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养生

关于习医,习是小鸟学飞,重视体会和实践,学则偏于知识的累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有所差别。

医学毕竟是得于心应乎手的学问,草头医贵在勇于尝试,敢于用药,实践出来的东西确实跟学到的见解和理论不同。

这个时代,我们偏重知识,注重理论,喜欢在头脑上构建各种逻辑,习相对于学来说,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习医入门的方式有许多,溯源而上是经典的学习方式,草头医从试药开始,有时候是无奈的事,条件有限,在偏远的农村,只能见到花草树木,连书都找不到,还可能字都不认识,学无从谈起。

过去学医的传统,有条件的人会到药铺打杂做一个学徒,熟悉药物,明了药性,开始用各种药治各种病,慢慢学习深造,有理有法有方有药,造就了一批名老中医和民间中医高手。

民间有许多偏方秘方,便宜又治病,也是部分中医爱好者喜欢中医的原因,病久成医生,看多了,用多了,自己也会一招半式,有时候,单方一味,气死老中医。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大部分人因为中医有实际的效用才会接触中医,相信中医,由此喜欢中医,学习中医。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健康的内容唾手可得,问题在太过庞杂,没有选择,或者不会选择,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得似是而非,甚至成为累赘。

往往不成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时而有用,时而无用。

学习不是被动的有趣,简单的娱乐,本质上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需要关注的事,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苦过程。

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期待也不同,有的朋友立志成为一名中医,《关于习医》尝试梳理这样的问题。

入门的方式有许多,术业专攻的话,也没有多少路可走,“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

有的朋友说,就是喜欢中医,碰上什么就学什么,看着什么学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许多关注健康的朋友来说,习医毕竟是有点遥远的事,如何养生反而更重要。

不过,如何养生是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如何养生又是一个问题,信息再发达,知识再普及,常识依然重要。

老一辈的病,病在缺衣少穿,常常穿不暖,吃不够,物资贫乏,生存所需要的物品都难以保障。

生病了,几乎不用药,一碗猪肉汤能把身子养好,一点点补充养分的食品也能治愈物质稀缺所带来的虚病。

苦了累了,气不足,喝一碗蜂蜜水也能缓过来,用药的话,多用党参黄芪之类的补法,那时候的药材也好,效如桴鼓。

医学史上,将补法发挥到极致的是明代张景岳先生,人称张熟地,长于温补法,擅用熟地,创制的29个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个。

现代社会,问题在物质过于丰富,不在物品稀缺,东西多到不能运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

人的饮食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缓咽;三曰胃化,蒸变传化。二化得力,不劳于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则胃受伤也”。

火化和口化,大家熟悉的起灶生火和细嚼慢咽,旨在帮助运化。

家常菜中的菜干,如萝卜干、豆角干、香菇干、芥菜干、白菜干、笋干,太阳下晒干而成,方便保存,便于运输。

晒干也是一种火化,中药炮制的方法之一,改变药物性能,物性转而偏温。

现在东西入冰箱可以看作一种炮制,叫寒化,物性转而偏寒,现代人吃的都是寒化的食品,脾胃虚寒的多。

除了晒干,还有烘干和阴干,不同物品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看作火化的方式,有的中药炮制,几种方法都用上,目的在帮助脾胃运化。

还有一种方式是发酵,同样是面粉,发面容易消化,死面不容易消化,发酵与不发酵,影响脾胃的运化。

酱制食品是发酵食品的代表,各地都有酱园,明末清初,中国有四大酱园: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长沙九如斋、广州致美斋。

酱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天官》记载:“醢人掌四豆之实,醓醢、蠃醢、蠯醢、蜃蚳醢、兔醢、鱼醢、鴈醢。”

《说文》:“醢,肉酱也。”用小的器皿装的发酵肉酱,后来发展成酱,一般由豆和麦面加盐发酵而成,各地制法不同。

现实生活中,大家离不开的酱,调和食味,也是日常生活中帮助脾胃运化的方式之一。

养生的话,吃法也有讲究,也在护脾胃运化,孙真人《千金要方·导引养性》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多。饥食过多则结积,渴饮过多则痰癖也。”

假如运化能力强,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运化能力不好,补什么都没用,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虚不受补,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人与社会同构,短缺时代为需求而生产,过剩时代,根本的问题是消费不足,想方设法创造出需求,吸纳过多的商品。

中国人的现状,不愁吃,不愁穿,缺运化的能力,不顾人的体质和承受能力,一味乱补,随便乱吃,往往补出形形色色的病,吃出各种各样问题。

物质丰富的年代,东西不仅多到放不下,还杂而乱,食品工业制造出让人口感非常舒适的东西,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口感好到怀疑天然食品是假的。

