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杰:南宫李刚己的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上)

李刚己(1873-1914),字刚己,直隶南宫人。家世代以儒为业。他天资聪颖,年十三四学作八股文,已能度越侪辈。桐城吴汝纶为冀州知州,看到他的文章,非常欣赏,列入优等。并让李刚己跟随范当世、贺涛在冀州信都书院学习诗古文。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李刚己往从受教。他在莲池书院读书前后近十年,才学并进。李鸿章认为“此人材器闳远,异日当为吾辈事业。”光绪甲午(1894)成进士,用为山西知县,历任灵丘、繁峙、五台、静乐等县。辛亥革命爆发,至大同,兼署知府。民国三年,受聘于保定高等师范国文部教席。李刚己古文受吴汝纶、贺涛指授;诗歌得到范当世真传,与吴闿生等人唱和交游,是近代诗坛“河北派”诗人群体的健将,与于光宣诗坛主流。吴闿生《吴门弟子集》、《晚清四十家诗抄》收他的诗歌甚多,将他视为莲池学派诗学的重要人物。然入仕以后,为宦计所困,诗文既不多作,又不自爱惜,散佚颇多。其子李葆光搜罗其遗文,成《李刚己先生遗集》五卷,民国六年七月刊于北京。

一、绍述桐城文统,拓展莲池学派文学新境界李刚己诗文散佚颇多,遗集所收十不余一,依据这些作品自然无法窥见他文学创作的规模。又因李刚己享年不永,去世时不及中寿,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因生命凋谢戛然而止,其诗文造诣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就无法预知了。然尝一脔而知鼎味,就其遗集做一番以意逆志的考述,或许也能从吉光片羽中窥见他的真正的才情和学问。光绪庚子之乱,张裕钊、吴汝纶等桐城古文家苦心经营的斯文重地——莲池书院毁于战火。吴汝纶等人痛心不已,请人作《莲池毁后图》以志痛悼之意,并嘱莲池同仁、弟子题诗。李刚己诗曰:“亭废留遗址,池枯减旧痕。沉沉冰雪底,蒲藕自传根。”战火可以毁掉莲池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斯文的种子却早已深埋士子们的心中,犹如冰雪之下,凝藏生机于根茎的蒲藕一样,春回自能荣发。“莲池学派”自张裕钊始,均以绍述桐城古文所传承的斯文之道为己任。他们以义理为轨辙,以辞章为风骨,以考据为筌蹄,通权达变,经纶人生与时务。在晚清内忧外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积极拓展文人因应世变的精神世界和事功格局。受政治立场和文化学养所限,他们并未总体上超出“中体西用”的时代思潮。但他们坚持护守中华文化之根,融通中西以植新生的文化改良路径,在一些具体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改良主义和狂飙突进的革命之间,形成了引导与制衡,纠缠与矛盾,挣扎与叛离,反思与回归的内在发展逻辑。对我们揭示和反思我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历史真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刚己作为直接参与这一文化进程的当事人,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这源于他世代业儒的家庭文化氛围,更与他受业吴汝纶、范当世、贺涛门下,涵濡斯文之道、桐城义法密切相关。李刚己对三位恩师有很深的拳拳之意、感戴之情。《冀州宅中》诗谓吴、范二人“高山屹相并,举世所瞻依。品谊当天出,文章极古稀。”对吴汝纶、范当世的德行与文章推崇至深。《怀武强贺先生》诗曰:“先生于世如维斗,贱子尝从问歧路。”充分肯定了贺涛继张裕钊、吴汝纶之后,以古文号召斯文的文化地位,及对其学术的引领之功。李刚己对莲池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张裕钊也有怀有深挚的感情。张裕钊辞莲池书院讲席之后,曾到湖北的襄阳书院继任讲席有年,后由其公子迎养关中,直到逝世。李刚己《怀濂亭先生关中》诗曰:“斯文百代发雄光,旧六渊源到此长。晚抱遗经向函谷,世留绝学嗣湘乡。好贤六一今无继,受业三千已半亡。耆旧如公几人在,栖迟零落为时伤。”此诗意思、句法虽嫌平淡,但对张裕钊嗣响曾国藩,肩荷斯文的学行和造诣是非常敬仰的。此诗怀人的同时,镌刻着深深的道统斯文之忧,两条感情线索一明一暗,交相映衬,读来一唱三叹;令人对张裕钊的人生遭际,道统斯文系于苞桑、不绝如缕的传承之路唏嘘不已。当张裕钊在关中遽归道山之时,李刚己《哭濂亭先生》诗曰:“中兴耆旧今谁在,盖世文章只等闲”,此句与上诗忧怀老成,慨叹斯文难继的主旨相同,却多了一层无奈与哀伤。

