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报名啦!这些机器人研究所大牛你最想考哪所?
相信每一个考研人在准备考研开始阶段已经选择好了目标院校,而网上报名则是将这个目标院校彻底确定下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热的持续升温,相信考研学子们对机器人类院校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以来,机器人频频被提起,还走进了新闻联播,成为了当下火爆的行业之一,就业前景也变得十分明朗,不少学子们开始关注这个专业。今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都有哪些机器人类科研院所供广大考生选择。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的机器人类型较多。他们曾经承担过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工信部的多项与机器人相关的任务,掌握了许多机器人研发的关键技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控制器与自动焊接机器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技术已相对成熟。自动化所立足智能技术,聚焦复杂信息的智能计算、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集成化智能系统三个重要方向,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高技术产业化“三位一体”,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
现设科研开发部门11个,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高技术创新中心、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精密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个;另有汉王科技、三博中自等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该研究所2017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02人(含专业学位硕士),其中70%-80%的学生以推荐免试方式录取。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立于1958年,以制造科学与工程科学为学科方向,是定位于从事战略高科技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经过五十多年的拼搏奋斗,在机器人、光电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获得国家、各部委及省、市科技成果奖300余项。研究所已发展为“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发展基地”。
该研究所自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专业高技术人才,并采用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目前在籍研究生已达五百多人。所内设有8个硕士培养点和5个博士培养点,覆盖以下学科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研究所还设有“机械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生60余人,博士生40余人。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其前身主体是1986年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第一台点焊机器人。目前重点实验室设有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工程中心、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机构。
实验室具备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入站博士后20余名的人才培养能力。
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先进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机器人构型的创新及优化设计
先进机器人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方法
先进机器人新型功能部件及单元技术
先进机器人智能技术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机器人自治行为理论与方法
先进机器人群智能技术相关理论与方法
人机交互与和谐共存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
人机合作与交流机器人技术
遥操作与网络遥操作的机器人技术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于1987年由张启先院士创建,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研究实体。主要从事现代机构学及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机器人研究所具有1个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下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2个二级学科。本研究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全国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与“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博士点。目前研究所在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150余人。
该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流程:
研究所仅负责研究生的复试(报考080200中的04方向(机器人技术)),其中:
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笔试:《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自控原理》等基础知识,及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常识性知识。
面试:涉及的内容包括专业英语、基础素质、表达能力、科研经历、获奖情况、综合能力等。
实验室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的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仿生技术二级学科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得到国家“111计划”“特种机动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仿生、微小型无人系统”和“地面无人机动武器平台”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以及“仿生机器人与系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支撑。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1)运动仿生学(Kinetic Biomimetics)
(2)生物感知与交互机理(Bio-sensing and Interaction)
(3)仿生控制与系统集成(Cybernetics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并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是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研究所现有教师24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和行政事务秘书2人,每年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约110余人,是西安交通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机器人研究室),是我国最早机器人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1992年建成国家863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网点实验室。机器人研究所是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人员29人。
主要研究项目包括:
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新一代生物机电一体化仿人手
多轴直接驱动晶圆输送真空机器人
高档数控驱动系统设计
基于生物脑电的机器臂操作
研究所前身是由孟庆浩教授于2003年回国后在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组建的“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室”。经过努力,在国内的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领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机器嗅觉、无人机控制等方向已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
研究所主要研究面向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主攻方向为智能自主系统感知与认知、面向复杂环境的智能自主系统导航与先进控制、意念控制及脑机接口等。从事的具体研究内容涉及自主机器人导航与控制、非线性控制、无人机系统制导与飞行控制、机器嗅觉、意念控制、脑控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与仿生视觉、移动传感器网络与超声编码等。
该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
1. 自主机器人感知、导航与控制
该方向以移动机器人作为研究平台,侧重于运动状态下的机器人感知、环境建模、状态估计、导航和控制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
2. 机器嗅觉
主动嗅觉(气味烟羽跟踪、气味源定位、烟羽建模等)与被动嗅觉(气体传感器阵列设计、气味/气体识别方法);
3. 超声编码
超声编码激励方法、编码超声在工业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4. 移动传感器网络
移动节点定位、区域覆盖、分布式估计。
实验室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主要从事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家用机器人、新型打印显示设备等研发与产业化。实验室聘任美国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科学家朱松纯为名誉主任,营造一个开放式、自由科研环境。实验室坚持服务于产业化的长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经费充足。实验室目前有固定研究教师7人、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另聘有软硬件工程师30余人。实验室每年招收硕士生人数约15人、博士生人数1~3人。
主要研究项目有:
移动机器人组
研究内容:视觉测距模块、室内定位与导航、2D/3D SLAM与地图技术等
人机交互组
研究内容:视觉跟踪、特种物体识别、视觉艺术、虚拟/增强现实等
智能系统组
研究内容:机器人仿真、离散事件仿真、复杂系统模型、智能化行业信息化等
人工智能组
研究内容:计算光谱成像、简约图理论、分数域傅立叶变换等
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春,其前身是由卢桂章教授等创立于1985年的“人工智能与控制理论研究室”。1990年10月被国家科委评定为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点开放实验室”,1999年8月又被科技部863计划确定成为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主要德尔研究室包括:医疗机器人实验室、欠驱动系统实验室、微纳系统控制实验室、移动与飞行机器人实验室、微纳加工实验室、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实验室、微纳定位与3D打印实验室、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室、野外与空中机器人实验室、服务机器人实验室、仿生机器人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可穿戴生物监测系统实验室、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