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改革=花钱消费么?
第【366】篇原创
面向业务一线 | 深耕保险金融
政治局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
前些年,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位中国老奶奶,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位美国老奶奶,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货款,已经在房子里面住了30年。故事的启示是: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而中国人天生爱储蓄。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GDP总量差距越来越小,两国的“老奶奶”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小,消费者都希望先买房,后还贷,住房按揭贷款也越来越常见。但是“提振内需”依旧是中国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消费问题上,中国消费者很少“大手大脚”。
12月11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扩大消费又一次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
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业内分析,“扩内需”的重心将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明年在扩大传统消费、促进新兴消费、发展公共消费方面还会有诸多举措,在增加有效投资促进新基建项目上会有更大力度。
消费疲软原因何在
消费疲软的根源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没钱消费,或者说是预期未来没钱消费所以现在也不消费。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刚性支出过高,住房、医疗和养老的成本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那么其他非刚性的消费就会被挤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A.H.)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而且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
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也就是说,在健康、养老、教育等基本需求没有满足的时候,购买奢侈品等扩大消费等实现自我的需求是人不会去考虑的。
提高消费能力,不仅仅是提高收入
当前,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但消费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依靠国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一种是提高收入水平,另一种是缩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业、调整税收制度、提高国民福利、完善社会保障等。通过减轻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可以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
国民保障水平的提升也会提高消费能力。降低刚性支出在于降低医疗、养老成本,如果人们的相关疑虑被打消了,自然就会提高消费水平。
2020年接近尾声,全世界各个国家并未完全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展望2021年,国内经济的复苏有赖于全球经济总体回暖,而这种回暖并不确定,经济长期萧条,国民收入增长停滞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为了扩大消费,我需要做什么呢?先消费必须消费的商品,再选择性消费非刚需产品。只有养老、医疗等问题得到解决,人才会有“底气”迎接“消费主义”和“买买买”的考验。当健康和养老保障没有满足就掉入“买买买”的消费主义陷阱的人,需求侧改革也就类似于竭泽而渔,透支了当前的消费而没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