尚友古人,慨慕豪杰,倾情知己是莲池学派诸家建构起来的共同文化心理。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古圣先贤,用嘉言懿行演绎斯文在兹的文化担当和自信,是后世文人循轨辙以入道的里程碑。“尚友古人”即强调与古圣先贤在文化生命精神上的沟通与冥契。张裕钊《送刘殿埙序》曰:前吾之世,千百载之遥,杂然而生,蠢然而食且息者,不知其几也。并吾之世,四海九州岛岛岛之广,杂然而生,蠢然而食且息者,不知其几也。而有人焉,固亦杂然而生,蠢然而食且息于其问,而独杰然出于群焉。生而食且息者之伦,若是者殆千万,不知其几之人。乃时得一人,而天之特命于是,以为凡为人者之先而厚之,若极其至也。虽然,天既独厚是而生之,而命之,至其卒之所就,则其数固亦与天相权,而终视视其人之所命诸志,以承乎天者之至不至。盖能至者,又十而时时二一耳,岂不谓难哉。《赠查生燕绪序》又曰:《诗》、《书》问学之业,道与志通,而气机密应于其间,莫或知其所以然。虽万里之外,殊邻绝域,邈不相接之区,而常一旦猝然其忽合。故夫君子之相与,冥契于其心也,亦惟其道之合焉。”时空的间断与区隔无法阻遏君子志意与大道的沟通,也不能阻挡同道知己同气相求,同声想和,在德业文章上砥砺切磋。然促进文人与时贤君子、古圣先贤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沟通、交流,以冥契大道的根本动力,要有一种豪杰的精神品质。张裕钊《重刊毛诗古音考序》中说:“夫惟特立之君子高蹈远览,不与时俗贸迁,独为绝学于举世不为之日,深造自得,而卓然不谬于古人,夫然后独立于百世而不可磨灭。孟子所以称‘豪杰之士’者,此也。”他在其诗文中将这种豪杰的精神品质归纳为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自得无外的人生旨趣。张裕钊文章事业上崇尚独立和自得的旨趣,通过尚友古人、倾心知己得到证悟和提升。这种人生体验和文化心理,也作为莲池学派的心法,在莲池弟子中代代相传。其核心是对古文所代表的斯文之道的尊崇,而外化为以莲池诸大家、桐城派古文家上接斯文的文统叙述。李刚己《汪星次墓表》曰:丙戌丁亥间,刚己初游吴先生之门。先生方倾纳四方豪俊,一时幕府宾客僚佐之盛冠于畿辅。如通州范先生、武强贺先生、新城王晋卿之徒,皆天下闳才硕学,先后来吾州。其余材辨明敏之士,尤不可胜数……是时,先生牧冀已数年,化洽政成,上下和乐。暇则日率诸君子驰骋文词,留连觞酌,往往穷日夜不倦。刚己于时,年虽少,幸得追陪左右。尝私以谓自古贤人君子身殁向千载,后之人读其遗文,经其生平宦游之地,犹或慨慕叹息,想见其交游之乐,以为不可常得。而吾冀以区区一州,贤才萃聚之盛,至于如此,诚可谓天下之至幸。