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的极限(四):有限的障壁 2024-08-05 12:54:09 难料的世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36年9月底。离乡别井,总是一种冒险。即使是一衣带水的英国与美国,文化与传统上的微妙差异,不知制造了多少惶惑。而图灵这时来到普林斯顿,可以说是双重冒险。他刚申请了普林斯顿的奖学金,但却受不了漫长的等待:精英荟萃的普林斯顿实在太诱人了。虽然图灵当时已是剑桥国王学院的研究员,每年有一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薪金,但人在他乡,经济上需要更多余裕。多申请一笔普林斯顿的奖学金,自然也合乎常理。 (普利斯顿大学当年数学系所在的范氏大楼)但图灵没有拿到这笔奖学金。在现在看来,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可计算性理论的奠基人,在这笔奖学金上竟然都得不到普林斯顿的青睐。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图灵的遭遇又很合情合理。当时他只是一名小研究员,在学术上名气不大,论文也不多。即使关于图灵机的论文是可计算性理论的奠基石,但脱胎于逻辑的这个领域仍需时间洗练。没有人能参透未来,所以普林斯顿只能从现实角度考虑,而这个考虑的结果,就是拒绝图灵的申请。但即使没有奖学金,普林斯顿对图灵来说,依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当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与高等研究院共用一幢大楼,可谓人才济济。单在数理逻辑,丘奇自不用提,丘奇的学生克林(Kleene)和罗瑟(Rosser)也是一等一的好手,就连前文反复提到的哥德尔,在一年前访问过普林斯顿,而且计划再次访问。当时在普林斯顿的学者常常开这样的玩笑:如果希望瞻仰数学界的某位领头羊,只要呆在普林斯顿就好,他们总会过来的。人才与人才是相互吸引的,图灵选择冒险,自然有他的理由。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克林与罗瑟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在外校取得了一席教职,已经离开了普林斯顿。哥德尔下一次访问要等到1939年。当时普林斯顿在可计算性理论上能拿得出手的,大概就只有丘奇。丘奇的λ演算在日后同样枝繁叶茂,但那将是本系列的另一个故事。然而,丘奇的研究方式与图灵格格不入,他追求一切概念的严谨与形式化,甚至到达了难以容忍任何模糊描述的地步。从丘奇和图灵各自提出的可计算性的模型,也能看出二人研究风格的差异。丘奇的λ演算从模型本身的描述开始就充满了一种严谨精确、不可更改的气度,如同数学王国中又一块晶莹璀璨的宝石,可望而不可即;而图灵的图灵机则更为灵动直观,似乎在机械工房中就能找到它的身影,每个人都能明白它的原理。可以想象这两种迥异的研究风格相遇时必然产生的矛盾。当年二人如何合作研究,在今天剩下的文件中只能窥见一鳞半爪,细节已然遗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从图灵的信件可以推测,他们一开始的合作并不顺利。尽管丘奇为人友善,尽管图灵勤勤恳恳,尽管二人都可以说是数理逻辑领域中的佼佼者,但他们首次合作并没有产生什么成果。当然,数学研究就是这样,失败才是正常情况,甚至可以说,数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上前进的。幸而,图灵在数学上的兴趣不仅限于数理逻辑。从冯·诺依曼听来的一个有关群论的问题引起了图灵的兴趣,他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令冯·诺依曼对他大加青眼。也幸亏有了这个群论问题,图灵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年不算颗粒无收。但图灵最希望做的,还是有关数理逻辑的问题,他希望继续留在普林斯顿,跟随丘奇继续研究,虽然剑桥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再三的劝说后,他又申请了第二年的奖学金。这次,因为有冯·诺依曼的保荐,结果毫无悬念值得玩味的是,冯·诺依曼的信中只字未提图灵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成就。但以后见之明看来,图灵在可计算性理论上的工作,远远比他在群论上的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此中对比,意味深长。然而我们不能说奖学金的管理者做错了什么,只能说他们错失了一段佳话。图灵在普林斯顿的生活踏入第二年。作为博士导师的丘奇,向图灵提出了一个新的题目:探求超越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方法。图灵再次抓住了这个机遇。 一致的扩充 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参见希尔伯特之梦,以及梦的破灭以及计算的极限(零)),其实描述的就是数学本身的界限。在此之前,数学家认为真理必可达到,而希尔伯特的那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正是这项信念奏出的最强音。但哥德尔打破了这种幻想,他证明了,对于强得足以包含算术而又不自相矛盾的数学系统而言,“真”与“可证明”是两个彻底不同的概念。在这些系统中,存在着无法证明的真理。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有两条。第一,一个“合适的”包含了算术系统的数学系统不可能同时是一致和完备的,也就是说,如果它没有自相矛盾,那么必定存在这样的命题,它们是真的,但无法证明。