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益气补中方22病证临床应用详解及医案举例(实用) 2024-07-31 13:31:46 针灸益气补中方22病证临床应用详解李传岐、李宛亮方治渊源本方是祖父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或伴有气虚症状病证的基础方、常用方。如泄泻、腹胀、久痢、胃病、虚劳、久疟以及肢体痿软等病,均用本方或以本方为基础,配加有关腧穴施治。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用本方治疗Ⅱ度子宫脱垂,获得了一定效果,个别严重患者加补百会穴,或配刺子宫穴或维胞穴,与本方交替施治效果甚佳。后来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或伴有气虚下陷症状的病证,如软腭麻痹、胃下垂、上眼睑下垂、疝气、遗尿、癃闭、脱证等,都以本方为主,或配加有关腧穴施治,均有一定的效果。我们继承了家传经验,用于临床,并扩大了治疗范围。由于本方是主治中气不足的常用方,具有益气补中的作用,故依其功效而命名为“益气补中方”。腧穴组成针补双合谷、足三里。操作方法1.补泻与留针(1)为了便于捻补与减少刺痛时间,以上两对腧穴分别先针刺一个腧穴,达到欲刺深度有针感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拔针后再针另一个腧穴,方法同上,如此两对腧穴捻补完毕。(2)若病人能接受,术者又能用双手捻针,可先针刺两个穴位,方法同上,针补完毕后,再针刺另两个穴位,方法同上。2.捻补时间用于急救固脱或益气固脱者,以上腧穴同时针刺,用双手捻针,连续轮流各捻补5~10分钟拔针。若尚未达到急救目的,可在连续轮流各捻补5~10分钟后,留针5~10分钟,再连续轮流各捻补5~10分钟拔针,以增加补虚之效。3.针治时间一般隔日针治1次。用于急救,固脱,必要时可每日针治1次。功能效用辨证取穴(1)益气补中: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之脾胃肠病。(2)补中益气: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病证。主治范围1.气虚病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功能低下所致的病证。如癃闭、遗尿、子宫脱垂、眼睑下垂、胃下垂、软腭麻痹、脱肛、阴吹、疝气等。分别伴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纳食减少、肢软体倦、神疲乏力、大便不实、矢气频频、小腹坠胀(或下坠)、腹中空虚、自汗、面色皖白或苍白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缓细、沉弱、虚软等症状和体征。虽然病种不同,伴有以上症状和体征各病有异,但其证型和病机相同,又都适用补中益气之法,都属本方的治疗范围。或根据不同病种配加有关腧穴施治。2.脾胃病证脾胃气虚引起的泄泻、腹胀、胃痛、虚劳、胃下垂等病。分别伴有自汗(或自汗恶寒)、少气懒言、神疲肢倦、不耐劳作、动则气喘、大便溏薄、饮食乏味、不思饮食,面色皖白或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象虚大或虚软等。虽然病种不同,伴有以上症状和体征各病有异,但其证型和病机相同,又都适用益气补中之法,都属本方的主治范围。3.其他病证凡病情发展到本方证阶段的病证和大病后需要本方调治者,都是本方的治疗范围。或根据具体病情配加有关腧穴,或与有关处方同时或交替施治,或待本方证治愈后,再治疗原发病。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因脾胃气虚,纳运失职,化源不足所引起的或伴有其他病证,亦是本方的治疗范围。方证简解1.腧穴功能本方为益气补中的常用方。针补合谷、足三里之所以主治脾胃气虚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具有益气补中、补中益气和益气固脱的作用,是因为:合谷,施用补法,具有补气作用,是以气虚为因和伴有气虚症状病证的常用穴。气虚能导致很多疾病,如失血、气脱、气陷、脏器下垂等以及功能减退、运动失常的病变。补气可以固脱、升陷、固表、摄血、行血、防御和有益于气化功能等。本方证针补本穴,用以补气升陷、固脱和促使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的功能活动。与足三里配伍,有助于足三里补益脾胃气虚的作用;又因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与合谷配伍,又有补益中气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土穴。脾属土、穴属土,施用补法以土补土有补益脾气的作用;土能生金,又有补益肺气,培土生金之效;因属合穴,“合治内府”,又治胃腑病,补之可补益胃气。肠属脾胃系统,肠腑功能低下,多与脾虚有关,因此补足三里有补益肠腑的功效;脾胃气虚,又属中气不足,补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脾胃之气,有益于调理他脏和化生气血,因此,前人称它为强壮穴,治疗范围甚广。本穴有补益中气的作用,补气可以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凡久病元气衰亡,急症阳气暴脱和中气不足引起的病证,常取补本穴施治。现代研究针刺本穴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反应,尤其对消化系统及血液生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方证针补本穴,用以补益脾胃之气,补中益气,与合谷配伍,其补益中气和脾胃之气的作用尤佳。凡中气不足,脾胃气虚引起的或伴有其症状的病证,都可选用本方,以补中气为主兼治脾胃肠之虚。本方所治之核心是脾虚和气虚合而为病,补本穴补脾,配补合谷补气,共收健脾益气之效。合谷有补肺气作用,此二穴配伍,还有补益肺脾之气的作用。因此它们既是治脾胃气虚的常用方,又是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基础方。2.病因病机本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气下陷、脾胃气虚而为病。以少气懒言,纳食无味,神疲乏力,大便不实,小腹下坠,腹中空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以及各种下垂等为其证治要点。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津血调节的物质基础;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升陷和气化的作用。