,而西方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则是从外到内,从上向下,其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及顺序不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观察问题,深入浅出,“深入”才能进入到事物之本质,抓住事物之本质,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浅出”才能使复杂的事物变成简要,这叫“以下为基”的纲举目张。西方哲学观察问题,则相反是浅入深出,先外后内因果倒置。《老子》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就体现其特有的 认识事物之顺序。八卦画卦顺序是先下后上从下向上画,下为内上为外,内为因外为果,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才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思维模式,是从同类事物之本质的“象思维”,以内容决定形式的一种思维模式。西方哲学基本思维模式,是从事物外在形式之象去决定事物之本质的“形思维”,以形式逻辑推断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模式。

2、中国现代哲学理论源于西方哲学,对其什么是哲学争论不休而无公认之定义。为此有学者说:“哲学没有真假对错,没有是非,没有最终结论,只有无休止的争论。没有结论只有争论,这才是哲学,有结论只能是科学,而不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网》文章“哲学评价”之我见2014年02月25日 13:5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先达) 这真是一语中的。西方“形思维”哲学基本思维模式之结果,对一切事物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有个公认的结论,连对“哲学”二字本身的认识就是如此,其他自然就不用说了,不能认识自己,怎能认识他人!当代中医学理论用西方哲学基本思维模式,论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概念,全部变味,使原本的阴阳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上述中医《教材》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六点论述,就是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之代表。

3、哲学思维模式不同,不但文化观念不同,工作生活习惯也不同:现有人对中西方文化,和工作生活习惯予以比较后认为: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以个体为基础以竞争为主导的文化,基于整体是由每个个体所组成的理念,其思维上表现为分析性思维强调个人权利的文化,可称为竞争主导的文化。东方文化偏重合作,其文化性格为均衡偏内向型,西方文化偏重竞争,其文化为均衡偏外向型。这种文化性格偏差的不同,在生活的不同方面都有所表现。

现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之表现来比较:

以“姓名”为例―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表现了个体对于整体的从属。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表现了个体为先。以信封书写为例—中国人信封上写地址收信人在上,自己寄信人在下,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美国人则是自己的地址在左上,对方的地址在中下,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而当今中国邮政快递所统一印制的填写邮单,就与其一致表现为文化转基因。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先国名,再地区街道号码,最后是姓名,表现了整体大于局部之整体观。美国人写地址由小到大,先姓名后地区,最后是国家,表现了对局部的尊重之局部观。中国人写简历从出生开始,现在在最后,表现了对传统先后之序的尊重,美国人写简历从现在开始,再到过去,表现了对现在的重视,对先后之序的颠倒,无形之中体现颠倒先因后果。中国人写日期从年到月日,从大到小“重大轻小”,美国人写日期从日到月年,从小到大“重小轻大”。中国人购物找钱从元到角分,从大到小体现“重本轻末”。美国人找钱从分到角元,从小到大体现“舍本逐末”。中国人请客以客人为主,不剩不算够体现尊客,美国人请客以主人为主,主人准备多少客人吃多少体现以自我打中心,这就是文化观念不同体现在行为处事不同之上!

中医看病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主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来治病,重视整体。西医把人看成各部分的组合,找出发病的部分加以治疗,重视局部。上述种种不同的表现都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趋向,东方文化是以总体主导为基础的文化观。

这就是中西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形成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中西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所以讲整体观的中医学理论,需要的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哲学理念,而绝不是中国现代局部观哲学理念。现代的中医学理论,用现代哲学理念去解读中医整体观,这种西体中用之汉话胡说,其结果中医学理论是有其名无其实。

二、中西哲学本质之区别: 中西哲学本质之区别,体现在中西哲学不同的理念之上:中国古代哲学之理念是和谐,表现在“统一对立”之法则上,注重的是“统一”而和谐,西方哲学之理念是斗争,表现在“对立统一”之规律上,注重的是“对立”而斗争。中国古代和谐哲学之理念,源于老庄内道哲学,西方斗争哲学之理念,源于黑格尔哲学。《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报阳,冲气以为和” ,是说对立统一之阴阳,其运行变化是相互妥协的,是以“和为贵”。所以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注重的是“统一”而求同,小人注重的是“对立”而求异,求同和谐,求异斗争。《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也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就是承袭的老庄内道哲学原理。被称之为西方哲学大家的黑格尔,其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忽视“统一”强调“对立”,认为事物之发展是靠相互斗争而不是相互妥协。强调“对立”就主张“对抗”相互斗争,强调“统一”就主张“对话”相互妥协,“对立”之“对抗”破坏其统一性,妥协之“对话”则维护其统一性。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外交方针,就是“求异存同” 的价值观外交,处处搞对抗,“同而不和”拉邦结派。而中国“求同异存求” 的价值观的外交方针,则相反是以“和而不同” 的和谐观外交处处讲对话,独立自主不结盟,这就是中西哲学理念差异所致。

三、 “西医讲对抗,中医讲和谐”:

