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 31 了,还有机会去大厂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
跟你们说个真事儿,昨天我微信上有个哥们儿找到我,说自己想回到产品岗发展,而且想去大公司。
为什么说回到产品岗呢?
他 2012 年毕业,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不过待过的两家公司都不太走运,一家黄了,另一家因项目调整团队被解散了。
本来想继续走这条路,但 17 年那会儿家里出事急需用钱,他做了一个在他看来不得已的选择,下海经商。
原因也很简单,做产品来钱慢,做生意来钱快,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问题。
就这样,从 17 年至今,他一直和别人一起做餐饮生意,钱是赚了些,但始终还是有个产品情节。
解决经济问题后,他琢磨着回归自己的初心,重新做回产品经理。
但当我细问他的诉求时,发现他和所有要转行做产品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问题,想去大厂、知道方向、不明确路径,而且用年龄自我设限。
这哥们儿今年 31,虽然有过短暂的产品经历,但最近这几年一直是个生意人。按他的说法,自己一直在用产品思维做生意。
说实话,他说的我信,要不然他也赚不到钱。
但是,他的核心诉求和客观现实却存在很大的不匹配,期望高、经验浅、切入点不明确。
他想做教育类产品,想去大厂投身一个更好的实践环境,说自己 31 了,还有机会去大厂么?
很多人跟他有一样的问题,说真的,相比年龄,完成这个目标的路径要更重要,但也是很多人会忽略的。
要去大厂是目标。如何去,才是路径。
首先,凡事得找切入点。
教育类产品是个统称,教育本身也是个行业,行业之下细分很多个业务领域。比如 K12 教育和职场教育,再进一步,又可以按照人群和科目进行细分。
此外,产品是个职能,具体到一个行业和一个业务领域下,还有很多对应的产品方向。比如,前台产品、后台产品、商业化产品、策略产品等。
按照这个逻辑,准确的切入点就是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产品方向上的选择。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当别人跟我说他想做电商产品时,其实只告诉了我行业,电商对应的是零售批发行业。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具体想做什么。完整的说法是,我想做 B2C 医药电商前台产品的交易系统。
你看,这样就清晰很多了。医药零售行业,方向是前台产品的交易系统,也就是对应用户下单的整套流程。
当然,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从交易系统里划分出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结算页、收银台、订单以及促销系统、优惠券系统、消息系统等模块。
有人可能会问,需要这么细么?
当然要,如果你去看大厂的 JD,就是会细到这个程度。
对于小公司来说,可能几个人同时负责几个模块,但大厂肯定是一个团队负责一个模块,可能还是个看起来很小的模块。这是根据业务体量、用户体量以及产品复杂度决定的。
有了切入点,其次就是构建完整的路径。
所谓的路径,就是你要到达终点需要进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及你本身积累的核心优势。
还是以前面的例子来说,要做医药电商的交易产品,至少对这个行业的特征以及规则有所了解。
做过的都知道,医药电商跟传统电商的模式不太一样。在前台展示、业务流程、仓储流通环节都有所不同。
最直观的,医药供应链系统需要满足国家的 GSP 认证规范,如果不达标,就会被下线。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征,对内行来说,这都是公开的「秘密」。所以,掌握行业特征和规则,是了解和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步。
有了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提升技能。
实践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实践环境,比如在小公司,至少可以在自己既定的路线上完成原始积累。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真的别嫌弃小公司,大公司也是由小变大的,别把在小公司当做自己不求变不上进的接口,方法比问题多。
等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技能也相对成熟,就可以上一个台阶。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并不是理想遥不可及,缺失的,往往就是中间的路径。
换位思考一下,大厂为什么会要你?
无非是你有大厂正好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如果你啥也没有,光有一腔热情,就不太切合实际。
现在是供大于求的年代,需求方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优胜劣汰的现象也会非常明显。
所以,你看现在为什么很多 PM 说找工作难,或者想去大厂无门。原因并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有人比你更优秀。
这就是现实。
要说年龄会成为大厂卡人的门槛么?我觉得不会,因为我在大厂工作时,新入职的同事就有比我大很多的,也不妨碍人家做好工作。
但前提是,人家在这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和经验,有过充分的实践。对公司和他来说,就是一次刚刚好的匹配。
所以,不管是 21 还是 31 还是 41,套用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别用年龄成为自己无法上台阶的借口,想想任正非、想想褚时健,人家也没有给自己设限。
唯一阻止你上台阶的,就是知识的缺失、技能的不足、经验的欠缺,年龄并不是绝对因素。补齐前者,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是,很多人就是少了些耐心和方法,又疲于行动,所以最终能达到目标的始终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