一旦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不足,则可出现气虚、气脱、气陷和功能减退、运动失常等病证。脾胃气虚,多由素体气虚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久伤脾胃以及病久耗伤脾胃之气。因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元气不足,其他脏腑亦因元气的虚弱而虚弱,如《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腐熟、转输和运化。一旦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诸多病证和兼证以及气血化源不足的证候。(1)气虚病证: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功能低下而致摄纳无力和升举失职,故出现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眼睑下垂、软腭麻痹、疝气、遗尿等病。下陷和功能低下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病种有异。其伴有肢软体倦,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大便不实,是因脾胃的纳运无权所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故而自汗,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矢气频作,腹中空虚,少腹坠胀;其面色皖白或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软、沉弱或缓等,为脾胃气虚之征。(2)脾胃病证:脾胃气虚,纳运失职,故而腹胀,泄泻,不思饮食,饮食乏味,或大便溏泻;纳运失职,化源不足,或久泻失养,故而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不耐劳作,动则气喘;其自汗恶寒,乃为气虚卫阳不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则见胃下垂;牌虚及肠,肠道不固,则久泻、滑泻或脱肛;其面色胱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大、虚软等,为脾胃虚弱之征。(3)其他病证:凡病久、失治、误治,病情发展到本方证阶段的病证。如胃痛日久,或过服伤气之品,致使胃痛(虚痛)兼有气虚症状者;厥证属于气厥虚证;脱证属于气随汗脱、气随血脱以及过服伤气之品而气脱者;眼睑下垂属于中气不足功能失常,或因失治而兼有气虚下陷症状者;痿证伴有气虚不支,筋脉功能失用以及气虚下陷之瘙闭、正气不摄之遗尿、正气不固之久疮等等。运用本方益气可以固脱、苏厥,补中可以建中,益气可以升陷、可以托疮生肌。又可以本方为基础,配加有关腧穴施治,或与有关处方交替施治,或待本方证治愈后,再治原发病。所治病证子宫脱垂、阴吹、胃下垂、胃轻瘫、脱肛、疝气、软腭麻痹、眼睑下垂、泄泻、便秘、胃痛、虚劳、腹胀、癃闭、遗尿(小便失禁)、小儿夜尿、厥证、眩晕、头痛、暴崩、产后血晕、脱证、带下、疟疾、痿证、小儿麻痹、多发性神经炎、下肢截瘫、肢体痿废、头倾、舌纵、喘证、耳鸣耳聋、慢性疲劳综合征、假性延髓性麻痹、中风、低血压综合征、咳嗽(肠咳)。临床应用01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属于中医学的“阴挺”,多因气虚下陷所致。临床表现为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劳累加剧。伴有小腹下坠、尿频尿急、四肢无力、少气懒言症状,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象虚细,或带下量多,质稀色白等。脾主中气,脾虚则中气不足而易下陷,故小腹下坠,子宫下脱;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振,则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下元气虚,则膀胱失约,或膀胱受子宫所迫,故小便频数;脾不运湿,湿浊下注,则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脉的改变为气虚之象。使用本方补中益气,严重时加补百会升阳举陷。子宫下脱严重者,针刺子宫或维胞穴(用2~3寸毫针向耻骨联合方向斜刺)通电(断续波)20~30分钟,使子宫或阴道有收缩感或上提感为佳。与本方交替施治。胞脉系于肾,亦可以本方为基础,加补肾俞或太溪佐以补益肾气以益胞宫;气虚症状严重者,加补气海以增大补元气之力;兼有血虚症状者,加补三阴交佐以益脾养血,又有益于补益肝脾肾。基于足三阴经脉的循行和足三阴经筋的分布,配补三阴交又有补益患处经筋的作用。Ⅱ度下垂需针治5~10次方能治愈;Ⅲ度下垂必须针治时间更长一些方能收效。本病在针治期间,每天可作两次膝胸位,严重者严禁体力劳动。02阴吹阴吹证见患者自觉有气体从阴道发出,时而听到声音,阴吹时断时续,时甚时微。伴有小腹坠胀、少气懒言、头昏神疲、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胃脘痞闷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失其固摄,故阴吹时断时续,时甚时微;气虚则营血不足,故常见头昏不已;气虚脾弱,故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倦怠嗜卧;脾胃不和,则胃脘痞闷;气虚下陷,则小腹下坠;舌脉的改变,为气血俱虚之象。因证属气虚阴吹,故用本方施治。严重者加补百会升阳举陷;或加补曲骨穴,能使针感达于阴道部,使之有收缩或上提感为佳而效良。依足三阴经脉的循行和足三阴经筋的分布,本病又可加补三阴交,既有益于补益肝脾肾,又有益于补益患处经筋。03胃下垂胃下垂是指胃的支持韧带或胃壁松弛,在直立时胃的下端(大弯)位于髂嵴连线以下,并伴有排空缓慢。本病多由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胃腑失其升提或固摄所致,故可用本方益气补中以治之。若元气不足严重者,加补气海以增大补元气之效;若兼真阳不足者,加补关元佐以温补真阳;若胃腑空虚明显者,加补中脘、上脘佐以直接补益胃气以助固摄(若属胃实者禁用);胃下垂严重者,本方可与沈阳陆军总医院长针针治胃下垂之法交替施治,以增疗效或促其早愈。本病由于胃排空缓慢,常常导致胃内容物潴留,食物发酵,故而出现慢性腹痛,胃脘不适,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或作酸等症状。用本方以上症状不减或加重者,应改弦易辙,另立处方。以上症状一般为胃下垂急性发作症状,或临时出现或挟有标实之证。应首先针治挟实之证,待挟实之证减轻或治愈后,再用本方或配加有关腧穴,方收良效。本病应与胃轻瘫作鉴别:胃轻瘫(胃缓)为胃壁松弛,胃内压低,胃排空延缓。