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参加工作,我毕业于985,他二本文凭,为何6年后他成为领导?

前段时间笔者写了一篇关于公务员考试的文章,对公务员未来事业发展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告知所有准备报名参考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当公务员,如果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或某些方面的能力有局限,即便拥有名校学历,也不见得能在公务员系统吃得开。
那篇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一些网友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这个案例:
某机关单位招录了两名公务员,他们均为本科学历,其中一位毕业于985院校,另一位只是二本院校毕业生。工作6年后,单位要提拔一名副科长,结果那位毕业于二本院校的公务员胜出,另一位毕业于985院校的公务员则非常失落,他抱怨道:“我毕业于名校,他只是二本毕业生,凭什么6年后他成为领导?”
这个问题确实让一些人费解:同时参加工作,一个毕业于985大学,一个是二本文凭,为何6年后拥有二本文凭的那位走上了领导岗位,而那位拥有985大学文凭的公务员却落选了?笔者认为“毕业于985院校的公务员落选”的原因至少有四点。
第一,没有把名校优势保持下去
如果一个单位同时招录了两名公务员,毕业于名校或学历较高的那位通常更被领导看重,但这种看重相伴着领导的高期待。简单地说,领导欣赏名校毕业生,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有着更高的期待。
不仅是领导,单位其他员工也是如此,同样的工作,这两名公务员去做,人们大多认为那位就读名校的会做的更好,而如果他完成任务的效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就算他做得不比那位二本毕业生差,也很难得到其他员工的认可。
要想把名校优势保持下去,名校毕业生就要不断做出令人惊艳的工作实绩,以证明自己的名校文凭不是“虚”的,这是非常大的考验。一些就读名校的公务员没有快速被提拔或重用就是因为没有把名校优势保持下去。
第二,没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工作是事业追求,家庭是情感寄托,它们是生活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在工作上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就难免会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若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工作方面的上升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体制内工作人员尤其需要注意处理好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导致工作影响家庭,家庭又耽误工作,就会让领导反感,认为你“难成气候”;如果处理好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领导就会觉得你对工作很上心,做事稳重有分寸,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这样领导才可能会重用你。
第三,没有在单位构建起“胜任领导岗位”的职业定位
体制内单位的高级人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级管理人才(领导型);一种是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型)。很多时候,单位管理层对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基本定位,他们根据单位的岗位设定,以及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特征,来判定员工是否适合担任领导。比如有的员工,工作能力很强、专业水平很高,但沟通协调能力差、管理水平一般,就会被领导层定位为“单位技术骨干”,很难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
985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却没有被提拔为领导,很大可能就是因为他没有在单位构建起“胜任领导岗位”的职业定位。
第四,没有悟透体制内的“潜规则”
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利益纠葛,只要是在职场上,就有“潜规则”。体制内工作并不例外,它也有一些“潜规则”。
体制内“潜规则”有它独特的一面,由于机关与企业不同,很多工作无法用“创造多少经济效益”来进行衡量,所以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判断他们工作能力强不强,主要看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有些公务员,干活积极主动,也很有灵性,但不懂得处理同事关系,导致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同事的支持,最终无缘领导岗位。当然,贯彻主要领导的意志也是非常重要的,做不到这点,同样很难被重用。
其实在笔者看来,没有当领导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不在权力中心反而更加自在。但若个人偏要追求职位的提升,就需要做出调整,把这次失败当成是一次很好的反省机会,看看自己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未来的路很长,谁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会走到什么样一个高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