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尽管学生能于短时间内掌握解题方法,获得正确答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从表面上看,这些理念均指向学生的学,但其实质都是在强调师生互动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与物之间能够通过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效互动教学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专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创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唐小为认为,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改善学生、提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互动教学的目的本质同样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互动的展开,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先进理念转变为行动,从实践出发,精心地去设计、规划、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从课堂氛围、教学情境、互动对象、互动环节、互动素养等方面去思考、去设计,以下为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提供参考。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注重环境气氛的心理渲染作用,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表现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学生更“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倾向于采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模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有效互动教学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从“讲解者、指导者、提问者”转变为“学习者、思考者、倾听者、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允许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认知,通过合作自行探究新产生的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否优秀教师都应该帮助学生合理归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授小学一年级课程《蚂蚁与蝈蝈》时,出现了以下教学片段:
老师在课程尾声展示出一组量词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学生纷纷举手,对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这时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其他学生闻言哈哈大笑,但老师微笑着轻抚发言学生的脸颊,问:“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满怀自信、兴奋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
“没错!”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诗人也这么说。”随后老师为学生们背诵了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有趣小诗——《可以不可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答案,并没有急着否定,而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表达对学生的鼓励,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让学生快乐学,让教师轻松教,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写作共享、对话交流、意义建构。其中,教学情境至关重要,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能够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主地认知、自由地探索,自然地与教师、其他学生协作共享。教师具备的关键教学能力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合作互动的情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学生不喜欢死记硬背,非常喜欢通过实验、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设计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例如,在教授“死海不死”一节课时,教师拿出鸡蛋、杯子、盐等实验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探究“死海不死”的原理,创设互动情境。
当学生角色扮演时,一般会具有角色代入感,他们会对扮演过的角色及相应知识的内涵有更深入、更细腻地体会,由此引发心灵深处的触动。例如,《背影》对父亲的描述是这样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直观地表达文本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地理解词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具有共鸣性、渲染性,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时,学生能够在故事情节中产生忘我的状态,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用高认知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指引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参与到互动中。当今教育的目的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公民教育”,旨在使所有公民都具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以便培养所有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公民,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种教育目的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座位安排上说,由于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不同,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处于优势,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劣势,然而学生的座位是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空白区域中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空间构成中,座位靠后的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较少,而马蹄形和分组型课堂空间构成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互动中来。从学生分组情况上说,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比比皆是。学生如何分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成分工合作都是互动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为了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教师应该学会科学的分组方式。例如,教师如果想把学生分成6组,就可以让学生依次循环报数,数字相同(比如同为数字5)的学生归为一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分组的随机性,使组内学生各自具备独特的学习习惯,彼此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组员间取长补短,同时也保障了组间的同质。教师也可以先分层后分组,依据成绩将学生隐形分层,学优生为A层,中等生为B层,学困生为C层,然后分别在ABC三层中各取两名学生组成一个探究小组。在分组之后,组内分工同样重要。很多学生在组内的状态是不发言、不参与,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为了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组织各个讨论组在组内设置5个角色——组长、激励员、声音操控员、记录员、报告者,让组内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分组讨论的流程,并在合作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让成员都能表达、都在思考,避免课堂中“虚假的繁荣”。
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深入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转变以往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此外,师生间的回答有助于针对某个主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向未知领域推进,促进学生有效地构建思维体系,促进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问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提问技巧,教师可以关注这几个方面:第二,提问应该简洁、明确,让学生看了以后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第三,所提问题最好是发散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第四,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起点较高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第五,所提的问题若能引起争辩那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争辩的问题容易引起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从小学三年级《五彩池》的教授片段中,我们能生动地体会借助课堂提问开展有效互动教学的途径:
教师在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并初步学会课文后开展了互动教学环节,教师问:“面对如此美丽的五彩池,你们想说什么?”
教师原本的预设是:学生会说诸如“我想亲自到五彩池看一看”之类的话,教师就能顺理成章地引入课文。然而,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突发奇想”问题:“老师,五彩池这么美,可以在里面游泳吗?”
教师在片刻不知所措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里能不能游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们觉得一个水池如果能够游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由此,学生之间自行开展了互动学习,彼此阐述、修改、完善观点。
随后,教师趁热打铁,再次提问:“那五彩池具备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吗?”
问题一出,学生神态认真,纷纷埋头读起了书。过了五六分钟,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表达、补充五彩池里不能游泳的理由。
至此,不用教师的过多引导,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五彩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即时”问题,灵活地以学生的关注点为课程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在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间除了通过平等对话促进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字等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常规认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互动教学除了通过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探索以外,还要通过直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丰富学生的身体及心灵的别样体验,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基础知识,把握基本规律,接受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例如,有老师利用“脑补的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别样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探究背后的科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精力融入有趣的互动教学中。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互动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互动教学的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课程资源既可以从自然界的动植物中直接获取,例如生物标本、样品,也可以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例如图书馆中的书籍、博物馆的影像资料。有一位生物教师,平时有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一次暑假,他外出购买学习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当早晨的阳光还不是很强烈时,路边的南瓜叶片处于萎焉状态。这位教师立即想到了生物学课堂上的“蒸腾作用”——当光强大时,植物会将叶片上用于气体交换的气孔部分闭合,以对抗高温。于是,这位教师用手机拍摄了南瓜叶在不同时刻的照片,以此创设“蒸腾作用”互动教学的导入环节。此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开发课程资源的例子,比方说用纸片制作“DNA双螺旋模型”,运用气球体验向心力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如同“发明家”一样,有一颗敏锐的心,细心观察生活现象,善于进行理性思维,将生活现象与教学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开发和设计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创造力,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
作者 | 李高峰、刘杨
来源 | 思维智汇(ID:swzhihui)思维智汇是以K12阶段思维教育为核心特色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国孩子的思维能力
责编 | 凳子骑
排版 | 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