关键在于有无胃位置的下降,如有则可确诊为胃下垂,如无则可排除胃下垂。04脱肛、疝气(狐疝)脱肛、疝气(狐疝)以上病证,凡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失其升提或固摄者,均可使用本方,并可依其病位及具体病情配加有关腧穴。例如脱肛加补长强,有益于直接升提。若因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脱肛者,加补天枢佐以涩肠止泻,泄泻治愈有益于脱肛的早愈,或加补百会佐以升阳举陷。疝气属气虚下陷型,应用本方施治。疝气又多与肝脉有关,因肝足厥阴之脉循阴器抵少腹,常伴有肝气不舒之因,故可加泻太冲佐以疏肝理气。若挟有寒滞肝脉者,可加灸大敦穴佐以温肝散寒。本方亦可与补患侧的气冲、冲门或阿是穴交替施治,它可直接补益患部的经筋,以改善其弛缓。05眼睑下垂眼睑下垂本病发病原因及证型较多,选用本方,用于中气下陷者。证见发病缓慢,上睑下垂逐渐加重,轻者半掩瞳神,重者黑睛全遮,垂闭难张,瞻视仰首或提眉,久则额纹深陷,甚则必须以手提睑,方能视物。伴有体弱乏力,神疲气短,四肢虚软等症状。舌淡质嫩,脉虚沉微。可用本方加补阳白,佐以补益上脸筋脉,以助升提眼睑。若属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者,收效较差。用上方针治有效,甚至下垂治愈,但停止针治或在针治期间会反复。特别是病情发展缓慢者,更难治愈。服用新斯的明片以作鉴别是否是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若是,必须转科治疗或做进一步检查,手术治疗。06泄泻、便秘泄泻、便秘用本方主治泄泻日久,气虚不固之肠滑泄泻,和便秘日久,气虚失运之肠痹便秘。气虚不固之泄泻加补天枢佐以涩肠止泻,若恐峻补涩滞太过,影响肠腑气机通行者,天枢易大肠俞,或天枢改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以免之。若兼虚寒者,天枢穴少泻配针上艾条灸,佐以温阳散寒。若泄泻日久,气虚下陷,脱肛不收者,加补大肠俞佐以涩肠固脱。气虚失运之便秘,证见大便艰涩,排便困难,粪便不千或不甚干秘,有便意而临厕努挣,努挣乏力,汗出短气,神疲肢倦。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脉虚或虚弱。是因脾肺气虚,无力推送,致使大便传导无力,故而排便困难,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化源不足,故面色觥白,神疲肢倦;舌、脉为气虚之象。故用本方施治。若恐峻补之太过或峻补滞塞,可加泻天枢佐以通肠导滞。07胃痛胃痛本病的病因和证型较多,选用本方用于脾胃虚弱型。由于胃痛日久,或过服破气散滞之品,致使脾胃气虚。其临床表现为正气已衰,胃痛不已,隐隐作痛,喜按喜揉,饥饿即痛,食后痛减或痛止,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形体消瘦,面色胱白或苍白或不华,脉象沉细或虚弱等。X线胃肠钡餐透视无器质性病变。可用本方益气建中,收效甚佳。若恐峻补滞塞,影响胃腑气机之通畅,可加泻间使佐以理气散滞;若属虚中挟实者,加泻中脘佐以和胃散滞以止痛。若伴见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暖,遇冷加剧,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而滑,脉象沉迟或濡弱等,为脾胃虚寒,可用本方加泻中脘、上脘配艾条针上灸,温胃散寒。08虚劳虚劳本方用于脾气虚证。证见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大便不实,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用本方益气健脾。若兼血虚者,加补三阴交佐以益脾养血;兼见动则气促心悸者,加补神门佐以补心宁神。03癃闭癃闭(1)产后气虚型:此型患者多见产后出现癃闭(尿潴留),曾用中西药通利小便之品治疗无效,由病房以尿潴留转来针治者,使用本方收效甚佳,一般针治2~3次即愈。其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少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能排出,或量少不爽,或癃闭不溺,精神疲惫,语声低微,脉象沉弱等。多因平素气虚,加之产程过长,复伤中气,致使气虚下陷,气化不足所致。针补足三里补中益气,合谷补气又兼以升清气。(2)中气下陷型:证见排尿困难,小腹坠胀,少气懒言,倦怠气短,纳少便溏,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象沉弱等。由于中焦气虚,升运无力,气虚下陷,气化不足所致。故用本方补中益气,益气升陷。或加补中极佐以化气行水。若挟实者,加泻中极佐以通利小便。若属前列腺肿大,而兼有气虚下陷症状者,可用本方加泻会阴穴,亦有一定疗效。本型癃闭选用本方,亦可谓补气升清,以升助降之法。提其气则升清而降浊,浊气降则尿液排出,不必再用推送之法。补气升提,欲降先升,使上能升而下能降,气能推而闭能开,尿液能通。这是基于机体升降运动,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顺应气机升降规律,使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时则癃闭可愈。10遗尿(小便失禁)遗尿(小便失禁)本方用于脾肺气虚,膀胱失约遗尿,证见尿频量少,滴沥不禁,小腹坠胀或尿意频数,疲劳益甚,气短懒言,四肢困倦,舌质淡红,脉象虚弱无力,或有咳嗽、跳高、负重时尿液溢出等。是因脾肺气虚,下陷小腹,膀胱被下陷之气所迫,约束无力,故出现小腹坠胀,尿意频数,气短懒言,神疲倦怠以及每因咳嗽、跳高、负重而尿液溢出等。此即尤在泾所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故针补合谷补益肺气,足三里补脾益气,共奏补益脾肺之气。脾肺气复,气不下陷,膀胱不受下陷之气所迫,气归正化,约束有权,而小便自能复常。上方亦可加补百会佐以升阳举陷;亦可加补膀胱之募穴中极或膀胱之背俞穴膀胱俞,直接约胞止溺。若属脾虚及肺者,本方加补阴陵泉,以增补脾益气之功。现代医学认为女性患本病者,多属“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只要属于本方证者,可用本方施治。11厥证(气厥虚症)厥证(气厥虚证)其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昏仆,呼吸微弱,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象沉微等。因属厥证中的气厥虚证,故用本方益气以苏厥。《景岳全书·厥证》所述:“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之证也。宜参、芪、归、术……之属”。本型厥证,多由元气素虚,突遇悲恐或疲劳过度,致使阳气消乏,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突然昏厥。