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我徒步在南京小桃园段城墙,感受历史的韵味
图文:走吧网吧铁 夏群
在我家门口有一段明城墙徒步路线。这是从定淮门到挹江门,虽然路途不是很远,也就是4公里的距离,但这里是南京目前可徒步穿越的明城墙中,唯一一段不收费的景点,而且在城墙上徒步,你可以享受到移步换景的妙趣。因为一路可以串联小桃园,八字山、绣球公园、阅江楼(狮子山)等不同景区,所以我经常来这段明城墙上徒步。
这就是定淮门大桥东侧一座钢架的平台,挂着“定淮门城门登城口”牌子,12月4日我们就是从这里徒步登上平台,开始用脚步丈量南京城墙的历史。
定淮门为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东岸,清凉门以北,古平岗西头。初名淮远门,门外是三汊河河口,秦淮河流此入江,故此得名。
定淮门又叫马鞍门,因临近明初城内的马鞍山,故得名。据史料记载,定淮门有一座门券,高约8米,宽约6米,城门外侧有一层石质拱券,其上是城砖拱券。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以求秦淮安定。
据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定淮门门券及南侧城墙陆续遭到拆除。因此这里只剩地名,不见城门了。
这是登山口城墙上的指示牌,从定淮门北端登山口到华严岗门这段城墙,徒步距离1500米。
走上钢架平台沿着登城步道前行,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通道。
这里是一座山岗,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蜿蜒山路,两旁树木随意生长,即层林浸染,又显得十分的幽静。
此时眼前忽然开朗起来,这是沿着山体砌筑的城墙,弯弯曲曲的城墙步道不是很宽,大约2米多,城墙左边有铁栏杆保护行人安全,城墙外是佳盛花园小区的高楼林立。
城墙步道的右边是围墙,把山岗和城墙步道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
不知不觉地步行1500米,来到了小桃园段城墙,该段城墙位于定淮门至挹江门之间,属于“包山墙”。据说当时建造城墙时,先沿着山体用黄土夯成土墙,再在土墙外用城砖垒砌而成。
这就是华严岗门,2007年在坍塌地段拆墙开山,因南京察哈尔路西延工程的需要,在丁山脚下的明城墙修造了一座新的城门,因附近的地名而命名城门,改变了以往南京城墙三个字的城门名。
华严岗门共有四拱,中间的两座拱门通汽车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拱门略小,拱券高度为6.22米。远远望去华严岗门就像一座“城墙天桥”,游人在上面行走宛如进入仙境一般。
在城墙上徒步,你会感受到城墙与城市的古今交融。
过了华严岗门的城墙,城墙步道似乎宽敞不少。毕竟进入了小桃园城墙段,走在这段路上,你会看到山、水、城、林的完美融合。
透过金黄色的银杏叶,可以清楚看到小桃园里的护城河水碧波荡漾,远处的高楼错落有致,我非常喜欢家门口不远的公园,经常到这里散步,也写下五六篇关于小桃园的美篇。
初冬的暖阳照耀在城墙上,城墙下的树木葱茏茂密,五彩斑斓的色彩与灰色城墙交相辉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说起小桃园的来历还有不少典故,据《南徐州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南渡时曾在附近登岸,“客主相迎,负担于湖侧,至今名迎担湖,世亦呼为迎担洲。”
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举兵于石头,陶侃督李阳临阵斩峻于白石陂,故此处又称苏峻湖。辛亥革命前,俗称海陵底;民国初,有住户在此植桃树,故名小桃园至今。
这里河面上鱼戏动波,风泛涟漪,岸边杨柳依依,再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水榭假山,使小桃园具有了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的风范。
白天可看云卷云舒,傍晚则欣赏落日熔金。其实我更钟爱她云雾缭绕的早晨,桃花盛开的春天,鸟鸣山涧的夏天,层林尽染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
初冬丝丝寒意爬上银杏的树梢,浸染出饱满的金黄。扇形的银杏叶片,如黄蝶漫天飞舞。虽然已入冬多时,眼前的银杏叶没有丝毫的凋零败落之感,而是多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明亮。
这片红叶也是惹人喜爱,可谓层林尽染丹霞色,秋寒深处红似火。
城墙上的每块城砖上的铭文依然清晰。据说南京城墙的城砖来自五省各地进贡的,城砖的材质、土性也呈现多样性,黏土、沙土及高岭土等。其中黏土砖呈青黑色,沙土砖呈灰黑色,质地最好的是来自江西高岭土砖,这种砖呈米黄色或奶白色,表面光滑,质地尤为紧密细腻,极为牢固,是明城砖中的精品,历经600多年的风雨,至今保存完好。
几个弯度比较大城墙路道走下来,也渐渐地领略到小桃园的美丽风景。此时,我们徒步来到八字山景区,远处山顶上的四望亭已清晰可见。
这是通往八字山山顶的四柱三门的石牌坊。门额刻有“四望山”三个金色大字。据说四望山的来历有二千多年历史,又名四望矶。南京地方志记载此山:三国时东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也。”
在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人们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
上世纪60年代末,八个字变成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70年代末又换成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
八字山名字虽然未变,但早已物是人非,八字山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人世沧桑。
在八字山主峰。有一座明清式两层六角亭,飞檐翘角,叫“四望亭”,与远处狮子山上的阅江楼遥遥呼应。登临其上,既能远眺阅江楼,又可俯瞰绣球公园、小桃园和挹江门的风景。
一个小时的徒步小桃园段城墙,终于与挹江门的城门越来越近了。远处狮子山上的阅江楼也是清晰可见。
小桃园这段城墙到挹江门城楼就此赫然而止。
只有沿着右边的台阶进入八字山景区,才能到达挹江门的城门楼下。
这是八字山公园的大石碑。
我们终于来到挹江门城楼下。
挹江门是南京城墙上的一座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山北路上,城门东侧为狮子山,西侧为八字山。
挹江门于1921年凿开,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门,为一孔城门,1931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城门上“挹江门”是戴季陶题写。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箭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
当年孙中山灵柩由浦口过江,就是由此门入城的。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1984年,该城门上建起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在三汊河与长江交汇处复建。
这是树立在城楼下的一块石碑,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挹江门)”字样。
挹江门城楼南边是小桃园,北边是绣球公园,这是绣球公园的大门,古色古香。从绣球公园向北可以到达仪凤门和阅江楼(狮子山)景区。
绣球公园始建于1952年,因园内有绣球山而得名。该山为狮子山余脉,独兀狮子山南,与之形成“狮子盘绣球”之势。公园占地面积9.56公顷,其中水面3.61公顷。山水城林,涵于园内,造景紧凑,明秀轻盈,是优雅的江南山水园林。
这是小桃园公园的大石碑。沿着小桃园城墙下和护城河边徒步,可以到达出发的地方“南京城墙定淮门登城口”。距离大约5公里。
今天走完了从定淮门北端到挹江门之间的徒步路线,被小桃园段的一路风景所震撼。面对着挹江门城门,耳边响起儿时的歌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就是南京人对城墙的真实情感。
在南京城墙600多年的岁月里,让很多南京明代城门化为了尘土,而依然保存下来的南京城墙和城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南京城有了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