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没落了吗?
从师范大学毕业已有十一年了,有一个室友正好到母校所在地出差,顺便回到师大看了看,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群里,看到照片后,感想良多。
记得自己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班主任的建议是“一本填师大、二本填医学院”,于是自己误打误撞进入了一所师范大学,作为当时本省仅有的四所“一本”高校之一,心理上还是有些自豪的。但是2000年之后,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师范生就业愈发困难,原本认为近在咫尺的“教师饭碗”越来越遥不可及。所以在大学四年里,我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所幸,毕业后的自己杀出重围,获得了一份正式的教师职业,走上了三尺讲台。
十几年过去了,某些区域教师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岗位的竞争,数量庞大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注定不可能都成为老师!所以社会上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的师范大学?为什么还要培养那么多的师范生?……”然后很多人感慨“师范大学没落了!”
为什么说没落了?他们有三种观点
一、师范大学的历史性任务已经完成
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和社会空前的重视教育,各省、市都陆续建立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幼师学校,这些学校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培育了大量师范专业人才。正是因为有这么庞大的“师范学校体系”,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了生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各类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充实,师范大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从就业上看,师范生不再是“香悖悖”,他们经历了“随便选单位”到“单位随便选”,并且很多人已经无法进入教师岗位。所以“完成历史任务”的师范大学渐渐衰落。
二、校无特色、学无所长
数量众多的师范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 “师范生培育”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师范大学在规划学校前景的时候,都倾向于把学校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它们迫切地想丢掉“师范”这个称号,然后实现“华丽蜕变”。在“供远大于求”的教师就业形势下,师范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因为他们担心,若自己不能成为一名教师,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岂不是白费?所以他们更愿意去考研或者从事其他职业,在这种整体氛围下,师范生很难具有“师范特长”,不少师范大学毕业生不敢走上讲台。
三、社会对师范大学越来越“嫌弃”
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每年自己都会带几个实习生,一般都是本地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每一次“指导老师、实习生见面会”后,我都会问实习生们一句,“可准备当老师?”得到的基本上是否定的回答。因为不准备当老师,又怎会认真的实习?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很难见到实习生几次面。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师范大学的整体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师范大学已经成为学生们“嫌弃”的对象,加上社会上普遍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成了“要求高、薪水低”的职业,难以吸引优秀青年加入这个队伍。
虽然“唱衰师范类大学”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但笔者认为就此断定师范类大学衰败了还为时尚早。近些年,很多师范大学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愈来愈多,若不及时“转型升级”,就会很快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被淹没在时间里。但教育部门曾明确规定师范大学不准摘掉“师范”的帽子,让不少梦想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大学梦碎。现在,各层次师范大学只能从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打造出独有的特色。
在大家都在谈“情怀”的社会里,我们却很难找到曾经的“教育情怀”;在人人都在说“故事”的社会里,我们又很难听到“教育故事”。如今教育的“悲沧”让师范类大学的处境更加艰难。
不管别人怎么说,师范大学毕业的我会向所有的师范生竖起大拇指:你们是好样的!
扫码关注,有更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