12眩晕证眩晕证见头晕嗜卧,站立晕甚,过劳易发,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自汗,舌淡脉细等。多因过劳,元气受伤,或因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如《灵枢·口问》篇所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气虚清阳不升,则头晕耳鸣,头倾喜卧,倦怠懒言,少气无力,纳减便溏。针补足三里用以补中气,合谷用以补气以升清阳,故而用本方最为适宜。13头痛证头痛证见头脑空痛,疲劳则甚,体倦无力,少气懒言,纳减便溏,舌苔薄白,脉虚无力等。是因中气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则头脑空痛;运化失职,则食少便溏;脾气虚弱,则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故用本方施治。方中的足三里补中气,合谷补气以升清阳,故选用本方最为适宜。若兼挟实者,加补三阴交或血海益脾养血。14暴崩、产后血晕、脱证暴崩、产后血晕、脱证此三病,50年代以前由于农村缺医少药,又因用药不及或不便,常请祖父针治,使用本方捻补时间较长,屡收良效。(1)脱证(气脱):因汗出过多,或失血过多,或暴泄脱水,致使气随汗脱,气随血脱,气随液脱,或过服破气散滞之品,引发气脱者,均可使用本方益气固脱。(2)产后血晕(出血性休克):证属气随血脱之产后血晕,可用本方益气固脱,亦即血脱益气之法。若在抢救时仍兼有出血症状者,可加补三阴交,共奏补中益气,摄血固脱之效。(3)暴崩:证属脾肺气虚,气不统摄之暴崩,急用本方加补三阴交,益气摄血,其效甚良,但必须捻补时间长方能生效(即各穴连续捻补8~10分钟,留针10~15分钟后再各穴连续捻补8~10分钟)。多因患妇平素气血亏虚,或漏下日久,复伤元气,气不固摄,或产妇气血素虚,复因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依。急用本方加补三阴交,益气摄血。此法属于《济阴纲目》中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之法。15带下证带下证见白带量多,淋漓不断,质黏,无特殊臭气,神疲乏力,四肢酸软,纳谷不馨,劳累后白带更多,或伴有腹胀,舌淡苔白或腻,脉象缓弱。用本方治宜健脾益气,升阳止带。若兼有湿者,可加阴陵泉先少泻后多补,佐以健脾祛湿。此类带下,正如前贤所说:“脾虚多白带”,“带下多责之于脾”。《医学心悟》中说:“脾气壮旺,则饮食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津液不能四布,而下渗为带。”病因病机如此,故用本方以治脾虚气陷之带下。16疟疾(久疟、劳虐)疟疾(久疟、劳疟)本病因患病日久不愈,称之谓久疟;每因劳累而发者,称之为劳疟。用药截疟无效者,针灸治疗屡收良效。疟疾日久,气血耗伤,脾胃虚弱,营卫不和,遇劳即发。故而寒热时作,旋而停止,发疟轻微,倦怠乏力,食少,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营卫不和,牍理不固,则自汗出。久疟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形成癥块,称为疟母,用本方加泻间使(截疟),共奏补中益气,扶正截疟。若无疟母,可加补三阴交(有疟母者禁不可配补本穴,否则可助疟母增大),共收补益气血,扶正止疟之效。17痿证痿证其临床表现为肢体软弱,支撑无力,倦怠乏力,甚则肌肉萎缩,精神萎靡,舌淡少苔或苔白,脉象细弱等。是由饮食不节,或久处湿地,或思虑过度,脾胃受伤所致。由于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及四肢,脾气亏虚,运化失常,精微不能输送,肌肉失于荣养,故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选用本方,用以益气健脾以治其本,配加有关腧穴虚补实泻以治其标。标本兼治,因果并治而收效。18肢体痿废肢体痿废是一个症状,诸多病证均会出现或发展到肢体痿废。选用本方用于脾胃气虚型,常配补阴陵泉。证见四肢或下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神疲气怯,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面目虚浮无华,下肢虚浮,心悸失眠,舌淡,脉象沉细等。若气虚日久不愈,发展为阳虚,又可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胱白,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因饮食失调,或久泻久痢,脾胃纳运功能衰退,气血生化无源,百骸溪谷皆失所养,宗筋弛缓,故致四肢痿废不用,伴见神疲气怯,面浮肢肿等气虚症状。《内经》所谓:“治痿独取阳阴”,正是补益后天脾胃之意。故用本方加补阴陵泉,既补中气又补脾胃之气。19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假性延髓麻痹)中风病出现假性球麻痹。证见语言不利,饮食反呛,食物自鼻孔逆流而出,咽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等。若伴有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症状和体征者,可以本方为主,加泻风池(深刺1.5~2寸,使针感达于脑部)、哑门,佐以通脑络,开音窍。若舌肌欠灵者,加泻廉泉、人迎以促舌肌灵活。20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时间不久而兼有中气不足者,选用本方,补益正气,对促使病愈大有裨益。若仅肢体无力者,用本方有帮助肢体康复的作用。中风后遗症不久,因久用扩张血管药物,出现精神不振,倦怠嗜卧,少气懒言,患肢痿软,用本方效良。心虚者加补神门,肾虚者加补肾俞,血虚者加补血海,不可加补三阴交,因恐影响足内翻的治愈。21胃下垂低血压综合征低血压综合征证见头昏晕眩,甚至晕厥,肢体倦怠,易于疲劳,脉象虚弱或细弱等。是因气虚无力鼓动血行,阴血不能充达于四末,故肢体倦怠,易于疲劳;血压低而脑部供血不足,故头昏眩晕,甚至晕厥。因其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所致,故用本方加补百会,益气升阳治之。22胃下垂咳嗽(肠嗽)咳嗽(肠嗽)证见咳声低弱,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咳则矢气或遗矢(粪便遗出)。伴有便意下坠感,畏风自汗,大便溏薄,纳呆食少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弱等。属于《素问·咳论》篇中:“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作矢)”的咳嗽。