张裕钊、吴汝纶诗文中常追忆在曾国藩幕府中与诸文人的交游之乐。李刚己以相同的笔调和情感追怀其在吴汝纶幕府中的快乐生活。此“乐”是文人们生命旅途中的精神依归和信仰,是他们以“即世间又超世间”的情感为根源、为基础建立的文化精神。其间潜隐着知己同道间铿锵谐鸣的生命旨趣,凝聚着他们慷慨自得、弘道济民的理想和情怀。这无疑是莲池学派以斯文号召起来的文人生命协奏曲。其《冀州宅中》诗曰:“道欲探精奥,情真似渴饥。穷年恒兀兀,入室庶几几”,叙写在吴、范门下游从问道的情形和心态。《上范先生兼简子城兄》:“花香能醉枝头蝶,蝶亦绕枝不忍飞。有鸟啼呼下空阔,向花深处恋晴晖。”以蝴蝶依恋花丛,小鸟依偎晴晖暗喻对范当世的敬仰与爱戴。范当世评曰:“忠厚之至,可与言三百篇矣。”《怀魏征甫》前半部分追忆少年交游之乐,后半部分叙述入世以来的艰辛;最后以勉励之语结束曰:“历境诚难凭,定志谁能枉,学道如治军,成败要自强。”以“悦志”之旨,激荡同道的斯文自觉,描画生命的归趣。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论,儒家的“悦志”充满了悲剧精神,“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悲苦艰辛、经营惨淡、精神负担便更沉重于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从李刚己的诗文来看,尽管他自认有幸进入吴汝纶、范当世、贺涛之门,并与刘乃晟、孟君燕、吴闿生等才俊唱和往还,但植于内心的忧道意识、个人理想在现实中展开时所遭遇的压抑和扭曲、晚清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都在李刚己心灵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使他的诗文涂上了一层深深的悲慨与沉郁。他哀晚清时势曰:“士气衰微两百秋,至今贻祸遍神州。那知木腐虫犹蠹,直到堂焚燕不忧。顿觉长吟瘖万马,会看游刃解千牛。汉家将相多猜忌,终古长沙恨未休。”(《赠丹阶》)慨叹文人命舛,难以施展抱负与才华则曰:“王本好竽公不艺,女能倾国世无媒,”(《赠济生》)“身世几穷鼯五技,文章空秃兔千毫。”“鸾凤故合凌千仞,驽骥谁知混一槽。”(《赠汉卿同年》)多是愤激讥刺之言。感慨心中的文化圣地莲池书院旧游凋零:“岂惟人事等浮沤,乱后莲池异旧游。无限楼台地尽,寒藤枯木自鏖秋。”而《登城有感》诗则可视为千古文人悲剧精神的缩影。其诗曰:“惨淡云天度雁行,登高望远意茫茫。六龙不返时将暮,七圣皆迷路已荒。饰艺谁知成莽祸,著书迳欲续迁藏。别生离死知交尽,独立风尘只自伤。”

