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说说,你是如何进入涂料行业的?

俗话说“别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大多数我等普通劳苦大众,所从事的行业状况,对自已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就拿当前不同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职起薪来说吧,化工专业本科的应届生如果进入涂料行业可能平均月薪不易超过9000元,而进入IT业、金融证券业等景气行业的应届生却能轻松达到年收入20万元以上。我们不能不承认行业差距的存在,而且这个差距有时与能力无关。“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风口上的行业人士收入自然也更高。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从事化工行业的远少于从事房地产业的,也并不是因为从事化工行业的人笨和无能,乃是行业特点、景气周期等因素所导致。

不知道各位业内朋友是如何进入涂料行业的?我先说说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进这一行的。我70年代初出生于鄂西南农村,三兄弟中排行老二。父母都是识不了几个字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许是因为父亲有几个常来往的亲戚是知识分子(老师),常向他提起“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因而,当和我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们纷纷辍学拿起锄头或外出打工时,我父母坚持克服重重困难让我们三兄弟继续上学。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和理解那个时代上学的困难程度。那时可不象现在想上学就能上的。我在村小学读完五年级,参加镇统一的小升初考试却未能考上初中(村小20多人参加考试,只考上了1个,我这个平时学习成绩最好的也没能考上),这就意味着就没学可上了。但父母没有放弃希望,给我报名复读小学五年级准备次年再考。关键时刻,我父亲在镇初中教书任班主任的亲戚叫我去他班上上学(也就是利用职权走后门啦),刚开始连课本都没有发给我的,校长还时不时把我们几个走后门上学的学生叫到操场上站成一排听他训话,叫我们要么滚回家要么交100块。那时100块要卖1000多斤稻谷才换得来,相当于我家1年的收入(交完免费公粮,留下一年口粮后,余粮还没有1000斤),自然是交不起的。我厚着脸皮赖到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果我这个靠走后门上学的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至此才能继续赖在学校读完初中。也正因为此,我才没有和我的儿时伙伴们一样成为泥瓦工。

3年后面临中考,对于家境贫困的农家子弟,考上中专早日吃上商品粮是第一选择,如果继续读高中则经济负担难以承受。我中考发挥得不错,据说总分是全县第二。听从父亲的意见,报考的中专是省粮食学校和电力学校,那时这两行业可牛B了(可现在呢?电力行业尚可,国有粮站早就关门或转制了),农民交/卖粮难用电贵让人印象深刻啊。结果自然是没被录取。现在想起来那时对社会真是无知,热门学校和专业且招生人数又少的岂是单靠成绩好就能被录取的。

结果呢,我收到了并没有报考的县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能因为我艰难的求学经历,加之当时老师被摘掉“臭老九”帽子也没多久,文革余毒尚存。我对读师范当老师真心没有意愿,向父母提出想读高中考大学。父亲就骑着自行车载着我赶了几十公里路奔向县一中。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县一中有个办公室内校长和一些老师正在开会,我父亲鼓起勇气拿着我的师范录取通知书闯了进去,打断了他们的会议并说明来意,结果我就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高老师当场就说:“这个学生我要了,就到我班上来吧”。就这样我才顺利地进入高中就读。

高中三年,学习上自然是不敢懈怠。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排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之内吧。可是高考发挥失常,总分才比本科线高了几分,排到年级140名外了。也许这就是命吧。我虽心有不甘但并未选择复读。只是辜负了高老师的期望而至今心中有愧。报志愿时我再也不敢选择热门专业了,而是选择了在省内招生人数多的省属院校和不热门的化工系橡塑工程专业(毕业时改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由此造就了进入涂料行业的可能性。

94年毕业后经过双向选择,我进入了一家国有小型企业变压器厂。该厂生产互感器过程中,需要采用环氧树脂进行绝缘浇铸,厂领导认为环氧树脂属于高分子材料嘛,因而将我招了进去。但那时在朱总理治理整顿、抓大放小政策以及乡镇、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的新形势下,国营小企业运营日益艰难。我也不得不思考二次就业。记得当时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江阴这家涂料公司的招聘启事,就写了封应聘信,没多久就收到了面试通知,从此进入这家公司开始了我的涂料生涯,直至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