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步为什么不易学?原来大有学问
邯郸步为什么不易学?原来大有学问
——《战国成语与赵文化》之《邯郸学步》
著名主持人杨澜说过一句话:“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这句话强调了衣着得体、外表端庄的重要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那么,外表与内在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战国成语与赵文化》中的第一册《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们并不陌生。《现代汉语词典》对“邯郸学步”的解释是:“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见于《庄子·秋水》)。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这样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邯郸学步”的出处、故事的大意、现在的用法。
除此之外,关于“邯郸学步”还有什么丰富、有趣的知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呢?《战国成语与赵文化》中的《邯郸学步》就为我们做了深挖掘、广展现。
01 邯郸人走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初年。赵惠文的父亲赵武灵王我们比较熟悉,就是那位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王。经过改革,赵国国富兵强,一派欣欣向荣。此时燕国也是国泰民安的时期。燕、赵两国相毗邻,人民往来通畅。
想去邯郸学步的燕国人是一个青年。他在去之前就听说了,赵国邯郸城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幼,走起路来都风度翩翩、稳健而优雅。他好生羡慕啊!这个燕国青年无法抑制内心的好奇,他想到邯郸去学学这种走路的姿态。
燕国青年满怀期待地来到了邯郸。他发现邯郸人都身穿整齐庄重的曲裾深衣,身上佩戴一串串的玉佩,人人的行为举止都是那么端庄、那么优雅。最令燕国青年惊奇的是,邯郸人行走的时候,腰间挂着的一串串玉佩,会随着他们的步伐相互碰撞,敲击出规律而清脆悦耳的声响,真是动听极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像出战国时期一个邯郸人走路的形象。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端庄”而“优雅”。
02 赵国是怎样孕育出令人羡慕的走路方式的?
邯郸人端庄而优雅的步伐是怎样练就的呢?
邯郸人走路的姿态跟衣着有关。燕国青年穿的是直裾短衣,而邯郸人穿的是曲裾深衣。由衣服的前襟接出一段,穿时绕至背后,称为“曲裾”。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称为“深衣”。相比直裾短衣,穿着这样的曲裾深衣,人的行为举止会有一种受约束感。
邯郸人走路的姿态跟配玉文化有关。配玉的风尚源于儒家,“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当时的人们,不论男、女,玉都是他们的重要配饰,或单玉配饰或组玉配饰。戴上组玉佩饰,只要一迈步,佩玉就会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如果想要让玉佩的声响有节奏感,步伐就得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这就是为什么邯郸人走路显得端庄了。
邯郸人走路的姿态还跟艺术修养有关。战国时期,历代赵王有很多位喜欢音乐、舞蹈。上行下效,普通老百姓对音乐、舞蹈的喜好也蔚然成风。故事中的燕国青年走在大街上就看到了卖艺的乐人、跳舞的舞者;走进一户大宅,更是看到堂上有古琴,堂外有编钟,舞者随音乐翩翩起舞。可以说,音乐与舞蹈是邯郸人生活的一部分。怪不得他们走起路来带着音乐与舞蹈的韵律啊!
可见,服装、配饰、文化艺术修养共同造就了邯郸步的端庄、优雅。
03 燕国青年为什么学不会?
燕国青年羡慕邯郸人的走路姿态想要效仿,自己也换上了曲裾深衣、配上了组玉佩,然而却无法走出邯郸人的端庄、优雅来。为什么呢?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服装、配饰、文化艺术修养共同造就了邯郸人的走路姿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彰显出优雅的气质,还得从修炼内功开始。这个燕国青年若想学会邯郸人的走路方式,就得在邯郸长期住下去,学习赵国的艺术文化,耳濡目染,浸淫熏陶。时间长了,气质自然改变,走起路来也就会优雅好看了。
小结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走路端庄、优雅,这样的走路姿态是由服装、配饰、文化艺术修养共同造就的;燕国青年只做了外在的服装、配饰方面的改变,而没有邯郸人内在的修养,怪不得学不会邯郸步了。
这个成语故事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当我们想要习得一项技能的时候,不能只学其表,也要修其里。比如,学一门外语,单懂发音与书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尽力了解这门语言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习俗等。内外兼修,会让我们学得更地道、更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