因于肺虚日久,累及于脾,肺脾气虚,中气下陷所致。选用本方加补百会,补益肺脾,升提下陷。或本方加补肺俞穴,补益肺脾之气以固肠止咳。病案举例病例1 中风患者丁某某,男,75岁,住南阳市唐河县苍台乡丁岗村。于1997年9月12日初诊。主诉(代述):患半身不遂已4个多月,此次为第三次复发。现病史:原患脑血栓形成,于1996年春在本科针愈(用“补阳还五方”配加有关腧穴而治愈)。此次于1997年5月复发,主要由于精神刺激和营养不良所引起。现在证:右侧半身不遂,上下肢不能活动,手指不能持物,说话不清,口流痰涎,喉间痰鸣,食入发呛,不自主地哭、笑,小便失禁,大便干秘。血压130/85mmHg,身体瘦弱,面部痴呆,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舌苔白滑湿润似有水液外溢,脉缓。此次在天津因精神刺激而复发,尚能活动,回乡后由于生活条件很差,无人照料而复重。辨证:属于中气不足,气虚血瘀,痰瘀阻滞脑络之中风证候。治则:以补正气为主,随其临时病情变化,施用清心宣窍,化痰,平肝理气。取穴与效果:一诊,针补合谷、足三里,益气补中。二诊(16日),下肢已能抬步,痰涎减少。处方同上。三诊(18日),能扶杖行走几步。处方同上。四诊(20日),口流涎液较少,食入发呛减轻,不自主地强制性自哭、自笑明显好转,说话较清。处方同上。五诊(22日)、六诊(24日)、七诊(27日),处方同上。八诊(29日),强制性自哭已愈,时而不自主地自笑,下肢有力,喉间痰少,舌苔基本正常。处方同上。九诊(10月4日)、十诊(6日),处方同上。十一诊(8日),自己能走几步,食入已不发呛,昨天因生气而病情复重(说话不清,行走不如以前有力)。针泻间使、太冲,疏肝理气。十二诊(10日),针补合谷泻三阴交、太冲,益气活血,平肝通络,即“补阳还五方”加泻太冲(平肝理气)。十三诊(14日),下肢已能抬步上车,舌苔白厚微黄而腻,心烦急躁,大脑昏迷,与近来饮食油腻厚味过多有关。针泻太冲、神门、丰隆,清心宣窍,平肝化痰。十四诊(16日)、十五诊(18日),处方同上。十六诊(20日),头脑清楚,饮食增加,舌苔薄黄已不黏腻。处方同上。十七诊(24日),处方同上。十八诊(27日),今天中午正在行走时突然跌倒,唾液较多,两寸脉无力。针补合谷、足三里。十九诊(30日),行走有力,扶杖又能行走,行走较前灵活,基本治愈。处方同上。二十诊(11月19日),因20天未针,又因前一段时间下雨、天冷,衣被单薄,出现两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及下肢肌肤冰凉,影响行走。针足三里,三阴交先少泻后多补,加TDP照射。二十一诊、二十二诊,针泻左承山、承筋,加TDP照射。二十三诊(22日),下肢已不抽筋。针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先泻后补。二十四至二十六诊,在患部取穴,针灸治疗小腿寒凉期间,半身不遂没有复发,一切尚好,因没有人照料护理,而送回农村家乡。按:本例之中风,虽然属于脑血栓形成之偏瘫,应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其正治,但由于病情已发展到本方证阶段,故以本方为主,随其当时所出现的症状,选穴组方以治之。例如一至十诊,针补合谷、足三里,从整体来讲它有补益正气的作用,从循经取穴和患部取穴来讲,又有补益上下肢筋脉的功效。除下肢有力外,痰涎较少,强制性自哭治愈,原因是脾虚生湿生痰,足三里健脾有益于控制痰涎的再生。强制性自哭多属心血不足,亦即心虚则哭,心实则笑,用本方补虚有益于控制不自主的心伤表露于外的自哭。十三至十七诊,是根据临时病情变化,分别针泻神门、太冲、丰隆,施用清心宣窍,平肝化痰之法的。其二十至二十六诊,亦是根据临时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措施的。该患者由于家庭的种种内部矛盾因素,影响了中风病的顺利治愈。病例2 下肢无力、震颤患者张某某,男,40岁,南阳市邮电局职工。于1994年7月23日初诊。主诉:两下肢无力已年余。现病史:近4年来易于感冒(流感),服用感冒药无效,每次感冒历时15~20天。后来开始左侧足大趾及足掌发木,后因淋雨而致左侧小腿凉痛,痛向腰部放散,并出现右侧足趾麻木,两足大趾及足掌抽筋(痉挛)。逐渐出现两下肢无力,右足知觉消失,伴有早上小便必须用力尿液方能排出,尿流变细(曾作两次泌尿系检查,排除前列腺病变),时而行走时两下肢颤抖等症状。体瘦,面色苍白,脉象沉细。辨证:属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证候。治则:补益中气,大补气血。取穴:针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隔1~2日针治1次。效果:二诊后,下肢有力,已不抽筋;四诊后,两下肢行走已不颤抖;六诊后,早上小便已不用力即可排出;十诊后,基本治愈;十二诊痊愈。随访:1997年10月27该患者因患严重的便秘,前来针治,告知前病针愈未发。按:本例之下肢无力、震颤和排尿困难,是由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所致。患者气血亏虚和中气不足,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由于禀赋不足,加之4年来常患流感为诱因。其足趾和下肢出现的麻木、凉痛、抽筋、行走无力,时而行走时两下肢颤抖等症状,属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针补合谷、三阴交,大补气血以益筋脉而治愈。伴有早上小便困难,必须用力尿液方能排出,且尿流变细,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故,针补合谷、足三里,补益中气而收效。其身瘦,面色苍白,脉象沉细,为气血亏虚之征。由于气血亏虚与中气不足交织在一起,故用“八珍方”与“益气补中方”合为一个处方,即针补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同时配用,以收双重效果而治愈。病例3 阴吹、便秘患者苏某某,女,27岁,南阳市某委职工。于199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患阴吹与便秘已4年。因产后而得。现病史:4年来阴部如吹风感,其声响明显,可以听到,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产后患尿潴留和大便失禁,经治愈后,出现经常便秘,以夏季更为严重,粪便干如羊屎,时而带血,3~4日一行,常有下坠感、便意。因产后劳累过度而右上肢酸困麻木,下垂则舒,用拳头捶击则舒,夜间因酸困无处平放而影响入寐,持物无力。平时气短,身困乏力,倦怠嗜卧,饥饿时头晕,两下肢酸困,行走无力,伸腰则感腹空气短,弯腰则感舒服。脉象沉细无力。辨证:属于气虚不摄之阴吹;气虚不能推运肠腑,血虚不能滋润肠道之便秘和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肢体疼痛,活动无力等。治则:补中益气,益气养血。