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重字本义不是分量大而是莲藕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重,象形字,读作zhòng,chóng。所有汉语工具书都认为,重字的本义是分量大,把其他义项作为重字的引申义。实际上,分量大不是本义,也是引申义。
重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下面,我们从汉字发展规律、重字甲骨文字形以及重字的衍生字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重字的本义。
一、从汉字发展规律看重字本义
汉字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汉字分为文和字,文是象形字,字从文衍生而来。总体上是从简到繁逐步精细化、规范化的。比如在表示一种植物概念时,其初文往往是这种植物的形象。但随着文字的应用,初文所表达的这种植物的本义消失且被引申义专用。于是,人们就在初文上增加表示植物的符号草字头来表示这种植物。如,咢与萼,氾与范,樂与藥,等等。
董字就是在重字之上加草字头,就是说,重是董字的初文,董字的本义就是重字的本义。重字是象形字,不是形声字。
远古时,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有一片沼泽,名为董泽。
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有“董泽之蒲”。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闻喜县“有董池陂,古董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涑水注》记载有“涑[sù]水西径董泽陂”。到了宋代,董泽改为董池陂。金元之后,汾涑流域的湖泊相继湮废,董泽也未能幸免。明代时,董泽已经不是连片的湖泊。再后来,董泽已经了无踪迹,仅剩下与之相关的地名,如闻喜县的董村。或许,董村处于董泽的边缘,又或是古董国的都城。
董泽中有水生植物叫董,董泽或因此得名。南北朝·顾野王《玉篇》:董,藕根也,又称董蕖。莲藕也称蕖耦。或许,古人以为莲藕内部的孔道是通水用的,因此把莲藕称为蕖。
莲藕(网络图片)
远古人就发现莲藕可以充饥,成为人们的食物。如今,山西、陕西一些地方把莲藕叫做董菜,也佐证了这一结论。时至今日,闻喜莲藕仍然是当地特产,更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通过以上对董字的梳理,可以得出结论,董字本义就是长着嫩荷叶的莲藕。
既然董字本义是莲藕,根据汉字规律可以断定,重字的本义也是莲藕。
二、重字本义被误读的原因
重字本义一直被误读,有其原因。
一是《说文解字》对后世的影响。《说文解字》认为,“重,厚也。从壬,东声。”徐锴《说文解字注》认为,“壬[tǐng]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意思是说,壬是人在土上,所以是厚。许慎没有见过重字的甲骨文,其只能对重字小篆字形进行的解读,错误自然难免。
二是后世对重字解读,略过甲骨文字形,直接从金文字形解读。一致认为,重为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東(东,囊橐或竹笼),似人背负囊袋或竹篓,表示很沉重。
这样解读重字的甲骨文第二种字形还说得过去,但解读重字甲骨文第一种字形则很难自圆其说。既然是東(囊橐),为什么人腿会长在其上?显然,这里的人并不指人而只是与人形相似的一种东西;東也不是東而只是与東形相似的一种东西。
背着行囊(网络图片)
董字本义既然是莲藕,重字字形应当是莲藕的样子。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重字的甲骨文字形,特别是其甲骨文第一种字形。
重字甲骨文第一种字形是整体结构,不可分割。其上部看似人形,腿连着下部似水平方向的东(囊橐,两头扎口的袋子),实际上,是远古人用莲藕的一部分表示这种水生植物。
重字甲骨文字形与莲藕
莲藕是一种常见水生植物,一般长在沼泽、池塘。董泽就因为这里长有大片的莲藕而得名。
莲藕须状不定根,束状,每节5-8束,每束有不定根7-21条,须状根环绕地下茎节生长。茎节处同时长出荷叶、荷花并露出水面。
荷叶为大型单叶,从莲藕地下茎连接处向上抽生。露出水面时,挺立的叶柄顶端长有纵卷的叶片。最后,叶片展开呈近圆形,并与水面平行。叶与叶柄连接处称为“叶鼻”,是荷叶的通气孔,与叶柄和地下茎中的气道相通,为地下茎输送氧气,有利于地下茎生长和膨大,从而长成莲藕。
主藕与子藕和孙藕(网络图片)
莲藕的地下茎,成熟后分为“主藕”,主藕节上分生2-4个“子藕”,较大的子藕又可分生“孙藕”。
荷花授粉后花瓣脱落,长成莲蓬,又称莲房,埋藏莲花雌蕊的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花托表面具有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而称之为莲蓬。每一个孔洞内生有1枚小坚果即为莲籽。莲籽似眼珠,莲蓬似复眼,凝视着四周。
远古人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仔细观察,就是把长有一支纵卷叶片和环状须根的莲藕变成了一种符号。重字甲骨文第一种字形就是这个符号,长柄上接纵卷叶片(似人形),下连带有环状须要的莲藕(似東)。
西周初期“井(邢)侯簋”金文的重字,承接甲骨文第一种字形,上下结构,但却把单节莲藕由横向调转为竖向,和其上的嫩荷叶茎相连。
