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

典型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

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慢性支气管炎

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是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咳嗽

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咳痰

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喘息或气急

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伴发支气管哮喘,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其他症状

急性气管炎

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尔达40℃,多2~3天退热。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及胸痛。

慢性支气管炎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继咳嗽、咳痰加重后常有哮喘样发作。老年患者常合并有肺气肿,往往气短、气促明显。

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认为与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有关,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包括部分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病人,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慢性气道阻塞及由此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肺动脉高压

我国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动脉高压患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发病率占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8%,降低肺动脉高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也能控制肺心疾病的发展。

肺心病

肺心病是“肺原性心脏病”的简称。慢性支气管炎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见原因。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肺心病缓解期,轻微活动后出现心悸、乏力、呼吸困难,严重时还有胸闷、胸痛和紫绀出现。

就医

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无需住院治疗,但高龄、存在慢性心肺基础疾病等患者,在急性期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则需住院接受呼吸支持和氧疗。

就医指征
  • 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 老年、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以及存在慢性疾病、肿瘤的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到呼吸内科就诊,若是儿童患病可到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

  • 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

  • 以前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需要何种手段可能缓解?

  • 是否有吸烟史?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以前是否进行过相关治疗?

需要做的检查

血细胞分析

细菌感染时偶可岀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细菌学检测

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或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和杯状细胞。

呼吸功能检查

早期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FVC)<0.70提示已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X线检查

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

诊断标准

急性气管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毒和细菌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慢性支气管炎

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可以引起类似症状的慢性疾病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

部分哮喘患者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灰尘、油烟、冷空气等容易诱发咳嗽,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疾病史。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临床症状类似,X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纹理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多阴性,临床上容易误诊。诱导痰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增加可以诊断。

支气管肺癌

多数有数年吸烟史,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或过去有咳嗽史,近期咳嗽性质发生改变,常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反复同一部位的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未能完全消退。痰脱落细胞学、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流行病史、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正常,通过辅助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

支气管炎患者应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的吸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大概在1~2周左右,严重者视病情而定。
一般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咳必清)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选用盐酸氨漠索、溴己新(必嗽平)、桃金娘油化痰,也可雾化祛痰。较常用的为兼顾止咳和化痰的复方甘草合剂,也可选用其他中成药止咳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日受体激动剂、胆碱能阻滞剂等。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

抗生素治疗

仅在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一般咳嗽10天以上,细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鲍特菌等感染的概率较大。可首选新大环内酯类或青霉素类药物,亦可选用头抱菌素类或喳诺酮类等药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服用阿奇霉素5天,克拉霉素7天或红霉素14天。多数病人口服抗生素即可,症状较重者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少数病人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指导用药。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但经保守治疗无效,喉梗阻仍无缓解或明显减轻则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术。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扶正补虚,祛邪止咳,标本兼顾。痰湿蕴肺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痰热阻肺治宜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可应用中成药如复方紫花杜鹃片、杏苏止咳糖浆、咳嗽痰喘丸等治疗支气管炎。

其他治疗

运动疗法

坚持呼吸操锻炼、太极拳等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膈肌功能,提高肺活量和机体抗病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增强免疫力

慢支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特别是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造成急性发作,故在临床缓解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预防急性感染至关重要。常用药物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针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流感疫苗,可减低由肺炎链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频率等。另一类是非特异性全身免疫调节剂。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常用37℃生理盐水对支原体感染所产生的炎症因子、上皮细胞坏死物质进行冲洗,能够有效治疗支气管炎,帮助患儿肺部炎症尽快吸收。

预后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体质弱者可迁延不愈,应引起足够重视。而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控制,不影响工作、学习,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

能否治愈
  •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可治愈,少数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 慢性支气管炎部分可控制,部分可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能活多久
  •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可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

  • 慢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降低生活质量,减少自然寿命。

复诊

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时,没有明显的发作现象,一般不需要复查。

饮食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对于一些不利于康复的食物,支气管炎患者应该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隐患。

饮食调理
  •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西红柿、小白莱、韭莱、山楂、猕猴桃及柠檬等。

  • 忌吃辛辣、油腻食物,忌吃冷、硬食物。

  • 宜吃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等,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护理

支气管炎患者注意呼吸道的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经常变换体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如果有发热超过38.5℃,要给予退热处理,维持原有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日常护理

适当运动

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尤其对于处在康复期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需注意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就要多加注意。一般来说,一些对呼吸系统锻炼有所帮助的有氧运动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首选,比如散步或原地慢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吸烟习惯的人必须戒烟。吸烟不但是引发支气管炎的直接原因,而且也是使病情反复的罪魁祸首。因此,要保证病情不至于反复必须摒弃这一不良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不但能使人精力充沛,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病情的复发。

心理护理

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慢性支气管炎虽然令人痛苦,但患者更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在保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后,大可放宽心,不要让疾病成为负担,因为精神压力大也是病情反复的一大原因。

病情监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变化及身体不适等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应及时复诊。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在急性发作期不可剧烈运动,同时不去粉尘大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换气,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预防措施
  • 增强体质、积极锻炼,避免劳累,防止感冒。

  • 戒烟,保持良好的作息,健康饮食。

  • 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 清除鼻、咽、喉等部位的病灶。

  • 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呼吸系统疾病.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3]林琳.慢性支气管炎[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