许多加工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取代健康的天然物质,太多迎合人的口味和感官刺激的东西,而少了食物的实质。

天然食物和工业食品的区别,天然食物得天地之气,口感没有那么舒适,却补血益气,滋养人体。

拿奶茶来说,入口香甜可口,喝完之后可能各种不舒服,看看所谓的奶茶,许多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用奶精粉、添加剂勾兑而成,迎合了我们的味觉和视觉,未必利于人体的健康。

奶茶只是一个例子,留意一下,几乎所有包装食品,还有可口的饭菜,都让人口爽,实际对人体没有多大益处。

添加了添加剂的食品不等于毒品,吃了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不等于中毒,不过,食品违法使用,超量超范围使用添加剂存在风险。

有的专家说每日安全剂量,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假如每一种食品剂量都不超标,几种加在一起会不会超标?食品安全标准时时变,真正的标准究竟在哪?

养生的做法,对于化学添加剂的食品,可吃可不吃,坚决不吃,能够少吃,一定少吃。

养生的吃法,五味俱全,不一定每天每餐都要吃五味食物,根据个人体质,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侧重吃偏于某方面口味的饮食,帮助身体回到正常状态。

养生更提倡饮食清淡,五味均衡,过与不及都不好,简单的饮食方式就是养生的方式。

物质丰富的年代,药物滥用和过度医疗严重,滥用伤生,过度损命,不是什么东西都越多越好,抛开品质不论,什么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一定的度,物极必反。

药有不药之药,明代裴一中先生说:“有有病素不服药者,不为无见。但须得知病从何来,当从何去,便是药饵。如饥则食,食即药也;不饥则不食,不食即药也;渴则饮,饮即药也;不渴则不饮,不饮即药也。恶风知伤风,避风便是药;恶酒知伤酒,戒酒便是药。逸可以治劳,静可以治躁,处阴以却暑,就燠以胜寒,衰于精者寡以欲,耗于气者守以默,怯于神者绝以思;无非对病药也,人惟不自知耳。”

凡是利于人体健康的方法和方式都是药,不一定是药品,是药三分毒,这是反反复复强调的话。

这些都是常识常理,“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寿世传真》概括身体健康的三个因素,“常人之壮者有三∶一者禀赋原浓;二者保啬精神,不妄丧失;三者志气无所拂郁,则年虽迈而犹壮也”。

三个原因,一是先天体质好,二是善于养生,三是心平气和,情志和畅。

先天体质好,可遇不可求,养生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养生在保啬精神,不断做减法,也是《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最后一个是根本问题,纵观历史,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人慢慢物化,事事物物以物质来衡量。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不过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钱来衡量。

失去信念之后,心浮意躁,情志不调,几千年以来,人心从来没有如此躁动过。

失根之后,最突出的表现是情绪大,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依托,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来交换,人也活成空壳子。

人肉体需要营养,精神也需要滋养,没有精神的躯壳只是空房子,房子有没有人住,差别非常大。

道理都懂,时代风气裹挟下,真正重视的人不多,需要的太少,想要的太多,“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这样的梗不是笑话,在我们内心,多多少少有类似的想法。

时代的潮流,创造出大量不需要的产品,然后大家又不得不需要,许多已经超出生存需了,负重而行,少有人不透支的。

这样的生活,没有信念,失去根本,想要的比得到的少,气出来的病数不胜数,只是我们常常看不到深层的心理架构,总把许多事情看得理所当然。

临床有一个规律,开始看的都是常见病,到后来都是疑难杂症多,疑难杂症,一部分源于习惯问题,大部分源于情志,气出来的病。

气分两张,一种是生闷气,女子多,气出各种妇科病 。

另外一种是真生气,怒发冲冠,脾气暴躁,多病在人体上部,有的气到口眼歪斜,神经不受控。

生理影响心理,心理也影响生理,要养生,从情志抓起,不生气就会少生病。

盛世多贪,乱世多灾,对于疾病来说,乱世多热,盛世多寒。

时代不一样,乱世做加法,盛世做减法,好像以前从来不塞车,因为没车可塞,现在的城市,几乎没有一天不塞车。

吃出来的病,补出来的病,气出来的病,这个时代的养生,安步以当车,减食以为药,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这个时代,个人的建议,先学养生,中医辩证一般用五行辩证和六经辩证,学习十二脏腑脏腑标本虚实辩证需要机缘,没有养生的基础,一开始接触中医,一看五行六经,一看经络方药,十有八九都晕。