李刚己个性廉直,入仕之后不善逢迎。好友吴闿生曰:先公重其才,期以大用,嘱停廷试三年,冀工楷法入翰林。已而,卒以知县发山西。山西巡抚胡聘之与先公同年,将之任,过先公莲池,问晋吏贤者。先公举刚己及安文澜以告。胡公至晋,遣藩司到门候问,致殷勤。刚己殊不措意。胡公还,语先公曰:“公所言李生,迂儒也。吾遣藩司先礼,竟不报。”先公以诫刚己,刚己竟不知也。先公与人言,尝述以为笑,恨其不达世故。李刚己也在家书中说:“吾平生与人寡合。独吴、范二先生及杜、陈二公其信爱之深,往往出于意计之外。”但他却独能造次、颠沛必于斯文,其《病卧》诗曰:“病卧无来客,萧斋只独吟。山岚经雨合,庭莽入秋深。寸廪终何有,尘羁忽至今。愁来披蠹简,时见不传心。”故而,李刚己于莲池门庭感情之笃、进道之猛常常突过诸人。民国二年,李刚己辞官东归,于秋月间至京访吴闿生,即索录其《左传》评点。贺葆真日记中载吴闿生口述曰:“现李刚己来京,索余所为《左传》评点甚急,因速为录副,坐余于旁,仍自录写。”李刚己为文之精勤专注,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晚清民国之际,斯文道丧,天下横流,整个国家容不下一张书桌。更何况当时激进的文化潮流下,从事古文的创作与研讨,就更显得扞格难通了。因此吴闿生当即以诗劝慰曰:“高文盛世尚沉埋,况复诗书剩劫灰。倒地狂澜谁与问,燕天高焰子何来?蜉蝣自了终朝计,培塿宁容拄厦才。且共儃徊观变态,苍茫莫更起遐哀。”(《喜刚己到京漫成》)然而,道理虽如此,时势也难为,却总也无法澌灭传统文人如李刚己等以斯文建构起来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即是他们寄寓生命的精神家园,又是他们籍以觉世牖民、成就事功的生命动力之源。二、才学并驶,清刚雄深姚永慨谓北方文学自贺涛之后,惟刚己能张之。李刚己学殖深厚,又极具才气,其诗古文才学并驶,形成了雄肆淋漓、宛转有法的艺术风格。赵衡论其“为文章,肘尺指寸,屈信由心,动以序合,而精耀光焕。顾炫失视,来挟山流。往洄海立,一气旋荡。殖落万有,反侧上下。”试以《读〈汉书·张禹传〉书后》为例。层次文意层次一层灾异禨祥之学流行两汉,风会所趋,贤者不能振拔。然迂谬乖违,不可究诘。一、 叙灾异禨祥之学自周末至汉初的发展二、汉代学士陷溺其荒诞,多不能自振于俗三、班固以灾异禨祥之学入史,亦同俗说二层张禹斥灾异之说,以正论事成帝,其人自有可取之处一、张禹斥灾异,以经言正论事成帝,有迈俗之风二、正反立论,驳斥以灾异谏戒帝王防其纵恣的观点三、张禹非不信灾异,其以经论谏成帝,乃惧因言贾祸三层灾异禨祥之学对西汉政权的崩溃起到催化、助推作用。一、汉元、成之时上下奢靡,政刚驰废,然太平盛世,人情偷怠。儒者多以学猎取功名,以灾异耸动帝听求治者少。二、王莽将篡之时,陋儒言灾异已晚,况又有一般造符命,以助成之儒者。四层文人学士学术需自立一、帝王应以制度、权术备内外之患二、矫饰经术,靡靡无自立之志的文人学士,亦可为虑此文为书后体,书后一体为序之变,乃一文之后的题记,自宋代才发展成熟起来。此体与跋近似,然颇有不同,“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跋则不烦抽引,言可自恣,体更无拘。”李刚己此文针对班固《汉书·张禹传》而发。班固以史家笔法,叙述张禹在汉成帝一朝的历史功绩。认为他曲学附世,暮年又惧王氏一族势盛,当汉成帝问计时,不因灾异禨祥以讽谏,导致后来王莽篡位,西汉灭亡的历史悲剧。其文曰:禹虽家居,以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永始、元延之间,日食地震尤数,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上惧变异数见,意颇然之,未有以明见,乃车驾至禹第,辟避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平,恐为所怨,禹则谓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或为诸侯相杀,或夷狄侵中国。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后曲阳侯根及诸王子弟闻知禹言,皆喜说,遂亲就禹。[13]李刚己文并未如其他人欲为张禹翻案,而是就张禹侧媚王氏家族,畅论灾异之无稽。其文分四个层次,每一层次又多有正反曲折。篇制虽小,却有千回百转之势。此文从汉以来的阴阳谶纬之学入手,以学术的兴衰得失反思社会政治的变迁,胸次深沉旷远,识度不凡。其他文章如《合肥相国八十寿序》历叙李鸿章的功绩时,在文中嵌入一段论述:“汉以降所谓制驭戎夷之策,其上者不过斥逐之,其次不过羁縻之,自余覆军杀将,举天下之力而困于一隅者,不可胜数也。”史识颖发,鞭辟入里。又《再书万石张叔传后》曰:“吾观于古今得失之变,或直行而无害,或避祸而误蹈,斯二者类不能自主。……自三代之衰,君臣之际何其难也。英伟奇逸之士,既不能合意旨而得荣宠,而士之善于阿谀者又用焉而不足知天下之变。知焉而不敢言人主之失。以至于祸患纷起,上下俱困,卒相顾而无可如何。此诚天下之所至苦者也。而民之生于是时,愈可哀矣。”吴汝纶评曰:“议论笔力皆已脱弃凡近,骎骎入古。”此段文字将文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深悟古今君臣之道与兴衰之理。曲终以天下、民生为念,正是李刚己生当末世,心中深系家国荣辱、天下兴亡的儒者之思。