第二,在这样的系统中,我们可以将“系统本身没有自相矛盾”表述为系统中的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正是一个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算术系统,但又没有自相矛盾的数学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我们将表达“T' role='presentation'>T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记作Cons(T)' role='presentation'>Cons(T),那么,哥德尔的第二不完备性定理说的就是Con(T)' role='presentation'>Con(T)在T' role='presentation'>T中无法被证明。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把Cons(T)' role='presentation'>Cons(T)当作一条公理加进T' role='presentation'>T中,那么得到的新系统不就能证明T' role='presentation'>T没有自相矛盾了吗?这是否与哥德尔的定理矛盾?但如果将Cons(T)' role='presentation'>Cons(T)作为新的公理,我们研究的公理系统就不再是T' role='presentation'>T,而是另一个系统T1=T∪{Cons(T)}' role='presentation'>T1=T∪{Cons(T)},。虽然在新的系统T1' role='presentation'>T1中的确能证明Cons(T)' role='presentation'>Cons(T),但它只表达了原有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没有自相矛盾,而对于新系统T1' role='presentation'>T1,它不能表达这一点。结合了新的公理之后,表达系统本身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同样会产生变化。这就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自以为封死了一切退路,把猎物逼进了墙角,但事实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又出现了新的漏洞,狡猾的猎物得以全身而退。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公理系统的扩充方法有其独特之处:虽然新的系统比原来多了一条公理,阐述了原有体系的一致性,的确使公理系统变得更强大,但在某种意义上,这又是最保守的扩充方法。它仅仅假定了原有系统的一致性,看似没有引入什么新的知识,而得出的新系统的一致性也与原来的系统相同:如果原有系统是一致无矛盾的,阐述这一点的新公理自然不会引发矛盾;而如果原有系统本身就存在矛盾,那么它能证明一切命题,无论是真是假,那么加入新的公理也不会改变这一点。这可能不是最有趣的扩充方法,但却是最稳妥的。如果随便添加公理,我们得到的更有可能得到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用系统。与其矛盾,不如稳健。但要用这种方法在系统内部证明自身的一致性,实际上并不可行。的确,我们可以多次重复添加公理的过程,得到从T_1、T_2开始的一系列理论系统,但它们的一致性是相同的,都依赖于起始的数学系统T,而且这一点是可以证明的。既然在起始的系统中不能证明自身的一致性,那么之后的一系列系统,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可能证明自身的一致性。那么,如果我们重复无限次,添加无限条公理呢?这样的话,无论使用了多少条公理,总有比它们更大的一条公理将会断言前面公理的一致性,一环扣一环,直至无穷,整个系统岂不是无懈可击? 系统的证明 从某个理论T0=T' role='presentation'>T0=T开始,逐次添加关于新理论一致性的公理Cons(Ti)' role='presentation'>Cons(Ti),不断得到T1=T0+Cons(T0),T2=T1+Cons(T1),T3,…' role='presentation'>T1=T0+Cons(T0),T2=T1+Cons(T1),T3,…,一直到最后包含无穷条公理的T∞' role='presentation'>T∞,其中每一条公理都有更大的公理来断言它的一致性。似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超越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数学系统。但事情当然不会那么顺利。首先,在包含无穷条公理的数学系统中,如何在系统内部谈论它的一致性,这并非顺理成章。的确,从理论上来说,包含任意的无穷条公理的数学系统是存在的。但如果要在这种系统内思考,很快就会遇到困境。先不说在系统中进行推理,就算是阅读一个证明,也并非显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对“形式证明”有更具体的理解。一个数学系统内的形式证明,实际上是一串有限的命题组合,其中的命题要么是系统内的公理,要么是此前命题明白无误的简单逻辑推论,而最后出现的命题就是这个形式证明要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要证明的定理。这种一环套一环的组合方式,恰好保证了最后结论的正确性。而我们在阅读一个形式证明时,也只需要顺次检查这些命题,看看每一个命题是否本身就是公理或者此前命题的推论,就能验证这个证明的正确性。而如果要在系统内部用命题表达系统本身的一致性,就要用到哥德尔在证明他的不完备性定理时用到的技术。