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连载:印学源流普及部分——不同制度下印章的分类称谓
由天津印社、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印象滨海2020——中国印学源流普及暨天津印社社员作品展》于10月24日-12月30日在天津滨海美术馆、滨海文化馆大港馆区、汉沽馆区进行巡回展出。
本次展览即日起在天津印社微信公众平台与官方网站:www.tjys1996.com分期同步推送。(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印社官网)
不同制度下印章的分类称谓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文印:印面文字凹下去的叫白文印,凸出来的叫朱文印,同一方印中的印文两种都有的叫朱白文印。也有把凹下去和凸出来的分别叫阴文和阳文,但这种称谓不是太准确,因古时候用作封泥印时刚好和我们现在相反。
朱文印: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
白文印:建明德子千亿 保万年治无极
朱白相间文印:日利
私印、官印:玺印有官私之分,就像我们现在的公章和人名章一样。古时候基本是官印刻官职名称,私印刻私人姓名或名言、警句、祝福语等,有的私印连官职和人名一并刻的,这类印大多是陪葬品非生前用印,但性质还是私印。
官印:曲尉左阳(秦)
私印:乐戏(战国)
方形印、圆印、长方印、椭圆及随形印:不论官私玺印,通常是正方形。也有少量圆印、长方印、椭圆及随形印,但不多见,前面说的“关防”印大多是长方形的。
方印
圆印
长方印
椭圆印
随行印
铸印、凿印、蟠条印:金属印一般采取铸造,先用泥雕范,后用翻砂或拔蜡法铸造而成。标准的是印章印文一起铸造,最后修整、打磨就可以了,这就是铸印。但也有提前铸好无印文的印章,后面再凿刻上印文,这就是凿印,相对铸印来说,凿印比较粗糙,刀痕显露,印文也不工整。大多数是因为时间紧,铸印来不及,就采取这种方式,传世的印中好多的武官印都是这类型。
铸印
凿印
另外,一些不能铸造的非金属印比如玉质印,也是后面凿刻上去的。
唐代官印统一用朱文,印文的笔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若遇到有枝笔时,用焊条焊上去,我们称之为“蟠条印”。这种制印方法相对比较麻烦,也不好排字,所以,后世用的比较少。总体来说,这几种制印方式中,凿印是与我们现在刻印最接近的方式。
蟠条印
名印、字印、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名字合印、总印:名印, 或只著姓名,或加“印”、“之印”、“私印”等字。名印有“单名”、“二名”和“双名”之分,均规定姓独据右。有些特别的名印,为防误读,可采取“回文印”法,比如“陈其之”“张之印”“李印印”“王章印”等这些名字就要好好安排了;字印,也叫“表字印”,汉晋时期的印都是连名带姓的,之后就有不连姓的印了;从右至左、从上至下读的印叫“横读印”;右上左下、左上右下读的印叫“交错文印”;姓、名、字并刻一印的叫“名字合印”;将地方、姓、名、字并刻一印的叫“总印”。
赵来卿(名印)
字公子(字印)
李广汉印(回文印)
司寇之玺(横读印)
朱吾右尉(交错文印)
河间武恒刘芝字伯行(总印)
两面印(穿带印)、多面印、子母印、带钩印:私印有两面刻字和多面刻字的叫“两面印”或“多面印”;大小两印或两印以上套在一起的叫“子母印”或“套印”;铜制带钩,钩身连铸一个印,就像我们现在的皮带扣上刻个印,以便随时携带使用,这种印叫“带钩印”也叫“钩印”。
田霸成
霸成印信
(两面印)
徐尊(多面印)
李长史印
李宽心印
(字母印)
日利(带钩印)
印钮、印绶:印背隆起凸出,有孔可以穿带,名为“钮”,早期的玺印铸钮简单,隆起有孔可以穿带即可,我们称做“鼻钮”。后来印钮制作的越来越精致、美观,甚至有了身份地位和官职的象征。卫宏所著的《汉旧仪》规定: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
诸侯王黄金印,槖(tuó)驼钮;
列侯黄金印,龟钮;
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
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槖驼钮;
御史、二千石银印,龟钮;
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
还有各种形制的钮,不一一列举。
螭虎钮
龟钮
鼻钮
印绶:就是穿在印纽上的带子,官印上的印绶有等级规定。
盘龙钮
台钮
博古钮(带印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