1、不要自毁中医。古中医是论医道的,现代中医之所以受到攻击,就是因为偏离了古中医之道已走向灭落,要想拯救中医,只有回到古中医之道。假若去迎合西方文化, 按西方的哲学思维走中医结合道路, 去研究分析,提取什么中药成份, 只能加速现代中医的灭亡,用不着再去取缔。前已述中医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任何人都无法取缔的,因为他是一种自然法则,谁有本事能取缔自然法则? 道不同不相谋, 在其研究领域又怎样能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当然在其临床中,中西医之术可以互补,但这种“互补”是和而不同,并非是“合二为一”,因而不能“结合”。

2、中医之整体观。中医之道, 注重整体而求同存异讲和谐。中医之道不是要治你这个人的病, 而是要治己病了的你这个人。每个人所得的病其病症可能完全相同,而患这种完全不相同之症的病人, 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众多至病原因各异,但其总的病原因则是相同的。从治病求本, 也就是说要治这个病人起病之终因就叫治人,治人治心为上才是“上医”,用药为下, 这就是“下医”,这是从医道和医术不同层面讲的。这就是道医孙思邈所说的:“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道理。中医首先是医人,其次才是医病,只医病而不医人的中医先生,决不是一位高明之大医,仅是一个小小郎中而已。所谓“医人”,就是要在其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不但要找出其病之发生原因,并告知其杜绝导致其致病原因的情况,不要再发生,告知其“志闲少欲”,遵从阴阳之道的生活观念及方式,这就叫“医人”。“医人”就是治病之本,不懂此则不能成良医。因而古代传传统中医无法搞医学实验, 也用不着去搞医学实验。这就是现代哲学家张功耀先生所不理解的: 一病可用多方或多种药, 一药或一方可治多种病的原因。这也是现代中医的权威们无法抵档张功耀先生、方舟子先生这些满脑子西方文化学者其进攻的原因。若道医孙思邈在世反驳这些学者之论,轻而易举。

3、西医之道, 注重局部。西医讲同而不合求异存同, 讲对抗。西医之道不是治你己病了这个人, 而是要治你这个人所发生的病。因而动则抗菌或手术, 可以千遍一律, 可以作实验, 可以重复使用,只认病不认人。所以你去医院, 不管是否需要,均采用排除法先是各种检查化验,医生只看检查报告, 凭检查报告给你决定使用那种抗菌素, 或作出是否需要作切除手术决定。更有甚者, 无论你是大病小病内科或外科, 一律输液盐水加抗菌素, 病严重者就上激素,这是西医治病之通例。

4、中医是哲学。若中医师也学西医那一套,什么病用什么方对号入座,那就不行。古中医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 它是华夏哲学道之用的一部份,它是用阴阳的哲学符号及语言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 这就是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之阴阳,重点在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术的关系,阴阳之道其核心就是“藏象”主导“脏象”,阴阳之术就是其事物属性之归类,及体现生克辅佐关系之五行。象征“藏象”之阴阳为医道层面,象征“脏象”之阴阳为医术层面。阴阳五行八卦是易经的哲学符号的一种关系表达式, 这正如数学中的X、Y、Z等运算代号一样。这也正如自然科学表达离开数学运算就无能为力一样,易经表达离开阴阳五行关系表达式, 也就无能为力。正是这一原因,方舟子、张功耀这些学者说得对,“中医不是科学”。 中医确实不是科学是哲学, 是一种文化。哲学知识是高于科学知识的,中医理论就高于科学理论, 当然强于西医了。这就是伟人毛泽东在1954年指示“西医学习中医” 的原因, 毛泽东毕境是一位哲人, 其洞察力自然超常。只是方舟子、张功耀这些现代学者缺乏悟性而己。

在西学东进的一百多年中,特别是打倒孔家店后, 中国传统的文化市场大部份被西方文化占据了。在中国“取缔中医”的争论,就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遗憾的是那些捍卫中医的铁杆对中医“医将不医”的局面缺乏反思。这正如刘力红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 未将黄帝内经设为主课, 以偏离中医之道。不能以道御术的中医处于“医将不医”,不懂黄帝内经,就不懂中医的道体,又如何去谈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的道之用。离开中医之道的现代中医是无娘的孩子,当然别人瞧不起。

5、现代人的“细菌”观念。现代国人受现代医学影响,是谈“菌”色变,视细菌为毒蛇猛兽,殊不知没有细菌不但没有人类,连生物界都没有。我们人的身理活动新存代谢离细菌则不能,我们新存代谢所需的许多酶就是由人大肠中的菌群活动提供的,这种菌群由多种细菌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若保持其细菌群落平衡人就健康,若失衡人就产生疾病。中医讲和谐,就是设法保持它们的平衡,对其失衡调整恢复它的平衡,这也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原理。西医讲对抗杀菌,治病动则抗茵消炎,动则手术切除,均是排斥清除异己之法,实行“求异存同,同而不和,争斗不相容”之治病原则。因而无论其病轻重,一进医院就是查血化验,先是吊瓶加抗菌素高烧不退,不但用齐各类抗茵素,外加激素透支。这种治病原则真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前门逐狼,后门入虎”。患者病虽愈了却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隐患,其抗菌素的滥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使不少代谢性疾病不断攀升。诸如“三高”、糖尿病、低血糖症、痛风、维生素AD缺乏病、坏血病、骨质疏松症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均是缺乏相应代谢所需之酶导致。