简单来说,我们需要“阅读证明”的这个过程能够完全机械化,即使将人脑换成图灵机,也可以完成类似的验证。但如果数学系统本身包含无穷条公理的话,这个机械的阅读过程可能甚至连第一步都无法开始:如果有无穷条公理,那么面对一个命题,又如何知道它是否一个公理呢?打个比方,数学系统好比是座仓库,里边装的都是公理。现在有人给我们一件东西,比如说一本书,我们的任务则是查看仓库里是否有一模一样的存货。如果仓库里只有有限样东西,一个个清点总能完成任务;但如果仓库容纳了无数物件,即使仓库的确有相应的存货,如果清点的次序不当,也有可能永远也碰不上我们的目标。 同样,要判断某个命题是否给定的数学系统中的公理,如果公理只有有限条,那么一个一个比较,总能在有限时间内判断出来。但对于无穷条公理的情况,这种方法有着严重的缺陷。如果检查的命题的确是公理,那么有朝一日总会停止;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检查了很久,仍然没有找到它是公理的证据的话,因为我们没有清点公理的一般方法,所以同样无法断言是否有遗漏。所以一般而言,在一个包含无穷条公理的数学系统中,我们甚至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机械地判断一个证明是否正确。尽管形式上仍然可以对形式证明进行定义,但我们几乎无法有效地考察这样的定义。同样,在这类系统中,有关形式证明的概念,尤其是系统本身的一致性,也如同处于矛盾中的说谎者,根本无法被表达。在这些系统中,难以谈及有关证明论的问题。然而,在数学家们平常使用的数学系统中,不乏包含无穷条公理的例子。其中包括策梅洛-弗兰克公理系统,它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公认基础;还有皮亚诺算术的一阶逻辑版本,这个版本在数理逻辑的研究中经常出现。虽然这些系统同样包含无穷条公理,但数学家们在使用这些系统进行证明时没有一丝的踌躇,似乎其中形式证明的意义理所当然,与我们之前的结论背道而驰,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些数学系统拥有特殊的性质,虽然包括无穷条公理,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判断某个命题是否其中的公理。在数理逻辑中,这些系统被称为可有效生成的公理系统。“可有效生成的公理系统”,顾名思义,这种系统里的公理都是可以“有效生成”的,也就是说,存在一台图灵机,可以“生成”所有的公理,将它们一一打印到纸带上,而打印出来的命题则必定是系统中的公理。可以说,这样的公理系统可以约化为一台图灵机。回到仓库的比喻的话,一个可有效生成的数学系统同样是公理的仓库,但其中有着某种规律。比如一个包揽全世界所有书的仓库(它的别名叫图书馆),要判断某样物品是否有存货就太简单了:只要是书,那就有存货;如果不是书,那就没有。无需费力找到具体的对应,但同样可以确定仓库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存货。 如果一个数学系统是可有效生成的,那么可以构造一个图灵机来判断某个证明是否正确。它能仅仅承认那些系统内正确的证明,对于错误的证明则一律拒绝。那么,即使有无穷条公理,我们仍然能通过这台图灵机考察关于形式证明的性质,从而可以谈论所有有关证明论的问题,包括我们关心的系统一致性。而我们希望讨论的扩充系统,也就是通过无穷次扩充得到的数学系统,的确是一个可有效生成的系统。所以,我们对它一致性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感觉这些围绕着无穷条公理的讨论仅仅是一种吹毛求疵。但对于数学,特别是数理逻辑而言,精确性无比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太模糊太杂乱,人们的本意常常迷失在语言当中,有时连人本身都不理解口中的言说。但在数理逻辑中,一切含糊都被符号明晰,没有歧义,没有矛盾,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种确定性,正是数学真理性的所在。 有限的障壁 无限扩充得到的公理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虽然能在其中表达系统本身的一致性,但它的一致性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显然。虽然对于其中的每一条新公理Cons(Tk)' role='presentation'>Cons(Tk),都有比它更强大的另一条公理Cons(Tk+1)' role='presentation'>Cons(Tk+1)保证它的一致性,但这真的能证明包含无数条新公理的系统是一致无矛盾的吗?我们重温一下一致性的定义:一个公理系统是一致无矛盾的,当且仅当系统中不存在对于假命题的证明。也就是说,无论系统有多大有多复杂,只要系统本身不能证明任意一个假命题,比如说“1=2”,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一致的。我们现在尝试考虑无限扩充得到的公理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要超越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就需要在系统内部证明有关系统本身一致性的命题Cons(T∞)' role='presentation'>Cons(T∞)。假设系统中存在一个这样的形式证明P' role='presentation'>P,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形式证明的长度是有限的,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计算机,都无法完整阅读无限长的证明。所以,证明P' role='presentation'>P用到的公理也只有有限条。