取穴:一诊、二诊,针补合谷、足三里;三至七诊,针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隔1~2日针治1次。效果:二诊后,大便秘结减轻;四诊后,大便基本正常,右上肢较前有力;六诊后,大便秘结治愈,阴吹明显好转,两下肢有力,右上肢酸困无力减轻,精神好转;七诊后,便秘及阴吹治愈,所有症状随之悉愈。随访:两个月后随访,告知阴吹及便秘治愈,精神明显好转。按:本例患者阴吹之病机是因分娩时中气受损,气虚下陷所致,故尔每在劳累后加重。其便秘的病机是:因产后耗伤气血,致使气虚则肠腑推运失常,血虚则肠腑失其滋润,故而大便困难,粪便干如羊屎,小腹下坠,便意尚存。由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故出现下肢酸困行走无力,右上肢酸困麻木,下垂则舒,拳头捶击则舒,持物无力等症状。平时所出现的气短,身困乏力,倦怠嗜卧,饥饿时头晕,伸腰则感腹空气短以及脉象沉细无力等,均属气血亏虚之临床表现。该临床表现为判断气虚下陷引致之阴吹和气血亏虚引致便秘的参考依据。患者产后所患尿潴留和大便失禁,是因正气亏虚所致。虽经治愈,但元气尚未充盛,伏下了嗣其后阴吹和便秘之病患。所针腧穴,一诊、二诊针补合谷、足三里,选用本方,意在峻用益气补中之法,重点治疗阴吹。由于三诊时患者又叙述了便秘的病因和症状,故三至七诊加补三阴交。三穴配伍,即“八珍方”加足三里,或“益气补中方”加三阴交,既治中气不足之阴吹,又治气血亏虚之便秘,一个处方两种作用而收效。病例4 胁痛患者苏某某,女,50岁,南阳市某局职工。于199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胁肋及腰痛已10天。现病史:10天前因不慎扭闪左侧胁肋部,即刻出现局部剧痛难忍,影响深呼吸及扭转活动,痛甚时向左侧后背及腰上部放散。因服行气散滞之中药过多,虽疼痛稍减,但中气已伤。出现腹中空虚,食后仍饥,气短心悸,四肢无力,神疲倦怠,头晕眼花等症状。舌质舌苔正常,脉象细弱。痛点在左侧第5~7肋间(期门穴前后、上下)处,局部拒按,按之痛剧,并向后背放散。辨证:属于扭闪胁肋,气血瘀滞之胁肋痛,和过服散气之品,伤于中气,兼见中气不足之证候。治则:急则治其标,首先通经活络以止痛,然后补益中气。取穴与效果:一诊(12日),针泻阿是穴(左侧胁肋部痛点,在期门穴前后各刺一针)。拔针后即刻痛减。二诊(13日),患处疼痛减轻60%。处方同上,加补合谷佐以补气。三诊(15日),患处已不痛,今天针治中气不足。针补合谷、足三里。四诊(16日),气短减轻,下肢较前有力,腹部空虚已愈。处方同上,加补三阴交。随访:半月后患者介绍一亲属前来针治膝关节风湿,转告针愈未发。按:本例之胁痛,由于扭闪胁肋,气血瘀滞,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扭闪处之胁肋部剧痛难忍,深呼吸及活动受限,局部拒按,向左侧后背放散。由于内服伤气之品过多,仅疼痛稍减,但元气已伤,故而气短心悸,呼吸息微,腹中空虚,食后仍饥(腹中空虚之故),四肢无力,神疲倦怠,头晕眼花以及脉象细弱等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之临床表现。本例既有扭闪胁肋,气血瘀滞之胁痛,又有过服散气之品,耗伤正气,兼见中气不足之证候。依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因恐先补后攻,先虚后实,局部气血瘀滞而痛剧,难以消散止痛。因此,一诊针泻患处之阿是穴,用以通畅局部经脉,消散患处之气血瘀滞,以达止痛的目的。一诊后局部疼痛减轻60%,故二诊处方同上,加补合谷,意在既止痛又补虚,采用虚实并治之法。二诊后由于局部疼痛治愈,重点矛盾在于中气不足,所以补合谷、足三里以峻补之。三诊后中气不足明显减轻,尚未痊愈,故处方同上,继用补益中气之法。四诊加补三阴交的目的,因兼有血虚症状,是以兼补之。由于辨证明确,治则合理,处方中的,故而效如样鼓,四诊告愈。病例5 小腹坠胀患者赵某某,女,65岁,住南阳市第某某中学。于1998年5月21日初诊。主诉:小腹坠胀已5年。现病史:因过度劳动和久站、久行而得。小腹坠微痛,时轻时重,严重时不能站立。小腹愈感下坠愈欲解便。腰痛时而坠困,两侧小腿肚发胀微痛,两膝酸软。行走无力,平卧时以上症状减轻,久站加重。伴有黄、热、阴痒和四肢酸困等症状。腰椎X线拍片提示:腰椎骨质增生。妇科检查:子宫萎缩,宫颈炎症。辨证: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小腹坠胀证候。治则:益气升陷。取穴与效果:一诊,针补合谷、足三里。二诊(23日),左侧上下肢酸困减轻。处方同上,加补百会穴。三诊(26日),自针治至今小腹坠胀未发。处方同上,去百会穴。四诊(28日),小腹坠胀未发。处方同上。五诊(6月4日),前天感到腰部坠困,四肢已不酸困。处方同上。六诊(6日),腰部已不坠困。处方同上。七诊(9日),下肢无力和两膝酸软已愈。巩固疗效,处方同上。随访:1998年6月18日患者告知针治两次以后小腹坠胀未发,其余症状逐次针愈。按:本例之小腹坠胀是一个症状。属于过劳及久站、久行为因,伤于中气,气虚下陷,故而以小腹坠胀和时而腰部坠困为主要辨证要点。其小腹坠胀严重时不能站立,和小腹愈感下坠愈欲解二便以及平卧则减轻,久站则加重为该病辨证的依据。其黄、热和阴痒,与宫颈炎症有关。一诊至七诊针补合谷(益气升陷)、足三里(补中益气)用以益气补中。其中二诊加补百会的目的用以升阳举陷,是因一诊后小腹坠胀症状未减,故而加补。二诊后小腹坠胀未发,故而减之。病例6 过敏性鼻炎患者许某某,女,32岁,住南阳师专。1999年3月11日初诊。主诉:患过敏性鼻炎已3年。现病史:3年前因多次患流感,在此期间又常在野外劳动,复受风寒刺激而得。此后每因感受风冷刺激(特别是早上),即刻出现阵发性鼻痒和喷嚏频作,鼻塞流涕(多为清水样鼻涕),并见嗅觉障碍,同时肩背(在风门、肺俞穴处)短暂地发凉,得暖则止,鼻黏膜苍白肿胀。伴有倦怠懒言,饮食减少,便溏次多,气短,动则汗出,易于感冒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曾在本市内几家医院均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辨证:属于脾肺气虚,卫外不固,鼻窍失常之过敏性鼻炎证候。治则:健脾补肺,益气固卫,佐以温肺散邪。取穴与效果:一诊、二诊(13日),针补合谷、足三里,泻迎香,风门、肺俞穴拔罐。三诊(15日),气短、便溏有所减轻,鼻炎早上发作时短而轻。处方同上,去迎香穴。四诊(19日)、五诊(21日),处方同上。六诊(24日),气短、倦怠、食少、便溏次多治愈,鼻炎复轻,发作时风门、肺俞穴处亦不突发凉感。处方同上。七诊(26日)、八诊(30日),处方同上。九诊(4月3日),精神复常,鼻炎一般早上不发,仅偶尔轻微发作一次。处方同上。十诊(4月10日),鼻炎已愈,自针治至今感冒未发,巩固疗效,再针1次。随访:半年后患者一位亲属前来治病,转告针愈未发。按:本例患者所患的过敏性鼻炎,证属脾肺气虚,卫外不固。其辨证要点,是以早上感受风冷即发和伴有气短懒言,动则汗出,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脉象细弱,易于感冒等为其主要依据。