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何以彪炳千古?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苏轼书法的真谛!
苏轼的书法,宗法晋唐,初学王羲之《兰亭序》得潇洒婉润之姿,中年后兴致所至,改学颜真卿,书风趋向工稳深沉,雄放深厚,晚年再法李北海笔意而自创一格。他的书法艺术的特色,正如其词风一样,旷达率意,豪放不羁,恣肆中见质朴,飘逸中存含蓄,动静相映工拙天成,时采夺乎十华,光绚五珏,时六鳌以负戴万马驰骋,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意象于形骸之外。
以苏轼传世墨迹看,虽尺缣片纸,亦常浸窥于晋唐,其于古法,烂熟于胸,犹如庖丁解牛郢人运斤,于疏密正欹,浓淡枯荣之间,时存晋唐鸿泥。他的这种建立在古人肩上而形成的艺术风范,常使后人而难及。
苏轼的书法作品,传世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黄州寒食诗》。此书笔法雄畅,行气错落,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足以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相媲美。
从“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开卷几行写得比较严谨,而从“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之后,简直进入了心手相忘的神化境界,写得热情奔放,激情横溢,真如风狂雨骤,惊涛骇浪,直奔腕底。“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每一字,每一行的结体倾斜,变幻莫测,有的笔画紧密,有的笔画疏放,相互之间,倚侧呼应,浑然一体,恍惚在我们眼前展现出“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的视觉印象。
罗丹曾经说过:“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千变万化,节奏的轻重缓急,都随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起伏跌宕,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进发出来的激情,而不是任何技巧的卖弄。
这正如康德所说:“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时才显得其美。”由此可知,书法美的最高追求不在于它的形式美,而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在的理念的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对唐代王维诗画艺术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他自身艺术修养的集中表现。黄庭坚曾评苏东坡的这件作品,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可谓推崇备至。
此外,如他的《洞庭春色赋》《新岁展庆帖》《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等等,无不写得纵横自如,意气风发,一种飘逸、潇洒不群的艺术氛围,令人想见其超脱,放达的人格修养。综上所述,苏东坡的书法重于传统,法度森严,一丝不苟,用笔挺劲厚重,意趣天然,一片生机,书体腴润飘逸,圆满秀丽,用墨浓重,体态丰美,笔势凌空,如长江大河的波涛,滚滚而来。
没有精深的文学修养,没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广泛的艺术实践,没有“大江东去”般非凡的气度,无疑是不可能达到这种让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的。在探究这位伟大书法家的艺术奥秘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书即是人,人即是书。割裂他的书法与其他艺术成就的渊源血脉,就很难探得这位伟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