李刚己“得诗法于范通州,清刚健举,则又从涪翁直溯杜韩者也。”吴闿生曰:“刚己即从范先生受学,又久事先公,才气雄伟,涵弘迤演,益以光大,同时侪辈莫之能及。”论者谓李刚己是桐城诗学北传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吴闿生认为李刚己诗歌清刚雄深,其《读刚己诗敬题其后》曰:“三峡鼍龙挟浪来,极天冥晦鬬风雷。惊疑几欲帏中避,叹诧焉知纸上裁。近世颓靡无此诣,少年腾达遽须哀。病余精力多珍重,塞上重关已洞开。”其诗歌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固因其性情才气所致。而犹可重者乃是他因学养所充而形成的独特人格精神。《春日杂咏》曰:“过眼秾华次第残,自擎勺水种秋兰。只今寂寞无人赏。看尓孤芳入岁寒。”透过此诗的层层比喻,一位自得独立的文人形象屹立在我们眼前。他有穿越寒暑而不变的清静之心,有灌溉斯文,守护如一的恒兀之志,也有笑看繁华的自得独立的雅趣。这种人格精神正是莲池学派文人相传的心法,也是他们赖以修己成人的精神原力。其中融汇了儒者悦志不移的胸次,文人清旷骚雅的趣味,豪侠豪迈蹈厉的奇气。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曰:“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即今日士林,亦多刚而不摇,质而好义,犹有豪侠之遗。才质本于士风,殆不诬与?”就豪侠之气而言,恐怕受燕赵地方文化风习的鼓舞。其《怀魏征甫》诗曰:“学道如治军,成败要自强。一旅尚可兴,三北何足创。要及沛公帝,无为苻坚丧。我欲观融行,君当陈韅鞅”气体沉雄,颇有燕赵慷慨之气。论者谓李刚己诗歌“辞气驱迈”,当与此豪侠气质有密切关系。然从诗法来讲,当指其诗歌以古文为诗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古文的辞气层次,形成诗的气势和韵调,单笔行气,于整饰之中透出郁勃不羁之情,遂有河川下注,万里奔涌之势。如《游城北朱氏园用王荆公韵》诗曰:“园中景物无奇殊,嚣尘不到清有余。晚花向人愈媚好,老树蔽日犹扶疏。我来时当秋之季,玩花倚石连晨晡。坐无丝竹与樽酒,俯仰自足忘忧虞。城西废园郑氏旧,当时亭阁连空虚。繁华弹指百年尽,碎瓮乱石堆崎岖。盛衰反复只一瞬,风尘不返宁非愚。一丘一壑自可乐,吟眺何必山与湖。”此诗单笔行气,句调拗劲宛转,后半部分神气尽变,与前半部分若另起一意,然结束以丘壑自得之乐,意脉似断实联,气体高古沉雄。(待续)作者简介:于广杰,1982年生,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词学会理事,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词曲学研究。围绕中国文艺思想与词曲学相关问题,主持完成省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京畿学堂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

