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T34》,这部战斗民族出品的苏德坦克大战燃爆了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实施,550万德军兵分三大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堪称人类战争史上巅峰对决之一的苏德战争拉开帷幕。
横扫欧洲势不可挡的德国战车对战苏联的无穷无尽的钢铁洪流,这段钢铁与意志的激烈碰撞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津津乐道的传奇往事。
战场上棱角分明,造型粗犷,破坏力十足的重工业战争机器散发着一种充满野性的魅力,在二战中早已普及并成为陆上最强王者的坦克绝对是这种魅力的代表。
即便你不是军迷,也多少听到过“虎式”、“豹式”等著名坦克响当当的大名。
2020年底,一场热血到让人大喊“乌拉”的坦克大战正式上演,热衷坦克战与卫国战争题材的俄国电影人果然没让我失望,赶紧送来一波安利——
《猎杀T-34》
故事始于1941年的冬天,远方传来的隆隆炮响回荡在一片战争之神刚刚踏过的土地。
只有尚未熄灭的火焰与坦克残骸不断冒出的黑烟仍在诉说着这里的残酷。
跟随物资运输卡车去往前线的俄国少尉尼古拉·伊武什京(亚历山大·佩特罗夫 饰)路过此地,冒着被敌人发现的风险用斧子砍倒了一旁的路牌。
虽然影片从未展现宏观的战争视角,但通过不少符合史实的细节设置,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也点明了当时的战局。
被砍倒的路牌用德语写成,分别指向柏林与莫斯科,距离莫斯科只有区区35KM,这正是不可一世的德国装甲部队留下的,莫斯科保卫战已经打响,长驱直入的德国部队已经将苏联逼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赶到小镇支援的尼古拉也遇到了极其糟糕的开局,驻守在此的坦克营只剩下了一辆T-34/76。
成为新车长的尼古拉在只有少量步兵支援的情况下必须面对一个连的德军。
此时德军指挥官耶格尔(文森兹·凯弗 饰)已是胸有成竹,正打着第一个带领部队驶入红场的如意算盘。
《猎杀T-34》完全没给观众缓慢进入状态的时间,在主创的字典里似乎就没有“慢热”这个词。
影片在一开始的半小时内就接连奉上了一场惊险的逃亡与坦克混战,就连备战阶段也是让人热血沸腾。
导演阿列克塞·西多诺夫在战争场面中使用了大量的升格镜头,几乎每一发炮弹都要上演华丽的“炮弹时间”。
如此高频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掉了“炮弹时间”本应更强大的感染力,尤其是在一些相比起来情况更加危险的关键时刻。
但在普遍使用的前提下,影片也尽可能地把握住了每一次“炮弹时间”的视觉冲击力,每一次钢铁间生猛的相互撕扯都被赋予了别样的美感。
被烧红的钢铁碎片在四溅的火星中飞舞,
坦克护甲被撕裂时震耳欲聋的声响逐渐淡去,
碎片与驾驶舱反倒碰撞出了清脆的声响,
爆炸产生的冲击仿佛让周遭的一切都陷入了静止。
脱离了常人肉眼观察的视角,这种战场上绝对的破坏力在升格镜头中尽情展现着原本的面貌。
眼前是炮弹被顶入炮管,经过膛线不断加速,最终撕裂敌人的画面,
耳边则是坦克发动机的咆哮与履带碾压地面时的声响,与呼啸而过的炮弹交织成了足以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交响曲,甚至会带来有一种奇妙的仪式感。
能如此描绘坦克,你说主创没有情怀我是不信的,这种情怀同时反映在影片对于历史的还原以及对诸多细节的考究上。
虽然片中的T-34/76以及之后登场的T-34/85均展现了近乎超神的战绩,但熟悉各种坦克性能的主创们还是努力避免了将“奇迹”架空,没有使本片沦为一部抗德神剧。
1941年小镇的以少胜多除了体现尼古拉及车组成员丰富的作战经验,还充分体现了当时德军所面临的“T-34危机”。
尽管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量坦克,但配备76毫米炮的T-34在整体性能上占据了强大优势,
耶格尔手下的德国三号坦克在战争初期已经是德军中较为先进的型号了,但其50毫米炮只有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才能威胁到T-34,
此时的T-34/76还拥有更具防御力的倾斜式装甲,特定的角度的确可以弹走德军的炮弹。
而最后T-34/85与多辆豹式坦克的决战则被放置在了一座地形复杂的小镇中,尼古拉等人凭借着夜色的掩护,用偷袭与极为精准的驾驶预判才创造了奇迹。(虽然还是有点儿开高达那意思)
驾驶豹式的基本都是训练营的学员,缺乏实战经验,这也是德军在战争后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片中双方的射击位置就能看出实战经验的差距。
T-34本身存在的短处也没有被选择性忽略,第一场大战中耶格尔就抓住了对手糟糕的观察视野这一设计要害。
《猎杀T-34》参考了真实战例,也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不过至少明显能看出主创在积极为实现“不可能”而创造各种现实条件,也算是蛮用心的了。
作为一部向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坦克英雄们致敬的电影,影片在坦克大战之外的有限时间内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中规中矩,既没有严重掉线,也没有更多的惊喜可言。
饰演尼古拉的亚历山大似乎天生就有一股不服天不服地的倔劲儿,这恰好符合尼古拉所展现的战斗欲望与冒险精神,
他少有的消沉也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抵抗,在集中营中度过的几年并没有改变尼古拉,他仍是苏联的无畏战士,勇敢且不忘浪漫。
反倒是作为反派的耶格尔得到了相比起来更有层次的塑造,他自然有着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并没有被塑造成彻头彻尾的恶魔。
面对希莱姆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提问,耶格尔展现了一位职业军人合格的素养,在战争中他不在乎个人情感,一切以任务为重。
面对曾经重创自己的敌人,耶格尔没有除之而后快的复仇欲望,
无论是逼迫尼古拉成为陪练还是之后的对决,耶格尔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对尼古拉能力的认可与尊重之上,
棋逢对手时便将生死置之度外,你甚至能看他身为职业军人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兴奋感。
耶格尔犯下的致命错误之一,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被理解为展现对逝去对手小小的尊重。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举动与选择甚至会令人肃然起敬,如同片中的坦克对决,影片在展现这对双雄关系时也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
没有刻意的丑化与妖魔化,虽然影片仍旧存在些许bug,但对于德军的展现,作为主旋律电影的《猎杀T-34》还挺让人感到意外的。
说到底,这不是那种可以让你陷入沉思的战争电影,以往常见的对于战争的反思早已淹没在了情绪高昂的乌拉呐喊声中,不过单纯作为一部爽片来看,《猎杀T-34》够硬核够刺激,娱乐性拉满,这真的很“战斗民族”了。