每因感受风冷而鼻炎即发的同时风门、肺俞穴处突发凉感,亦属肺气虚寒,卫表不固的反应。所针腧穴,针补足三里用以补脾益气,补脾又有益于补肺,针补合谷补益肺气以固其表;风门、肺俞拔罐的目的,意在佐以温肺散邪。一诊、二诊配泻迎香,意在补虚治本的同时,佐以直接宣窍散邪,改善鼻窍内环境。病例7 胃下垂患者李某某,女,60岁,南阳市某局职工。于2001年8月20日初诊。主诉:患胃下垂已30年。现病史:30年前因过劳而得。胃肠X线钡餐透视结果:胃下垂,胃大弯在髂嵴连线下3cm。自觉腹中空空无物,气短,欲屈曲位,精神不振。经常吐酸,口内发酸,晚上腹胀,胃部疼痛并常感上腹空虚。早上口苦,平时手足心热。身体瘦弱,脉象细弱。曾用中西药久治不效。辨证:属于中气不足,兼脾不运湿之胃下垂证候。治则:补中益气,健壮脾胃。取穴与效果:一诊,针补合谷、足三里。二诊(22日),处方同上,加补胃俞、阴陵泉。三诊(24日),吐酸、口酸和上腹空虚减轻,精神好转。处方同上。四诊(26日),处方同上。五诊(28日),已不吐酸,气短好转。处方同上。六诊(9月4日),早上口已不苦,口中觉酸但不吐酸。针补合谷、胃俞,阴陵泉先少泻后多补。七诊(6日),处方同上。八诊(8日),口不苦,仅晚上口酸,已不腹胀。处方同上。九诊(11日),处方同上。十诊(13日),胃下垂已愈,患者要求针治腰椎间盘脱出。随访:在针治腰椎间盘脱出期间,胃下垂未再发。按:本例胃下垂所出现的主证、兼症和体征,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兼脾不运湿所致。故用补中益气,健壮脾胃之法而收效。所取腧穴,一诊之处方主要是用以补益中气;二至五诊之处方,意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补胃俞、阴陵泉以增健壮脾胃之力;六至九诊的处方,重点补益脾胃之气兼祛其湿。病例8 脱肛患者张某某,男,65岁,医生,住陕西省户县余下镇南索村。于2001年6月15日初诊。主诉:患脱肛已5年之久。因劳动过度而得。现病史:5年来每因劳动过度而脱肛复发。复发时直肠严重脱出,用手上托也不能复位,局部剧痛,不能端坐,不能行走,必须卧床休息1个多月方能逐渐减轻,方能用手上推复位。平时大便(日行1次,粪便不干)后直肠脱出,用手上推方能复位。伴有气短,倦怠乏力等症状。脉象沉细。曾用多种疗法,收效不著。辨证:属于劳伤中气,气虚下陷,无力升提之直肠脱出证候。治则:益气补中,佐以提缩直肠。取穴与效果:一诊(15日),针补合谷、足三里、长强。二诊(17日),处方同上。三诊(19日),直肠脱出减轻,处方同上。四诊(23日),直肠脱出复减轻,处方同上。五诊(26日),脱肛基本治愈。处方同上。随访:于2001年10月22日患者在本科学习期间,告知针治5次痊愈,至今尚未复发。按:本例之脱肛,属于劳伤中气,气虚下陷,无力升提所致。每因劳动过度而复发,用手上托不易复位,伴有气短,倦怠乏力和脉象沉细以及必须卧床休息多日方能逐渐减轻等,属于中气亏虚型。选用本方,用以益气升提,配补患野的长强穴,直达病所用以提缩直肠,增强直肠功能而收效。属于近期疗效。病例9 虚劳、泄泻患者李某某,男,60岁,住南阳市卧龙区安皋镇牛王庙村,于2000年12月5日初诊。主诉:患虚劳30年,严重5年,患慢性结肠炎多年。主要针治结肠炎。现病史:因自幼家庭生活条件差又劳累过度而得。30多年前患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至今,致使身体日渐瘦弱。近5年来每因饥饿稍久即刻气短汗出,上腹空虚气不接续,四肢发软。每服4~5只老母鸡汤或连吃几顿富有营养食物,精神明显好转。现在证:近几年来出外打工,每因饮食生冷或不节,慢性结肠炎复发。复发时夜间肠鸣,矢气频多,先腹痛而后泄泻,泻下清稀及不易消化食物,日行4~6次。引发全身发软,腹中空虚,气不接续,饥饿尤甚,必须即刻进食鸡蛋或营养食品,方能暂缓。面色萎黄,脉象虚缓。曾以慢性结肠炎久治无效。辨证:属于劳累过度,中气不足,肠腑不固之久泻。治则:益气补中,固肠止泻。取穴与效果:一诊,针补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二诊(7日),精神好转,一诊下午针后,腹中不空。针补合谷、足三里、天枢。三诊(8日),昨晚未发肠鸣、腹痛、泄泻。处方同上。四诊(11日),精神又有好转,中气虚轻,近日大便日行1次,粪便不稀。处方同上。随访:2001年3月6日,患者告知自针后至今60天泄泻未发,精神明显好转。按:本例之泄泻,属于“益气补中”证。因属中气不足,肠腑不固之泄泻,故用本方益气补中。一诊加补阴陵泉的目的,以增健脾益气之力,二至四诊,加补天枢意在固肠止泻。注意事项1.脾胃肠病 诸如胃痛、腹胀、泄泻、便秘等病,凡属于脾胃气虚、脾虚肠泻,或伴有中气不足症状者,均可选用本方施治。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若伴有挟实症状,气机不畅者,不可使用本方峻补,否则易于滞塞,或影响气机的通畅,加重病情。应在本方中加泻间使佐以行气散滞,或根据具体病证,分别配泻中脘、上脘、天枢等穴,佐以和胃散滞、通肠导滞。2.气血亏虚病 因牌胃气虚,纳运失职,伴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致使气血化源不足,引起的气血亏虚的病证,不可选用“八珍方”直接补益气血。可用本方配加有关腧穴以治其本,以治其源,待脾胃气虚之病治愈,气血生化有源,而气血亏虚亦可随之而愈。亦可在脾胃气虚之病将愈之时,与“八珍方”交替施治,以使气血亏虚之病证早愈。3.下垂病证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眼睑下垂和疝气等病,属于病情较重者,本方加补百会穴升阳举陷,方收良效。以上病证都以本方为基础,配加有关腧穴直达病所,较仅用本方施治往往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其他方面1.预防气随液(水)脱 曾祖父、祖父针治单腹胀(水鼓、腹水),用自制24号毫针刺入中极穴2寸左右,捻泻0.5分钟后拔针,不闭穴孔,令水液从针孔排出,每次能放出水液500~1000毫升,甚至还要多些。因恐放水后气随水脱,在放水前选用本方益气补中,以防气随液(水)脱。有些针灸医生,用针刺中极穴放水,因放水前不知针补合谷、足三里益气补中,或针刺中极穴放水前,不知用中药(即黄芪30g、党参20g、白术20g、砂仁10g等药)固气,往往出现气随水脱而加重病情或因之而致死亡。2.大气陷落的救治法使用本方加补气海、太溪(兼阳虚者改补关元),这是祖父多年来在农村医药匮乏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救治经验。大气陷落多见于久病,脾肾久虚,精气日益耗乏,突发胸中气虚、气短(由于努力呼吸常若太息状。或动则喘促、汗出)、背痛(心肺下垂牵引之故),或背部空痛酸坠。选用本方既益气升陷,又健运中宫以充养后天而增添大气,加补气海、太溪补肾益气,以壮先天之元气而固大气之根本。使大气源源不断地升贮胸中,心肺有所依托凭寄。以上腧穴,应捻补时间较长方能挽回垂危生命。祖父对大气陷落的救治大法,基本符合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也。