四、大象无形

1、大象无形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老子》此论,是对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只所以是自然辩证法,这个“大音希声” ,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籁”之音,能和者不多,故“希声”,是自然界中电磁波之振动发出的音。这个“大象无形” ,是指藏而不露之道体,这个道体之“象”,《内经》将其称之为“藏象”。

(1)“象”分内象与外象:内象就是事物内在之象,外象就是事物外在之象叫做像。“形象”也是如此,分内形之象与外形之像,内形之象是内容之象,外形之像是形式之像。内形之象是“现”象,外在形式之象是“表”像。“现”象是通过其外形表“现”的,“表”象是表面的一种“假”象。

(2)“形象”两种含义:一种是形式之像,一种是形容之象,形式之像适用形式逻辑,形容之象适用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是以形式之像为基点,形容之象适用辩证逻辑,是以内容之象为基点。中国古代的“形象思维”,则是以内容之象为基点的自然辩证思维,叫“象思维”。现在学界所界定的“形象思维”,就是以形式之像为基点的形式逻辑思维,叫“形思维”。而现在中医学界所说的“象思维”,则是“形思维”之变异,所以叫“象科学”。目前中医学界正在硏究的“中医原创思维”:集“象”、“数”、“形”、“神”、“气”等概念于一体的概念群,整合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 。这是不知何为“思维”的表现。

(3)《内经》所论之“象”有三:《阴阳应象大论》所论之“象”,是类“象”,叫比类取象。《六节藏象论》所论之“象”,是虚“象”,因其“藏”是间接之象,“脏腑”之“象”,是实“象”,是直接之象,而虚“象”则是通过实“象”,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藏象”是道体之虚“象”而藏,“脏象”是道用之实“象”而露。

2、现在之人对“大象无形”之误解:人们不知中国古代哲学,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人们认为:“大象无形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辞源》对此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 。《辞源》对《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因后世之“引用”而变了味,所以才有上述之误解。《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这个无形之“大象”是指无极之道体,“大象无形”,就是说道体无形,故“道隐无名”。《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在此是说: 执守“道体”,去处天下一切之事,都是利而不害的,永保其安平太。但这个虚无无形之“道体”,说出来淡而无味,看不见,听不到,用之又没完没了。由此说明,这个无极之“大象”无形、无色、无味、无边无际,无……,所以易学将其称之为“无极”,《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 才是正确的。

3、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 大象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就是说“大象”指无边无形之“无极”这个道体,所以《老子》第四十一章才说“大象无形”。而道用之“太极”则有形,是“有形之象”,“无极”是“无形之象”。所以“太极”有图,“无极”无图,就隐藏在太极图中,“无极”与“太极”之关系,就是原始的道之体用关系,“无极”是原始的道体,“太极”是原始的道用。《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无形就是“无极”之象,“有名”有形就是“太极”之象。“无名”之无极为道,故“道隐无名”;“有名”之太极为用(术),故“道术有名”,这种“道”之体用关系,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的核心,不知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就不知道之体用关系的内容。“无极”隐藏在“太极”之中,“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现象”。知此,就知“藏象”无形,“现象”(脏象)有形,无形“决定”有形,就知什么是有形之“体”,什么是无形之“体”,就知什么是道之体用关系,进而就知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

知道中国古典哲学“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现象”,就知中医哲学“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脏象”,并知其“无形之心神”是“藏象”,与“有形之脏腑”其“脏象”,它们之间的体用关系。这个“体用关系”,是中医哲学之基础,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核心,中医学理论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论述而形成的。知此,就能正确解读《内经》,就知《内经》所展示的医道与医术之关系。

(0)

相关推荐

  • 十、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91 .阴阳者,天地之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 ...

  •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

    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 ...

  •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怒.喜.思.忧.恐"是中医讲的五志,这五志与我们的内脏健康有密切关联,我们通常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下面就跟着中公医考网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六)

    第七节阴阳理论不同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2017-05-17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的一篇文章<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笔者读后感到十分新奇,现与其共同探讨&q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四)

       第五节对中医教材所论阴阳学说错误之评析  <教材>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三)

    第四节现在学者对阴阳的认识    一.现代学者对阳阳之认识 1.有学者认为: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二)

    第三节对中医学一般理论的认识 一.现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内容 1.教材目录:<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共分九章: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理论体系概述.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一)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认识之模糊 一.中医学者之见识 1.中医学者对"论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保持中医药体系之完整性的需要.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1.<教材>:第一章"中医理论体系概述" 认为: 中医是"传统医学科学",<教材>对中医的 ...

  •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