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铭、《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争议肇始
1、宋书铭人事述记
宋书铭,字硕亭,大约生于1840年代,民初在民国政府袁世凯总统府任下级幕僚,现在查不到其早期经历,约1916后离开北京,很快就去世了。宋书铭曾与北京太极拳界有过交往,当时太极拳刚刚开始向社会普及,练拳的人不多,基本都属一个圈子,唯一为人们所知的流派就是从河南陈家沟学拳的杨露禅。有关宋书铭的人事,按杨家嫡派的口传笔书(许禹生1921,2011页7~10、王新午1942页5~8,12~13),基本事实有:⑴宋书铭拳术水平相当高,当时许禹生主持的北京体育社诸拳术教师曾拜访之,双方友好试手的结果,宋书铭功夫甚至远高过当时四十岁正值盛年的杨露禅嫡派吴鉴泉、许禹生,以及当时颇负盛名的纪子修等,以致吴鉴泉等诸人事之以师礼。⑵宋书铭之拳是太极拳,许禹生、王新午都是把宋、吴等比手事件当做太极拳门内逸闻、一件好事情来讲。⑶宋书铭自称拳术是家传的,据云宋氏拳传自宋氏始祖明代宋远桥,宋书铭是明代宋远桥下十七世孙。而宋远桥是唐许宣平下“三十七”太极功拳术的传人,而后宋家又学到了其他几种拳术,即所谓“老五派”太极拳。⑷宋书铭给北京太极拳界留下了被称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简称《太极功》)的宋氏家传老拳谱,宋传拳谱之原谱为手抄本,现不知所踪,但是当时曾广为传抄。现在我看到几种民国时期抄录或今人再过录的宋传《太极功》抄本,可以确定“老五派”说法就是来自此宋谱抄本。⑸据说宋书铭会做诗、词,又好研究易学、道学,宋氏为人低调,不计较名利,故宋氏作品都星散成广陵散。
按许禹生、王新午皆太极拳门内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品德高尚之人,又有科学、史学素养。武术界从来都是对胜利吹嘘,对失败掩饰。而许、王所记系师门宭事,在大众不知的情况下,直言其好友、老师输给了宋,不但毫不掩饰,而且在当事人仍健在时就公开出版,百年来从没听说过有任何当事人或其后人,对许、王的记述在公开或私下里表示过抗议、反驳或质疑,由此可知,此事的发生以及其中的细节应该是确定无误的事实。
2、太极拳“老五派”之谜
许、王等所记宋书铭之人事无疑很清楚,何以造成后世疑问?皆因宋氏留下的所谓太极拳“老五派”传承,令人疑惑。民国时期总共有二十多种杨露禅系太极拳传人的专著,其中多数都或详或略地介绍了老五派源流与拳谱[2],包括了人事源流、拳论拳诀、拳架等。虽然都没有直接提及“老五派”之说的来源,但因涉及宋书铭之祖宋远桥和宋传三十七,而杨露禅系并无“老五派”的说法,故可知此说应源于宋书铭。太极拳“老五派”源流大致如下:⑴宋氏“三十七”祖于唐歙县于欢子许宣平,明代传人为宋远桥。⑵俞氏“先天拳”祖于唐、宋安庆李道子,在明为麸子李,《太极功》中尊称夫子李,传人为泾县俞氏俞清慧、俞一诚、俞莲舟、俞岱岩四人。⑶张氏“十三势”祖于明武当山玉虚子张三丰,传人为明张松溪、张翠山。⑷程氏“小九天”祖于南北朝休宁程灵洗、其小宗为韩拱月、程珌。⑸殷氏“后天法”祖于北宋扬州之胡镜子、传宋僧安州仲殊,明代传人殷利亨。宋书铭百年后人去拳亡,根据各种笔书、口传纪录(陈微明1928,1994页143~154,向恺然1933,1940页239~271,王新午1942页6~7,张耀忠1989页148~151,王知刚1992,刘习文2010,关振军2011),宋书铭当年曾或完整或零散的传下了宋氏几种拳法,其中唯独没有宋氏十三势的痕迹,另还有些许宋传拳的鲜活资料,大致可确认宋书铭不是空口白话,所传各路拳法皆实有技击功效而非新创编的空架子。
宋传拳、宋传谱都很混乱,但根本的混乱就是按宋书铭以后百年来流传的各种讯息,如民国时传下的宋氏拳、太极拳专著以及口传故事,相互矛盾。一方面当时杨露禅传十三势太极拳嫡派认可了宋书铭所传是与杨家拳理和技术均相似的太极拳,但另一方面,在外人和后人看来,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民国专著中的宋传拳、宋传谱都大不同于(或不是)杨传十三势太极拳,这两种认知无法统一。这就构成宋传“老五派”源流百年难解之谜。
