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有一座千年古村,还和杨东明有关
虞小勋
上图,是一张从北斗卫星地图中下载的一张虞城县大杨集镇杨集村的鸟瞰图。在汉语字典里,但凡今天称为“堌”的地方,都曾是临水的高地。从虞城县档案局查阅乾隆年间《虞城县志》记载:古虞城(利民)周围一片汪洋。该县志“山川地理”篇目中记载:虞城有三山:“大岗、柱岗和稍岗。其中柱岗为“县东35里”,稍岗即为今天的稍岗镇。而其中提到的柱岗与菩萨堌(杨集村的旧名)、安乐寺(杨集村南)均为“县东35里”。可见,明、清之前,柱岗实为今天的大杨集村。其上有寺,寺供菩萨,亦称“菩萨堌”。地势中间高周围低,中间高的地方叫“隅头顶”(这种叫法与商丘市许多千年古镇一致。)菩萨堌上现有近600年古槐一棵,树干中空但仍郁郁葱葱,2007年经市古树鉴定部门通过木质碳14测定,树龄在500年以上。大杨集村为千年古村基本属实。明弘治年间,黄河泛滥,虞城古纶城数度被淹。弘治九年(1496)虞城由古纶城迁至新城。万历年间,杨东明时任刑部右侍郎(死后始被追授为刑部尚书),与统兵招讨范志完、兵部右侍郎范良彥等,对利民古虞城进行重修(1530年左右)。当时,杨东明父母老迈,其又恐朝政日下,民愤四起。于重修老城之际,频频于城头东望,东有菩萨堌,因供奉菩萨,四面环水,交通便利,又有便道直通虞城(现有杨集旧街往西道路直通利民南关),必为风水宝地,让双亲在此安享晚年乃上乘之选。萌生让双亲东去之意。意已决,遂以古城建制,打造菩萨堌,除街中道路按虞城街道建制“错半街”之外(东头与西头错半街,大南头与大北头错半街,小南头与小北头错半街。一旦发生战争,跑在前面的可有效躲避来自后方的袭击)。东、西、南、北各建一处大殿。其中北为一庭院式庙宇,为杨氏父母参拜菩萨、漫步游乐之所。整个小村,正中最高,建有望村楼,俯瞰可望全村。另六条大街相互错半,四周建有护村河,东西南北四处出口均建有楼门(解放前仍有门,已称为寨门),东部稍长,从空中望去,整个小村成为圆形,与古虞城相配一方一圆。又恰如一只神龟昂首东方,盼望双亲久居此神龟宝地,福寿延年。经走访近80岁的前任支部书记张洪战和其他上年纪的村民,均称小时候仍可见大北头有着高大的庙台。后逢文革,庙台被拆除。四周楼门之下,为厚厚的寨墙(寨墙已是解放前的称呼)。据现在70岁以上老人们回忆,当时寨墙为本地黄土质,一丈多高,宽可行马车。旧村周围,还建有“护村河”,现在印迹清晰清晰可见。杨东明父母老迈,常患眼疾,一日梦中遇一白发老翁,言可于村西植一黑槐,取其豆籽,配合汤药,可治。时黄河泛滥,平原数度被淹,居民流离失所,焉有此树?彼时政府为发展民生,开始大量迁民。三口留一、五口留二,各家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下,一根绳索拴起十数人。各家骨肉分离,有谢氏一家五口,二三相分,兄弟分别无以相赠,只好以大槐树籽为礼赠于手中:“无论迁往何方,勿忘洪洞大槐树下。”一绳拴十余人,一路颠沛流离,后有官役怒吼,前方道路迷茫。如有撒尿拉屎,一律把绳子从手上解开方可。故直至今日称此事为“解手”。此后,杨东明忙于政务,菩萨堌除双亲之外,均由杨家后人在此管理。广耕田地,村人多数为杨家佃农(前任书记张洪战复述前辈口传)。谢氏兄弟迁来后,不忘亲人嘱咐,把槐籽植于草屋之前空地之中。槐树慢慢长大,所结槐子不光治好了杨东明母亲的眼睛,也让全村人得到受益,慢慢地,人们把菩萨堌改成了“杨集”。那棵槐树,同村上其他的树一样,也慢慢长大,500余年里,一直蒙荫着古村黎民,见证着古村岁月变迁。
村中大街街景,从一条街看过去,总是错半街
大明古槐
虞见:图说您遇见的虞城
用照片讲述故事,用图片展示精彩。用相机和手机记录真实。一个片断,一段过往,一个回忆,所有精彩的瞬间,让我们的记忆更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动人的故事,增加了美丽的片断。让我们一起拿起相机和手机,来记录虞城的变迁,来记录你我他的故事,来记录那些遗失的美好……,请到订阅号里找到【虞见】,浏览转发新的图片。草根平台,有你精彩:你来拍,我来发。
投稿要求:
专题组照:标题+单位+姓名+200字说明词+6—10张图片(每张照片下附说明词)。
单幅照片:标题+单位+姓名+拍摄时间+地点+一句话说明。
投稿微信:yujian476300(建议微信投稿,方便沟通)
投稿信箱:yujian0370@126.com
咨询电话:0370-3122688
投稿说明:微信投稿,直接以聊天形式发至微信号yujian476300即可(微信发图片时请勾选“原图”)。入选稿件按顺序推送。
重要说明:本公众号发布的文图作品均属原创,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公众平台有权追究侵犯原创权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