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深情在这寡情寡义的世界
我呼吸的空气已经只是一息;
吸气,呼气.灵魂,心灵,
如果不是有翅膀有才能的神明,
都要在空气和精神的亮光中透明
供给我以空气和亮光,赐予我以
艰难的世界上艰难的生活。
我都接受,是的。我与你们一起呼吸。
----纪廉 (西班牙)
温暖深情在这寡情寡义的世界
▷菩提之恶花
1
布鲁克林也算是美国移民文化的翘楚了,虽然它只是纽约州纽约市五大区之一,却是人口密集最多种族最全的一区,几乎涵盖了颜色深浅不一的人群,像历次的美国大选,包括昨天希拉里特朗普进行的首场总统选举辩论秀,除了提到中国,都会提到布鲁克林,大意差不多,恭维其为杰出人士和诺贝尔奖主的摇篮。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保罗·奥斯特200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值颇有争议的伊拉克战争,回溯至今,军事化的目的终究还是价值观的不同,保罗·奥斯特同样情绪低落,百思不得其解,聪明人都知道,“小心一点,这是一个圈套”,前赴后继多是套路谙熟的聪明人。
比利·怀特说,“当你感到自己开心地仿佛站在世界之巅的时候,你就应该写一出悲剧,而当你感到情绪黑暗低沉的时候,就应该写喜剧。”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小说的开始就如此写到,显而易见最难忘的仍是自己神秘富有生气的活着。常常在猎奇的阅览中嗜睡过去,那些情节虽心向往之,并无震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麻木,除了对可能到来未知的期冀,也无他了。
窃以为,最牛掰的作家是让阅读者在作家信马由缰的文字里,窥见阅读者自己,自己的疑问,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影子,说是灵魂的交流,抑或文字本身就附有灵性,不然不会读着读着,某段的感触,穿过时空突然像子弹打中,冥冥里,对着镜子,书里书外倾听都会泪流满面,在欲盖弥彰的错位人生与文字偶遇了。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小说中两个失意的男人都选择了布鲁克林止痛疗伤,心灵救赎之后重新开始也说不定。第一次在手机里读电子书的时候,不到三分之一,觉得还是纸质的能获得某种启发,已经等不及物流的回归,只好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彼时我无聊之至,不动声色地陪着保罗·奥斯特的啰哩啰嗦,当一个人生活不幸麻木,或许用这样的故事,臆想别一世界人们的悲苦,过山车式的小说结束,自己的那点破事基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了,用力一点生活,“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的。”
2
在这样一个物质攒动的世界,绝对的淳和污浊不堪的污皆不会长久。并不是小说落入三流的俗套,而是书外的我们本就末流,所遇事情喜忧参半,《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即将以喜剧结束,9·11发生了,带给人类的警示,今天意犹未尽,旋即发生的美伊战争至今乱局纷呈,普通人仍是这悲剧中的悲剧。
一度几乎以读村上的速度,翻阅了保罗·奥斯特国内出完的版本,英语阅读太差,在别人嚼过的甘蔗里汲取,从最初的快感,渐入佳境,四、五本之后,瞥见了生活的宿命,自然也看透了保罗·奥斯特的路数。所以爱情相看两不厌,审美疲劳的腻歪了,人和书都束之高阁了。
不过若是初读,保罗·奥斯特的那本《末世之城》是不错的选择,作家以为“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其实不过是一个女人和两个龌龊男的纠结。下面再看《偶然的音乐》和《巨兽》基本会习惯了奥斯特写作的冗长沉闷迂回,想想你首次遇见俄罗斯套娃的惊艳,多少会生出继续读的果敢。
读过村上,再在图书馆连篇累牍地借了东野圭吾,保罗·奥斯特也算上吧,就只有绕行了,他们在文艺周刊大评特评后现代主义,把奥斯特与村上搅和进去,我已经没有任何兴趣,《神谕之夜》可能是最后去杭州的高铁上翻完的,书也被丢在了二等座的座位后面。
《神谕之夜》有一个转折,男主是个作家或者编辑之类的吧,走在大街上,忽然狂风大作,高空坠物,砸中了男主前面的路人,转瞬间阴阳两隔,男主因而生出“也许我已经死了”的想法。于是,仿佛重生的男主去了机场,搭上第一班航班,说走就走,离开了这座城市。
平庸的我们只能用炽热的目光告别,与喜欢的人,与欢喜的岁月,与年轻的冲动,死亡不过是最后一次转身走开,期望死亡是别人的,转身是自己的,或者还能有转身的时间和勇气。
【油画:Hege.Elisabeth(挪威)】
- The End -
【菩提之恶花】
公众微信号:zhl172901515,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共账号
个人微信号:ahzhanghl,欢迎添加交流
纯属个人呓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微词,微下便知,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关注,读书、看电影,让我们一起在路上用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