最初研究民国以来太极拳家嫡派口传和太极拳专著中的宋氏拳艺,让我颇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基本问题是宋传“老五派”拳法和杨传拳的关系说不清,成为宋拳百年难解之谜。一方面,当时杨露禅传十三势太极拳嫡派认可了宋书铭所传的几种太极功拳术是与杨传拳相似的太极拳,宋杨两家彼此都尊祖师张三丰,宋氏“三十七”拳架和杨传拳架和拳理技法也类似。但实际上宋氏所传几乎完全颠覆了有关杨传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的传统认知,和杨家所传矛盾极大。按杨传拳术,“太极拳”一名似乎是由十三势拳法中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来的专有名词,而非多种拳法总称。而且众所周知,杨传十三势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拳理等都很独特,极为精细,难学易失,被认为是“内家类拳术的最高峰”,和其他所谓内家拳术差别很大。但是宋书铭所传却不同,例如:⑴宋书铭一下子就提出了五种太极拳,十三势只是其一,其余几种源流又早于十三势很多,除张松溪一个名字外,当时也没有发现其他可信记载。⑵宋氏主修的三十七和十三势拳架很相似,练法和拳论也相似,但是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并没有说清楚。⑶宋氏认为张松溪也传太极拳,故许禹生以下杨系传人尊之为太极拳南派,但显然鄞县张松溪内家拳不是十三势太极拳。⑷王新午(1942)说宋远桥至宋书铭有十七代人。传承似乎太过夸张,也和当时杨传人意见不合[3]。
“‘老五派’都是太极拳”这种说法不仅是宋氏自家宣称,而且得到了当时杨传十三势太极拳专家们的认可。当事人许禹生在杨传太极拳门内辈分很高,有社会地位又极为热心武艺事业,故在武术界很受尊重,当时杨传系传人多是许禹生晚辈,也并不关心传承问题,他们著作中多只是录入宋传拳谱、拳诀,聊备一格,接受许氏之说自然不奇怪。但宋书铭在北京时,杨健侯、杨少侯父子都在,尤其杨少侯说话向来以不留情面、直言不讳著称[4],如果杨家不认可宋氏拳是太极拳,日后总会流露出风声来,事实上当时大家所传,都是强调双方如何相似而非不同。杨传太极拳家们接受宋传拳系太极拳,这种认定不是“强者为尊当让我”的功利主义结果,而是当时杨传太极拳家们客观认定。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比较宋书铭与1928年来北京教拳的陈发科(1887~1956)两位。陈发科武艺极好属顶级水平,来北京教拳近30年,击败了众多学杨、学吴的太极拳学生,以至于很多本来学杨、学吴的学生改换门庭,改从陈发科学拳。而且陈发科有来历,系杨露禅师父陈长兴的嫡重孙,其拳架也和杨传拳相当类似。但当时杨传太极拳家们对陈、杨不同产生极大惊讶,一直以来就有很多杨传太极拳家们公开和私下的质疑,以至否认陈发科所传系太极拳[5]。否定陈发科拳是太极拳之事也不能用拳师之间的竞争或嫉妒来解释,因北京杨传太极拳拳师大都和陈发科保持良好关系[6],大家仅是就事论事,无法接受陈发科所练系太极拳。宋书铭和陈发科完全相反,宋书铭在北京时间很短,又无来历,和杨家也没有传承交往关系,而宋氏主修的三十七拳架也仅是类似杨传拳,宋氏五拳传承不同、拳架不同,后天法仅是肘法,八门之一,完全不同于十三势!可是当宋书铭和杨传太极拳高手交往后,“老五派”迅速被当时杨传太极拳家们接受为太极拳。按民国时的杨系拳师不是历史学家,故不重考证,但面对这些源流中显然的矛盾能安之若素,也必有其由。故可知宋书铭练的各种拳术,其拳艺与拳理必都与杨传十三势太极拳有相通、相同之处,这个事实在当时并没有疑问,以至于徐震等“考证派”学者说宋之拳、谱源于杨家。
3、谜上添乱:徐震、唐豪、顾留馨“考证派”的误判和吴图南的反击
中国武艺史源流不清,造成研究中两种不利倾向。一方面因缺乏文字记载,口耳相传造成史实失传和误传,也方便一些拳家伪造源流;另一方面则是武艺史学者往往“只局限于文献的文字考订而疏于技艺,就不免‘隔靴搔痒’……”(周伟良2003页4)。宋书铭所传谱与拳的记载和研究中都充分表体现了这两个不利倾向。
(1)徐、唐、顾“考证派”认定宋拳宋谱系源于杨家的“伪拳伪谱”