……然此气有生发之处,天一生水,肾脏先成,而肾系命门之中有气息息萌动,此乃乾元资始之气,《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也’,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礴之势成,积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踞之根固。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3.临床见闻临床多见病久体衰或大病之后气血脾胃极度亏虚的病人,饮食较多,三餐后2小时内必须加一次鸡蛋糕或奶粉茶,否则会出现好似低血糖状(血糖正常)。针补合谷、三阴交、足三里,或合谷、足三里、阴陵泉,5~10次后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可见每在当天上午针治,中午就饮食减少胃腑满闷,当天下午针治至晚饭时就饮食减少胃腑满闷,但精神增加,绝不能误以为针补之过,实为增强机体功能之效。例如族兄年65岁,自幼贫寒多病,其妻不予照料,5年前感冒气管炎复发又引发胃出血(大量便血),在本院治愈。2000年11月复因感冒气管炎复发又引发胃出血,经住院治愈后,气血脾胃极度亏虚。其症状、取穴和针后的反应如前,共针治12次逐渐恢复健康。4.无形之气能生有形之病百病始生于气也。虽无形之气有气盛与气衰的不同,但传变于机体之中,却能生有形之病,诸如气滞(气盛)则血瘀而生瘀块;气虚血行不畅,则血瘀而生瘀块;气衰而脏器下垂等。固不可泥执病因必诸于有形。况传变于人体之中,绝非一朝一夕即成为有形之病。“上工治未病”,无形之气在未形成有形之病之前,就应根据气盛、气衰的外在表现,进行治疗。待病已形成,恐又不易追忆其初为无形之气之因,既失治于未成形之前,又难辨于已成形之后。临床所出现的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脱肛等,正是本方的主治对象。就难治于无形之气的气衰之前。5.经络的应激性参见“八珍方”。6.临床所见参见“八珍方”。7.本方补益元气之因本方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补益元气,立足于健脾升阳益气。人身元气生于先天,赖后天脾胃的滋养。气与人体病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元气是决定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气之所以不足,是脾胃损伤功能低下的结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不足,不足者补之。”故而本方有其补益元气的作用。针方歌括益气补中足三里,配补合谷气虚益。脾胃气虚中气陷,辨证取穴诸证医。 文中摘自《祖传针灸常用处方》,作者:李传岐、李宛亮。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 (0) 相关推荐 怎么引起的清阳不升 如眩晕病中出现清阳不升证,则多兼见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体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多寐,舌苔白腻,脉濡弱.或沉滑等「阳为湿困」的特点.此由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聚, ... 不论男女,身体的八种虚,中成药一 一列明了 不论男女,身体的八种虚,中成药一 一列明了 益气聪明汤在眼科中的应用 兰轶 裴铮 周华祥 [摘要]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可补益中气,使视听灵敏.聪颖智慧,其组方巧妙,直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经,与眼五轮关系密切相关,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故笔 ... 针灸四神聪穴治疗小儿病证举隅 近年来,临床应用四神聪穴治疗小儿常见病证,收效显著,举隅如下. 遗尿证 幼儿睡眠小便自遗,不能控制,醒后方知,即为遗尿症.其病因正如<甲乙经>云:"虚则遗溺."又< ... 【补益类】1益气补中方:针补双合谷 足三... [补益类] 1益气补中方:针补双合谷 足三里 2益气补肾方:针补双合谷 ,复溜. 3补益脾胃方:针补双足三里,阴陵泉. 4补脾胃方:针补双脾俞,胃俞. 5八珍方:针补双合谷,三阴交. 6养心方:针补双 ... 温胆汤治疗小儿心系病证临床体会 2009年第5卷第1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摘要] 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心病治胆,异病同治,异曲同工,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儿心系病证:温胆汤:治疗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半夏.陈皮.茯苓. ...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保存收藏)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保存收藏)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 0011.桂枝--味性辛.甘,温.<神农本草>: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 ... 清华临床研究所详解首款国产新药的中美NDA之路,给国产新药审评审批“支招” 泽布替尼用 7 年零 5 个月左右的时间创造了新药研发的"中国速度".作为首个在中美两地同时开发并获批的国产原创新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的研发上市之路极具研究价值和参考借鉴. 近日, ... 2021年5月22号十二生肖运势详解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农历四月十一 (辛丑年癸巳月庚午日),法定节假日. 特吉生肖:狗.羊.虎 次吉生肖:龙.猴.猪 今日带衰:鸡.牛.鼠 喜神方位:西北方 财神方位:正东方 宜:结婚.订婚. ... 2021年4月22号十二生肖运势详解 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农历三月十一 (辛丑年壬辰月庚子日),法定工作日.今天世界地球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特吉生肖:龙.猴.牛 次吉生肖:鼠.虎.狗 今日带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