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二院孙强:40年光阴下的数千台心脏手术,热爱是底色【科室100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
还有一年,孙强就要满60岁了。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年华褪去的老年,在无数个乘光而来、踏月而归的日子里,抢救一颗颗即将停止跳动的陌生心脏,他把人生最精彩的光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医疗事业。
“没想到,拿起了手术刀就是一辈子。”孙强感慨道。17岁学医,40岁当上心血管外科的大主任,靠着自己不断摸索和学习,他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等领域成就突出,取得了患者们的普遍认可,尤其擅长做“孙氏手术”,目前已做超500例“孙氏手术”病例。
作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孙强介绍,最初科室只有一两个病人,在技术水平不断突破之下,后来稳定在每年数十例患者,今年有望达到千例。
“以前遇到复杂夹层的病人,我们技术达不到,没法治,只能无奈告诉患者另请高明,但是夹层的病人非常危险,有的甚至等不到转院就没了,非常痛心。我很欣慰,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挽救更多的夹层患者,在心外科建设上也逐步跻身上游。”孙强指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孙强)
漫漫求医路,有奋力拼搏、有怅然若失、有欣喜若狂、有无奈悲痛……最可贵的,是千翻滋味后,以钢铁一般意志坚守了下来。
意外的选择
一开始,孙强没想过学医。
70年代,大环境动荡,读书十分艰苦。孙强回忆,当时上学都是上一天停一天,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特别系统地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他放学就去找母亲所在厂里的大学生帮忙辅导。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年仅17岁的孙强也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参加高考。
“装了一些馒头咸菜就去了考场,木板搭的桌子,晚上垫一些稻草就和衣睡下,第二天接着考试。”孙强说道。通过高考,他考上了离家近的济宁医学院,在当时这是一所专科院校。好强的他本想继续复读考上更好的院校。但在家里长辈们看来,能当“医生”治病救人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在家人们的喜悦中和劝说中,孙强接受了这一选择。
进入医学院以后,孙强最深的感触是,所有人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进。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不分日夜地学习,教室里学到夜里两三点的同学准备回去休息,早起两三点学习的同学已经来了教室,不管多晚教室里永远有人在看书。
周围的环境对孙强影响很深,在医学院刻苦学了两年,第三年孙强经分配到了当时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在医院里,医术高明的医生会格外受到尊敬,抱着对前辈们的敬重和崇拜,孙强也暗暗给自己鼓劲。进医院实习时孙强才20岁,正值年轻气盛的年纪,扎实肯学又好强的性格,让他在一次次导师提问上表现突出,而导师们的褒奖给他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就这样对医学越来越感兴趣,当时给自己定目标,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孙强说道。
毕业后,孙强被分配到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时的孙强173mm的个子,体重只有100斤出头,非常削瘦,科主任劝他选择内科不要选择外科,外科太累身体底子差会扛不住。“当时我个性特别好强,我就是觉得我可以。”就这样,怀揣着满腔抱负,孙强一头扎进了心外科领域。
医学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当上了外科大夫以后,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参加手术实战。孙强让护士拿了被褥,在后勤的库房里找到一处上下铺,光秃秃的木板架子,就这样凑合着睡觉,一睡就是四年,只为了多一个参与临床手术的机会。
四年的沉淀,孙强对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精进医术,孙强报考了山东医科大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山东医科大,专攻心外科。“心外科可以说是学科里最难的,当时就想,要学就学最难的。”孙强说道,结束硕士学业后,他进入齐鲁医院,奋战到一线。
后来受恩师感召,孙强加入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2001年,原心外科主任退休,孙强凭借出色的医学水平晋升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主任。
当了主任以后,身上肩负的责任又多了一重,如何拔高科室整体医疗水平,将科室建设起来成为孙强心头大事。随后,他考医学博士,并去国内知名心血管医院阜外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技术上能处理更多的疑难杂症,此时的山大二院心外科也开始从缓慢成长到快速发展期。
1%的希望
对于患者来说,最希望听到医生说出“能治”两个字。而在那些无法下决定的时刻,需要医生的魄力和能力。
2006年,一位患有先心病的年轻小伙被送到山大二院,小伙17岁,病情非常罕见,其心脏处主动脉和肺动脉没有分开,连在一起,同时有肺动脉高压症状,严重可导致右心衰竭。在进入山大二院心外科以前,小伙曾去北京求医,但是没能取得好的治疗方案。