孙真人说:“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中医至精至微,即便是职业中医,把理法方药说清楚的恐怕也不多。

理法方药是专业工具,类似于手机的编程人员,开发和维护APP,对养生来说,没有太必要,合理使用手机,熟悉手机各种功能才是迫在眉睫的事。

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养生治未病之病和欲病之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养生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倘若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端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养生的道理也是治已病之理,化验指标反映身体形体的变化,这是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在中医看来,形体出现病变已经是已病之病。

中医看人体,形神兼备,除了形体的变化,还有精气神的变化,形体的变化只是精气神变化的表象。

中医看病,帮助病人改善的不是化验指标,而是精气神,化验指标只是一个参考,不能有效指导中医的临床用药。

如果单纯以指标判断有病无病,判断有效与无效,恐怕不是传统的中医,这是西化的中医。

拿三高来说,如果有人化验指标说三高,但无症状,中医看可能不是病。

人的感受,其实是精气神的反映,人体比机器聪明地多,相信自己身体的反应才是实在而真实的。

人不是机器,机器说人有病,人就相信真的有病吗?

(0)

相关推荐

  • 长紫气 买买买

    最近我这个买买买,真是爽啊,太长紫气了.   买啥呢?各种稀奇八怪的零食,就是以前想尝尝,但又不敢吃的包装食品.   我很清楚这是压抑太久之后的代偿反应,这个能量总要释放出来.   这些年的养生观念, ...

  • 食疗必备,“药食同源”的养生中药

    我在前面的文章讲过人生有三宝:精.气.神,而精.气.神都离不开人们每天饮食的滋养.正如宋代医家陈直在他的养生专著<养老奉亲书>中所说:"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 ...

  • 专访丨刘希彦:这个时代的养生要做减法(下)

    刘希彦 传统⽂化学者.作家.古琴研习者 作品:<医⼼贴><⼤医⾄简> <⽯头问道--刘希彦解读红楼梦> 问丨张涵予 刘丨刘希彦 经典会教你做选择.找到路 问:为什么 ...

  • 毛小妹 | 全民养生时代,学点“五运六气”为什么这么重要?

    上医健康 昨天 1 中医辨别体质很重要 近年来十分流行通过看我们常用的数字,或者是我们所属的星座来推断问测人的疾病等事.当星座与数字能量流行于世的时候,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用天干地支学说,破解了生命的 ...

  • 进阶的“养生2.0”时代,食品品牌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作者:Pupu 编辑:Yanyan.BoBo "熬夜敷面膜,可乐泡枸杞--"前几年盛行的"朋克养生",其实更多反映的是年轻人的自黑与无奈."边耗边补& ...

  • 投资健康 预防大于治疗,中国进入全民大健康养生时代!

    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养生保健行业本来是一个朝阳的新兴产业,为无数人带来健康和福音的一个行业,但是,就是因为一些搞模式的企业急功近利,明知道模式有问题,会给市场带来影响甚至是灾难,还是四处招商,这就是大 ...

  • 【作家新时代】我的养生歌|王孝荣(山西)

    作家新时代第102期 我的养生歌 文/山西·王孝荣(原创) 日出日没愁喜各半, 遇事开明处世舒坦. 少荤多素以养身板, 辛劳取薪老少皆欢, 旧衣旧帽也避暑寒. 与友聊天无事不谈, 膝下儿女男女都爰. ...

  • 裸藻有望超越盐藻虾青素,开启养生新时代!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月前的身体检测与一个月后的身体检测是不一样的.和一群病友服用相同的产品,他们有效果,自己没有效果.或者有时服用一些产品,当时或一开始有效果,后来没效果. 我们经常会感觉到 ...

  • 全民养生时代,如何养胃?全是干货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养生"成了茶余饭后必聊的话题.而胃部作为全身营养的"供应商",其健康关系到全身的营养供应及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转. ...

  • 李友鹏原创养生保健丨互联网时代的视力保健

    互联网时代的视力保健  文/李友鹏 天有日月,人有双眼,这是天人相应的体现,都能给人带来光明.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心明眼就亮.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智慧的象征.眼睛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 ...

  • 鲜炖燕窝迈入科学养生4.0时代

    鲜炖燕窝的前世今生 鲜炖燕窝,玖重盏燕窝,燕窝的传说 话说明朝年间,郑和下西洋在马六甲海域突遇海上风暴,船只搁浅,一干人马被困荒岛,弹尽粮绝,正当性命攸关之时,在悬崖峭壁上发现了一种神奇的食物,吃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