  • 张裕钊及其陵园

    张裕钊及其陵园 张裕钊,字廉卿,又字方侯,号圃孙,亦号濂亭,湖北武昌(今鄂州)人,故晚年人称武昌先生,清末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同为"曾门四弟子",是曾国藩 ...

  • 古莲花池:兼有江南之秀的北方名园

    莲池书院博物馆 金贞元年(1227年),蒙古大军攻占保州(今保定市),古莲花池的缘起,便要从保州城的风雨飘摇讲起. 枋心篆书"古莲花池"的牌楼 戏剧化的身份演变史 古莲花池起于元代 ...

  • 桐城古文“声气”之论发自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方东树等各有论述。

    陆胤 | "海内三古文家合像"与清季古文风尚日期:2020年07月24日 00:20:40 作者:本站编辑[古文于冒广生为一时所好,于林纾则是终身托命.与吴汝纶合影的这一段际遇,在 ...

  • 丁有国:神劳形瘁注释《濂亭文集》

    丁有国:神劳形瘁注释<濂亭文集> 张裕钊,是从百多年前鄂州走出去的晚清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之后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 ...

  • 莲池书院与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

    莲池书院与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 于广杰 作者简介:于广杰,河北沧州人,文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词曲学研究.整理出版<叙异斋集><李刚己集><王树楠诗集 ...

  • 这,就是保定|书院​之城(附录“书院之城保定”论文33篇)

       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积极传承创新新时代保定文化.加强保定文化标识塑造,全面打造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的文化风貌.依托"清末之冠"的莲池书院,充分挖 ...

  • 小古文100:小学生小古文100课音频跟读原文译文注释(完整版)

    前言:小学生用学文言文吗?答案是当然用,不仅用,而且要趁早!接触得早,积累得多,绝对会成为语文成绩一块得分的稳定保障. 学古诗文是要知道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但并非完全遵从他们.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

  • 贴近泥土的呼吸|话说桐城诗派

    话说桐城诗派 --"贴近泥土的呼吸"品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作者:王坤 多数人熟悉桐城文派的辉煌,却不一定知道"桐城诗派"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很多对诗词感兴趣 ...

  • 于广杰:南宫李刚己的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下)

    三.李刚己的文艺思想李刚己受时代的熏染,于西学多有领略.所以其思想较莲池前辈为新锐.他不但将二子送入西式学堂读书,任职山西时又亲自编选诗文,教授夫人读书写字.在给诸子的家书中说:汝母四五月间发愤读书作 ...

  • 曾刚彩墨山水画创作过程来了!(上)

    曾刚彩墨山水画创作过程来了!(上)

  • 蒋寅|李思涯《胡应麟文学思想研究》序

    千帆先生不给学生的博士论文作序,只有曹虹师姐的<阳湖文派研究>是个例外.我也不给自己指导的博士论文撰序.导师与有学术责任,王婆卖瓜,说甜是自夸,好坏还是由学界公断罢.思涯的博士论文不是我指 ...

  • 【李刚 李均展:鲤鱼导水汤-治肝硬化腹水】

    消化科的住院病人里有很多肝硬化腹水,嘱咐家属自制鲤鱼汤配合一起治疗效果不错.食疗虽然替代不了药物治疗,但很多时候用对了起辅助作用,用错了只会添乱,正确告诉患者及家属如何忌口,这也是大夫的职责之一. 鲤 ...

  • 李刚太七律骈句选

    惠风斋按:我本来不准备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诗联,至少不可过早发出.但是,一些诗友多次提议,督促我先期发表,以便从中窥见我的诗观诗风用以供稿参考.斟酌再三,我冒昧地拿出自己部分七律联语献丑,不胜惶憾之至. ...

  • 【西南文学•散文】李刚花/四川/美丽的山水盐泉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407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李刚花 ...

  •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的巨印

    @篆刻微刻 那年四月的杭州,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时节,美极了.这一个月我前后三度到杭州城,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竟然不觉得身处美境.因为这匆匆之中,不是开会,就是 ...

  • 李刚田:七届兰亭奖与当下书法创作

    编者按:4月14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颁奖仪式后,在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了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 ...

  • 李刚田巨印,巨印是篆刻走向展厅后的审美需要

    公众号 我刻巨印 文 / 李刚田 四月的杭州,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时节,美极了.这一个月我前后三度到杭州城,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竟然不觉得身处美境.因为这匆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