“这个病例十分凶险。如果不做,这么年轻的生命可能很快就没了;做了也有可能失败,非常有挑战。当时设计了好几个手术方案,直到找到了最有把握的术氏,才决定开展手术。”孙强说道。最后手术很成功,患者被顺利治愈,几年后来医院复查也非常健康,长成了帅小伙。
成为心外科医生后,经手的都是关乎病人生死的大手术,心脏类手术时长普遍6小时及以上,浴血奋战到天亮是常态。孙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连续4个晚上都是熬通宵做手术,做完最后一个病人的手术,从手术台下来以后,腿脚僵麻,手抽筋。
(孙强正在给病人开展手术)
“心外科医生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孙强感慨。
每一次站上手术台,都是一场与死神之间的博弈。在生死门面前,病人把活命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而医生要通过层层考验,才有可能拿到救命钥匙。
在山大二院,一名50来岁患有主动脉夹层的男性患者在经历手术后,血压非常低,命悬一线。经过几波医生的处理,仍然难以恢复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值,孙强接到通知后立即到了现场,看了情况以后他告诉患者家属,二次手术的风险极大,复杂程度极高,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得知结果,患者的妻子立刻跪下请求孙强救治,那一刻孙强内心十分纠结。“实际成功的希望只有百分之一不到,患者很可能没下手术台人就没了。”孙强回忆,那时已经是深夜,在家属的祈求下,孙强面色凝重地答应了家属请求,对助手说了句“准备手术”,便疾步走进了手术室。
万幸的是,这名患者在孙强及其团队的抢救下,顺利渡过了难关,身体恢复得很好。“后来我跟同行提起,他们说,你那么年轻,如果手术失败,医患关系敏感的情况下,后果不堪设想。我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患者愿意,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去救他。”孙强铿锵有力地说道。
事实上,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心外科医生一生要做数千台甚至上万台手术,可能一台手术只是众多手术中的一个。但是病人只有一次机会。”孙强说道。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每一场手术都用尽全力。
不止是“开刀匠”
人们常把心外科医生比作“开刀匠”,孙强认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心外科医生,应该是好的“内科医生”,再加一把“手术刀”。
“我们这一代应该说最早是做先心病成长起来的,20年前,各大医院心外科还是以先心病为主,后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高血压动脉硬化相关的疾病,如冠心病搭桥手术,主动脉夹层手术逐渐多了起来。”孙强介绍。
主动脉夹层是心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动脉夹层的分型为Stanford、Debakey分型。根据手术需求来划分,Stanford又分为StanfordA、StanfordB。在主动脉夹层分型中,StanfordA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旦发生,生命就会迅速进入倒计时。若非手术治疗,预后极差,48小时内病死率为 50%,1周内为70%,2周内可达90%。
目前国内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孙氏手术,即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动脉弓替换加远端支架血管置入术。较之国内外其他手术方式,孙氏手术简化了手术方式、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2013年,孙强第一次接触到了“孙氏手术”,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常谦受邀来到山大二院,用孙氏手术成功治愈了一名主动脉患者。
“以前主动脉患者来我们科室,只能让患者转院,接触孙氏手术以后,就想赶紧好好把这个技术学好,去救治更多的病人。”孙强说道。在了解孙氏手术以后,他向孙氏手术的发明人孙立忠教授学习技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好地掌握了这项技术。
接触孙氏手术7年以来,他个人完成近500例孙氏手术,治愈了大量的夹层病人。同时,他也是继孙立忠教授之后,全国范围内做孙氏手术最多的医生。
近日,孙强处理了一例非常复杂、难度极高的手术病例。这是一位有70岁高龄的患者,该患者主动脉三大分支都有明显的夹层,其右侧冠状动脉撕断、有主动脉根部瘤,马凡氏综合征病史、做过换瓣手术等。
“当时见到看完这个病人的片子后,捏了一把汗。病人情况复杂程度超出我的想象,任何单一的术氏都不能妥善解决她的问题。”孙强指出,所幸在不懈的努力下,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方案。最后,这名高龄患者被成功地救治,身体恢复得也很不错。
(孙强参加马拉松比赛)
体力和精力是心外科手术的基本保证,为了在手术台上多干上几年,救治更多的患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孙强仍坚持跑步等体育锻炼,难以想象,从去年下半年起他已经参与了16场马拉松比赛。
专访的最后,我们问孙强,四十年是怎么坚持下的?他笑着说,郭德纲相声里边有那么一句话,他说你最喜欢,恰恰是你的工作,这就是你最幸福的地方。
“心外科医生,第一要吃苦,第二要热爱。”这是孙强在跟年轻医生们传授技术时,提起最多的一句话。
后记
心血管外科最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在资源相对差的华东地区,像孙强这样的大夫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用一辈子的努力去摸索、突破,只为发展我国心血管事业发一份光和热。感谢无数个身穿白褂、无私奉献的他们。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