宋氏拳艺当时就鲜少传承,“老五派”源流也只是太极拳拳师们出书的谈资,接受其说但并无研究。我无法从民国太极拳专著和拳师口传中找到“老五派”谜团的答案,故宋书铭故事在外人眼中相当混乱。徐震(1937a,1937b)、唐豪(1956,唐豪1986页188)、顾留馨(唐豪,顾留馨1964,2001页9)等拳史学“考证派”因此简单粗暴地将之定为宋书铭伪造的“伪拳伪谱”,如徐震(1937a页1、1937b页12~24)云宋书铭则“必略识文墨、故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也。”其中故事、人物则“载籍所无,牵强依托……荒渺无稽,真子虚乌有之流矣……”其拳术则“……其名目几乎全同杨氏谱,只删去其重复之名目。然则宋书铭之太极,仍为杨氏之传。特讳其所自来,而作伪以欺人耳。”但“考证派”却没有办法回答:何以宋氏“伪拳伪谱”却没有对杨传系嫡传源流造成任何冲击,反而被全盘接受[7]。
1930年代徐震只有耳食之言,并没有见过宋拳、宋谱。徐震考据推断充满武断和臆断,只算有“做学问”之意,不能算是严肃认真的学问(龙勿用2018b,李滨2016)。之后近20年中国抗战内战动乱、人事已非,很长时间内没有正常学术讨论可能,徐震之说并没有产生大影响,但贸然认定宋是“伪拳伪谱”,造成日后大祸。1950年代否定神仙鬼怪之说,《太极功》中神仙道士创拳之说完全无生存空间,《太极功》真实性的讨论根本成为软性的“禁区”[8]。当时唐豪基本继承徐震之说,只是画蛇添足、自鸣得意的加上了自己的新证据[9],进一步认定《太极功》系1844《三丰全书》后作品。这时唐豪年近晚年,大概思虑大不如前,唐对各种反对意见的反驳,基本上都是围绕于维护其1930年代创建的“陈王庭创太极拳”论,而鲜少顾忌其论据的真确和论证的周延,闹了很多笑话。1964署名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出版,之后40年再版很多次,徐震这种观点因顾留馨著作传播而成为拳术界主流意见。按其间王新午(1959)等虽有抗争,但唐氏、顾氏“考证”太极拳源流,敢于直接腰斩杨露禅系的口传历史,直指当代太极拳大宗杨露禅、武禹襄等作假欺人,一闪而过的宋书铭自然更不在话下,王氏之抗争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唐豪、徐震、顾留馨等“考证派”的武断、霸道和无能造成了宋氏几种太极功失传。
(2)吴图南晚年回忆“添乱”
1980年代老成凋零,吴图南成为“百岁老人”,有了“话语权”,这时吴图南才敢拿出自己的《太极功》藏本(马有清1984),却谜上添乱。按吴氏确有精心保藏两种《太极功》抄本,而非如王新午等人之本皆已散佚,且最先公开发表影印本,使拳界重新关注宋拳宋谱,这本是吴氏的大贡献。但吴氏1983回忆又提出新说,云其自藏《太极功》抄本系“专家鉴定的清初抄本……”“此书为清光绪末年吾友张君熙铭所赠,后为许禹生所知,遂抄写六本分赠许禹生……各一本。子修先生曰不可再赠送他人为要,因此予遂未再抄送他人……(马有清2012页73)”又吴弟子马有清1990言“时吴图南先师曾携所藏之古潜《太极功》访宋氏并请教。知宋书铭有家传古谱亦名《太极功》,经与对照,宋氏家传谱全名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与吴先师所藏之谱,仅于标题处不同,其余所有正文完全一致,证明古谱《太极功》确系明时宋远桥所记载……(2012页71~72)”等等。
吴氏“清初抄本”之说重新确认太极拳界旧说“宋远桥著作”之论,只是传书者由宋书铭变为吴图南自己,其底本也由“宋氏家传本”变为外人的“清初抄本”。若吴氏诸说是实,自然唐、徐、顾的一切考证全部作废。吴图南晚年各种回忆,除了摆自己“百岁老人”的老资格外,就是各种理由反驳唐豪“陈王庭创拳说”,但其回忆多与其他史志、拳术界老人回忆相矛盾,当时知情者尚多,又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传言,故拳术界、尤其是近支多不承认吴氏晚年回忆[10]。由此,这之后新出的伪谱论甚至都不再关注宋书铭其人其事,不再关注其“伪拳”来历,而是有人直指吴本系吴图南伪造,甚或怀疑《太极功》是许禹生伪作,甚至根本质疑宋书铭是否实有其人了。而且多数是杨露禅系的传人和地方派系集团在质疑了,且因利益纠葛而越辨越歪了。
(摘自《武当》2019年第4期《宋书铭传拳谱解谜》 龙勿用/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