春秋时期,重字的字形繁化,侯马盟书中的重字就在“井侯簋”重字字形之下增加土字,强调莲藕长在沼泽的泥土之中。侯马盟书用的是晋国的文字,而董泽正是在晋国境内,因此对重字本义的认识更加深入和明确,是逻辑的结果。
消失的董泽与留下的董村
篆文承接了这个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重。
如此看来,重字是象形字,并非形声字,本义是长着嫩荷叶的莲藕。
由于重字被引申义专用,于是人们在重字之上加一个草字头“董”来表示长着嫩荷叶的莲藕,换句话说,重字是董字的初文。
四、重的引申义
重的引申义都与莲藕、荷叶茎、莲蓬等有关,两个读音。
(一)读作zhòng
1.董泽中的莲藕,产量很高,每一根莲藕都很粗大,引申为分量大。《孟子·梁惠王上·第八》:权然后知轻重(称一称才知道物体的轻重)。如,沉重,重量,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董泽水面浩淼,有大面积莲藕生长,引申为数量多。如,重金收买,重兵把守。
3.董泽水域适合莲藕生长,水生植物以莲藕为主,引申为主要,紧要。如,重要,重镇,重点,重托。
4.董泽莲藕成为当时人们的重要食物,每年的产量多少影响人们的生活,要加强管理才能有好的收成,引申为认真对待。如,重视,器重,隆重,尊重。
5.荷叶茎折断之后会流出白色汁液,借指乳汁。《汉书·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获得的汉人的食物都扔掉,感觉不如奶酪好吃)。此义后写作湩,读音也发生变化,读作dòng。
嫩荷叶折断后流出乳汁状的液体
6.莲藕在泥中生长,荷叶茎直立挺拔,引申为庄严,端庄。《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
(二)读作chóng
7.莲藕一般是多节生长,后长的藕节好像复制先长的藕节,形状基本相同,引申为反复,叠加。《礼记·礼器》: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的坐垫是五层,而诸侯只是三层,大夫只是两层)。如,重复,重叠,重围。
莲藕生长全过程(网络图片)
8.莲藕一般多节一根,引申为成双,成对。宋·陆游《上巳》:残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如,重三(三月初三),重五(五月初五),重阳(九月初九),重庆(父母、祖父母俱在)。
9.一根莲藕中,各节长短粗细不一。古人或由此以为细小的是粗大的生出来的,引申为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女人怀孕)。
10.每年人们都在秋天挖莲藕,明年还会再长出新的,虚化为副词再,又。《文选·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不停)。如,重新,重修,重建。
五、重的衍生字
重的衍生字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等相关。
1.隀,chóng,不断攀登之处。古地名,不详。
2.蝩,chóng,(1)一年中第二次(重复)养的蚕,又称晚蚕。(2)蝗虫(聚集很多的飞虫)。
3.揰,chòng,(1)用手有分量地打,锤打。(2)把手中的东西用力甩出。
4.董,dǒng,本义莲藕。如,董蕖,董泽。(1)莲藕长在泥中看不见,引申为深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人过六十了,不再年轻气盛,而要深藏不露)。(2)莲蓬像复眼凝视着周围的一切,引申为督察。《尚书·大禹谟》:董之用威。如,董事。
莲蓬似眼睛凝视着周围(网络图片)
5.箽,dǒng ,古代竹器,外观与锺相同。
6.湩,dòng,嫩荷叶茎折断后流出的白色液体,引申为乳汁。如,乳湩,马湩。原作重,后为表示液体而加氵,写作湩。
7.畽,tuǎn,为防止野兽侵害,在田舍四周挖的泥沼,或长有莲藕。
8.锺,zhōng,似莲藕中间膨大两头细的青铜酒器,后作量器。《孔丛子·儒服篇》:尧舜千锺,孔子百觚[gū](尧舜能饮一千锺,孔子能喝一百觚)。
西汉中山靖王用的铜锺(网络图片)
9.踵,zhǒng,本义脚后跟。用长在最底下的藕根形容人的脚后跟。如,摩肩接踵。
10.尰,zhǒng,脚腫(肿)。
11.喠,zhǒng,口腔肿得人不能说话。
12.瘇,zhǒng,脚肿病。
13.腫,zhǒng,简化字写作肿。藕节开始细长,后来膨大变粗,形容人身体局部因外伤或病变而变大,胀大。
14.緟,zhòng,一条又一条丝线,称缯缕。
15.偅,zhòng,人老先老腿,就像莲藕在泥中动不了,形容老态龙钟。如,儱[lǒng]偅。
16.堹,zhòng,池塘(可种植莲藕)周围用大量土夯出的堤埂。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5.《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7.《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8.《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9.《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0.《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1.《国学大师》(网络版)。
12.《新华字典》(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