既然有限,那么其中形如Cons(Tk)' role='presentation'>Cons(Tk)的公理也有限,对应的k' role='presentation'>k必然有一个最大值,不妨设为N' role='presentation'>N。那么,证明P' role='presentation'>P中的所有公理,在更小的系统TN+1' role='presentation'>TN+1中早已存在,所以证明P' role='presentation'>P在TN+1' role='presentation'>TN+1中同样有效。也就是说,仅仅在TN+1' role='presentation'>TN+1中就可以证明T∞' role='presentation'>T∞的一致性,它也蕴含了更小的系统TN+1' role='presentation'>TN+1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因为形式证明的长度是有限的,如果无限扩充后的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能超越不完备性定理,证明它自身的一致性,那么在之前有限次扩充中,必然已经存在一个系统,它能证明自身的一致性。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也表示一开始的出发点——也就是系统T' role='presentation'>T——也能证明自身的一致性,而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尝试用无限来突破不完备性定理,但名为“有限”的障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赞 (0) 相关推荐 现代逻辑发展史 现代逻辑发展史 佚名 现代逻辑的主流是数理逻辑,此外也包括非经典的逻辑.现代归纳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也属于现代逻辑的范围. 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一门边缘性的科学.它一方面应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另一方 ... 元逻辑、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 元逻辑( metalogic)以形式化的逻辑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形式语言.形式系统和逻辑演算的语法和语义.其特征就是采用公理化的方法:在给出了原始符号.构成项和合式公式的形成规则.对词项 ... 2021-01-22 现代数学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也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库尔特·哥德尔于1931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破坏了希尔伯特计划的哲学企图.大卫·希尔伯特提出,像实分析那样较为复杂的体 ... “杭州女司机极限四杀”女司机是天生的背锅侠? 2018年10月16日下午一辆白色轿车和一个女司机在某地下停车场在停车过程中连续撞击四辆轿车,整个过程离奇曲折,让人哭笑不得.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女司机总是会犯一些博人眼球的低级错误,世界上每天都会发 ... 《藏着的武林》 第四集 困·面壁图破 <藏着的武林> 第四集 困·面壁图破 更新时间:2020-12-25 01:21 来源:央视网 视频简介:本集主要内容: 传统武术在华夏大地已有数千年的传承,经历了从古老的军事武艺向民间武 ... 中考物理计算预测题型四 中考物理计算预测题型四 零极限-四句真言 可悲的后障壁 可悲的后障壁 <故乡>中的闰土二十年前后性格特点变化分析 作文要求: 认真阅读鲁迅的<故乡>,分析闰土二十年前后性格特点变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 辛亥革命以后,许 ... 四年级:美妙数学之“二进制如何进行简单计算”(0628四) 美妙数学天天见 每天进步多一点 亲爱的小朋友,你好!我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的陈于青老师.今天与你分享的内容是"二进制如何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进制和十进制相互 ... 计算的极限 计算的极限 计算的极限(零) 计算的极限(一):所有机器的机器,与无法计算的问题 计算的极限(二):自我指涉与不可判定 计算的极限(三):函数构成的世界 计算的极限(四):机械计算的圭臬 计算的极限( ... 辽宁省凤城市小升初数学试卷真题 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上周到图书馆借书情况如下面的条形统计图.(1)第( )天借书大于或等于70本?(2)这一周平均每天借书多少本?(按5天计算,计算结果用四 辽宁省凤城市小升初数学试卷真题 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上周到图书馆借书情况如下面的条形统计图.(1)第( )天借书大于或等于70本?(2)这一周平均每天借书多少本?(按5天计算,计算结果用四舍 ... 计算的极限(十二):数字空间的幽灵 到处乱窜的代码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计算资源非常珍贵,只有军队或者大学才拥有计算机,还要排队才能用上.但如此宝贵的计算资源有时候却会被白白浪费.计算机不需要休息,但是人却必须睡眠.人不在的时候,计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